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浅谈业余选手改动作

已有 736 次阅读    2012-05-05 21:15   标签业余 
个人的一些见解:
  在动作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前提下,一般不支持业余选手对自身动作进行大的改动。
  这里涉及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机能。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机能、技术强度和调节以及理解贯通机能,甚至于包括天赋。
  这个机能,是要靠从小协调性长期训练,有相当训练时间保障,有极高的训练强度作保障的,然这显然不是业余选手所能具备的,因,业余选手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生活的问题。
  业余选手过分讲究以业余机能运用专业技术动作,极其容易造成动作过于紧凑、僵硬、脱节,缺乏底气,从实战效果来讲,也许并没有“业余球”来得好。
  这里可以从器材的角度再看,YASAKA EXTRA是马琳的神兵利器,因为他使用的缘故和他的名气、战绩,故这块球板可以说在市面上热得烫手。然而实际在业余选手中,真正能运用好此拍并且能达到一定高度的,寥寥无几。为何?此板手感虽好,但对自身发力要求相对较高,而大多数业余选手受机能所限,无法与马琳等顶级选手相提并论,故要么自身发力不好,或只能发蛮力,难以将EXTRA运用自如。所以在相当一部分业余选手中,EXTRA成了一个软柿子,或者说一块中庸的球板。在重庆来看,使用EXTRA的代表人物刘健(横板EXTRA)、周韬等人,都是科班出身的专业选手,在重庆还尚未发现业余选手中能使用EXTRA达到一定高度的。
  “打摩结合”,这也是我一向认为只有专业选手才能真正运用得当的技术。这项技术反映到效果中,简单的说就是动作小,质量高。而我们业余选手,普遍都是动作偏大也才能提高回球的质量。再从器材角度看,“打摩结合”也是能真正用好外国套胶的根本,而事实上,一般业余选手很难运用好外国套胶,或者说无法将外国套胶完全发挥,去达到一定的高度。
  这里还可以从重庆部分业余好手的拉球动作上来看,杨凯、徐刚,包括熊闯等人,他们的弧圈球拉球动作可谓“业余”,与所谓正规动作相去甚远,但实际效果不容置疑,且此等“业余”动作正造就了他们能稳居重庆业余上游水平阶层,为何,在自身动作特点基础上,加强了稳定性,减少失误,实战效果好,就是这么简单。
  从对手的角度来看,业余选手往往就喜欢与动作正规的业余选手对垒,往往对那种能运用自身特点有一定高度的业余选手比较怵。动作正规的业余选手是最容易打的一类了,这就跟动作正规的专业选手是完全两码子事。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怪”选手为何在业余中普遍吃香的道理了,这里的“怪”,不能极端的理解为长胶之类的“怪”,这里的“怪”,就是泛指能拥有自身的“独门暗器”。
  我虽不才,但不妨也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我的机能限制并决定了使用大动作拉球,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还原性、连续性,也就是所说的“只有那一板”。那么我有没有必要去改小动作,练习专业的“打摩结合”,使小动作也能出高质量的球来呢?我不会。因为我的机能决定了,我的条件决定了。我宁愿去加强“那一板”的稳定性,宁愿去加强比赛中高吊结合“那一板”的组合运用,宁愿去加强移动,增强主动上手的意识,等等等。
  以垫江代医生为例,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强迫改前冲,代医生的机能、特点并不一定适合前冲弧圈球,或者说使用前冲弧圈不是他的所长,很勉强,效果就并不一定好。那么为何不发挥发球较好、手感和摩擦的感觉好、攻球有很大威胁和一定命中率这些特点呢,加强稳定性和战术配合,效果就出来了。给代医生一个建议:发球寻找机会,高吊制造机会,攻球抓住机会。
  “体校动作”不是万能药方,“对症下药”才是治本之道啊。
  所以说,我们业余选手没有必要个个都练成清一色的“体校动作”,这样往往会陷入一个缺乏个性、能练不能赛,好看不好用的怪圈。发挥自身特点,加强稳定性和战术意识,才是业余选手提高的根本之路。当然啦,个别机能到位的业余顶尖选手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正所谓,业余选手就得打业余的球啊。
  呵呵,说得不一定正确,就供大家参考和批判吧。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