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专业在左,业余在右

已有 1035 次阅读    2012-05-01 12:58   标签业余  专业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视传媒尤其是网络传媒的发达,专业球员的每一项新技术、战术都很快被业余爱好者所熟知并且津津乐道,继而像模像样地使用;而某些超级发烧友对于器材的熟悉程度、装备的豪华程度,几可使专业球员目瞪口呆以至自愧不如;大批专业退役球员的“加盟”也促使业余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全国大约有三万学员在乒乓学校训练,准备走专业—职业球员的道路……在某些“专业球迷”眼中,似乎业余水平离“专业”越来越近了:开口“暴挑”,闭口“暴冲”,间或玩个“侧拧”……。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有业余球员打进国家队的,八十年代以来却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况。业余与专业渐行渐远?!

    业余水平离“专业”究竟是越来越近还是渐行渐远?业余爱好者努力的方向在何处?

    我要残酷地说,业余技术专业化是个方向,却永远成为不了现实!

    如同“女子技术男子化”这个口号,喊了好多年,也见了点起色。然而大家都心知肚明,不管怎么“化”,男女间的技术差距是不争的事实,更是很难赶上的。现代科技使寻常百姓可以得见并尝试原来显得神秘的先进技术;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能与国手使用同样的武器,但是业余水平与专业水平的差距依然巨大。

    业余爱好者们的创造力惊人,对球的理解也许不低,但有些感性的东西需要你有一定实践水平才能去体会:比如专业球员和你打单线对攻,如果他“提速”, 看似简单而你就是无法抵挡。事实上,业余爱好者的实践水平制约了认识水平的提高!

    马琳的“半推半搓”,看似简单,你看到的是他潇洒的动作和良好的效果,但没有看到他长期的推挡、搓球练习形成的敏锐的球感和千百次的磨练;倘若一般球迷“撞击”的球感比较模糊,“摩擦”的感觉也不太清楚,照葫芦画瓢,最终只能落得个形似神非。

    为什么?

    专业之“专”而已:即使是国家队队员,回到省队时间不长,就与国字号差距明显;更不要说专业退役队员与现役的差距。因为专业队高强度的训练尤其是高强度的对抗,在业余爱好者中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的!虽然从小训练的“童子功”和长期形成对球的理解力没变,但是没有了强对抗,自己的反应能力会急剧下降,高速度下的应激失当。更不要说从小没有练过基本功,已经形成许多不协调多余动作和错误意识的业余爱好者了。

    专业在左,业余在右,并不平行,更非同路。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以专业技术为努力方向绝不应是用某一或某几项“先进的技术”左右自己的整体意识,要用先进的意识引领自己的技术练习和运用!“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客观分析自身条件及周边环境,以专业球员先进的意识为指导,“改造我们的思想”(多练、活练基本功,合理运用技术,努力控制场上局势,主动求变,抢先上手),结合自身实际,在基本没有明显漏洞的基础上练出自己的“绝招”(当然是在业余圈子里啦),虽然不能追上专业水平,却可以使我们获得学习和进步的快乐,享受乒乓,享受生活!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