李双&赵扬 相识未相知 相爱才恨晚
文/未妮 图/王侃
20多年前,在安徽省当涂县,6岁的小赵扬被父母送去学打乒乓球;几年后,远在两千公里外的黑龙江省伊春市,5岁的李双也同样被父母送去练球。也许,两家父母只是想通过乒乓球让孩子锻炼身体,磨练意志。但没想到的是,学打乒乓球的经历却影响着两个孩子的人生轨迹,牵起了这段千里良缘。
无言的约会
1999年,赵扬考入北京大学时,北大还没有乒乓球社团,作为乒乓球国家一级运动员,赵扬很想试试身手,可是大学第一年,他却只打上两次球。2000年的秋天,赵扬在宿舍楼里“求”到20多个同学作为共同发起人签字注册,北京大学乒乓球协会就这样诞生了。协会一组建就招收了800多名会员,赵扬这位准专业水平的“会长”也为此倾注了心血和汗水,一两年的时间里,赵扬不仅把校内活动搞得风生水起,还艰难地把校际友谊对抗赛给张罗了起来。一年后,乒乓球协会成了北大的十佳优秀社团,北京各大高校乒协之间的比赛也更趋模式化。
200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李双也当上了乒协会长。那时北京市的高校业余乒乓圈已经十分活跃,从三五好友约上切磋,到十几、二十个高校组织策划各种形式的邀请赛,好不热闹。在李双的精心组织下,北师大乒协也在高校中叫响了名号,连续几届邀请赛都和北大在决赛中相遇。
那时,李双和赵扬都是各自校队的主力。尽管平时学业繁忙,但他们几乎每年都有一次“约会”,只不过这约会是在赛场上,只见面,不交谈。
“我觉得他可能不认识我,但我知道他,他是北大的男单一号,球打得特别好。”李双谈到当时对赵扬的印象,还止不住地骄傲,“当时我们是主要对手,我的前任会长饶雯就嘱咐我观察“敌情”,我就这样假公济私地第一次关注了他。”
当时的赵扬,心思还都在科研课题上。“尽管科研任务非常重,但是每年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抽空好好打一次高校乒协邀请赛。当时也知道师大有个李双特别活跃,但我们并不了解,也没说过话。”
就这样,他们保持着近5年的“相识不相知”。那时的丘比特,可能还在箭射其他情侣,这对恋人只能默默等待属于自己的“正确时间”。
动情时分
2009年末,李双已经是北师大的研究生,赵扬也已经博士毕业并留校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当时李双的网络日志,第一条择偶标准就是“乒乓球打得比我好”。
而赵扬也固执地希望找到一个会打乒乓球的女友,“乒乓球就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己的很多经历都和乒乓球有关,所以懂乒乓球的女朋友才可能真正了解我。当时我总设想未来的家庭生活,我和她一起打乒乓球的场景。”
也许是从小打球的相似经历带来了亲切感,也许是乒协会长共同的“职业习惯”,5年来零交流的两人竟然在网上有了鬼使神差的初次联系,并一起商量着组织一场北大和北师大的乒乓球友谊赛。
比赛是北大主场,大家打得很尽兴,结束后赵扬陪师大的队伍一起乘车。走在李双旁边的他,心中忽然闪现一个念头——“她很适合我!”
两周后,李双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高校乒乓球锦标赛,赵扬从百忙的实验中抽出时间去看“比赛”。
“那天特别冷,我的手冻得握不住球拍,他就像变魔术一样从口袋里变出一个zippo怀炉。”李双当时心里一暖,想这人心真细,就大方地收下了。
“我本来就是想借她用一下,没想到她就收下不还我了。我一想,嘿,挺好,这姑娘可真没把我当外人啊!” 于是,这个至今珍藏在李双宿舍的小怀炉就成了俩人的定情信物。
“后来他送我很多礼物,但这个怀炉是我最喜欢的,看到它心里就暖暖的了。”李双笑眯眯地说。
“乒乓侠侣”
此后,俩人越聊越投机。相似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特别是对乒乓球的热爱和组织协会的共同经历,让两颗心越靠越近。从未名湖畔,到木铎钟下;从北大的乒乓球馆,到北师大的地下乒乓球室;从精密严谨的生物实验室到沉静广博的文学图书馆……两人相互陪伴,一路洒下笑声和汗水,更酝酿出割舍不断的真情。
与其他情侣不同的是,他们之间的交流多了一个特别的纽带,那就是乒乓球。
爱运动的赵扬,经常参与“民间”各大乒乓球俱乐部的活动,他的身后总会多出一个“小跟屁虫”。“有她在身边加油,我会打得格外认真,就像要给她表演。她不仅给我递水擦汗,还给我一些建议,这种感觉特别美好。”在一次“重返校园”乒乓球赛中,两人的混双搭档取得了全胜,从此,北京的业余乒乓圈又多了一对“乒乓侠侣”。有一次,李双的球拍放在赵扬的球包里没拿走,再打球的时候,李双发现自己的球拍重新灌了胶,贴了护边,换了拍套。这层层的保护就像定情的怀炉一样,暖人心扉。
去年1月,赵扬和朋友们创立了“北大乒乓球球友俱乐部”,定期举办比赛和培训等活动。俱乐部成立并举办首场比赛当天正是李双的生日,这是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除了“以球会友”,赵扬对俱乐部还有更“高”的期待:“最好能培养更多的乒乓情侣!”
现在,李双和赵扬的“乒乓之恋”就要修成正果,说到婚礼,俩人仍然离不开乒乓:“我们要办一场乒乓球主题婚礼,因为它我们才相识相知相爱,希望乒乓球也能与我们相伴一生。”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