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转帖]专业教练指导下的技术进步帖(下)

已有 1279 次阅读    2012-01-20 10:18   标签进步  技术  教练  专业 

乒乓球运动的重心

运动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身体重心的变化,这是不容置疑的。每个运动项目在重心的变化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是什么?要我概括的话,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动作的重心变化;第二是移动的重心变化。

(一) 动作的重心变化

前面我们分析了静止状态下人体各个环节的重心位置,但只要是运动开始,很显然,这些静止状态下的各个环节的重心将会随之发生改变。不管是什么样的技术动作,都会引起这种改变。
     我们不仿先把大家关心的拉弧圈的引拍动作作为例子进行分析。从引拍开始,持拍手的前臂带动上臂向后下方挥动,腰部随上肢的后摆并与上肢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此时,前臂、上臂的重心和躯干(即腰部和与之相连的肩部、头)的重心显然已经发生了改变,躯干向持拍手一侧后方倾斜(向后侧屈),为了保持和维系上肢和躯干重心较好的向后下方转移,同时控制好身体的稳定状态,下肢(包括小腿和大腿)与之同步也发生应答性反应,持拍手一侧的足旋外,并将同侧的下肢重心适当下降,并支撑身体的重量,完成了整个身体的重心变换。这一个过程是整体性的,发端是从前臂的挥摆开始,身体其它环节的重心变化由上肢的牵引而顺势完成,协调共济,从上至下,一气呵成。

那么,此时的身体重心究竟在哪里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身体内,另一种已经超出了身体,落在了持拍手一侧支撑脚腰部的外侧。如何判断重心是在体内还是在体外,主要是看你引拍的动作幅度和上肢外展的程度。上肢(尤其是上臂)如果离身体较近,也就是手臂与身体的夹角较小的话,身体的重心一般仍在体内,体验的方法是身体一侧支撑身体重量的腿所受到的压力较小,大腿环节的重心下降不很明显。与此相反,如果腰被扭紧,而主要支撑腿感受到的压力很大,腿部的重心明显下降,则说明身体的重心已经落在了体外。重心在体内与体外有什么区别,对技术动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技术使用的效果会有什么不同,两种情况谁优谁劣,应该成为我们关心的话题。

首先要说明的是,重心在体内还是体外,对熟练掌握弧圈技术的球手来说,都是很正常的。因为,重心转移的幅度大小,主要是与动作的幅度大小发生联系。比赛中使用弧圈技术,要根据来球的情况。在时机很好的情况下,你可以充分的动员身体的各个部分参与进来,引拍的幅度必然就会大一些,动作舒展、充分,那么,重心就会因此而超出体外,这样,就能够使拉球动作的半径增大,使持拍手的末端积蓄更大的势能,让拉出的球更有威胁。这种状态,在发球抢拉或主动进攻以及发力搏杀时都广泛存在。当缺乏准备的时间,双方交织得很紧的情况下,一般会以中等力量上手,或在充分借助对方来球力量的时候,就会适当的缩小动作的幅度,因此,身体的重心变化就会较小,重心就会在身体内部的某一点。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重心在体内还是体外,并不是谁优谁劣的问题,而是服从于使用技术的需要。当然,作为没有参加过正规训练,技术还不熟练的业余球手来说,要能够充分动员身体的各个环节来参与运动,还有一定的难度,一般情况下,动作舒展,重心能超越体外的还为数不多。但只是一个训练上的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操纵身体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重心的变化对技术会产生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呢?一方面,使用动作会带来重心的改变;另一方面,重心的适度调整又有利于你顺利的完成技术动作。这就告诉我们,要尽可能建立起正确的技术动作,因为,任何正确、合理的技术动作,都是建立在身体协调运动基础之上的,其中就包括了身体重心的因素在内。你的动作错误,就有可能引起你身体重心的变化缺乏合理性,反之,如果你不能很好的调整和变换重心的位置,你的技术动作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比如正手攻球,如果你的手臂动作基本正确,但击球时身体不是迎前向上,而是往下坐,或者是向后仰,那么,击球的质量肯定就不高;反过来,你的身体重心掌握得很好,但击球动作中,上肢的前臂或上臂环节的重心处理不好,动作出现错误,或抬肘,或夹得很紧,同样也会打不出高质量的球。

判断重心是否掌握,有什么标准呢?通常,我们是通过动作的协调性来给予评价,这也就是回答技术使用的效果会有什么不同的答案。任何动作不协调,都与重心掌握不当产生联系。为解决对协调性的认识问题,我曾有一篇专门的文章论述过,而重心的变化,是引起身体各个环节产生应答性活动的根本性原因。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操纵身体的能力就是变换重心的能力。为什么平时有些人会摔上跟头,就是因为身体失去了重心,而又无法操纵和应变,来纠正重心的失控。我们也可以看到有的人,在失去身体重心的情况下能立刻调整过来,使本来失控的身体又从新恢复平衡,原因也在于对重心的调控能力。在观看高水平选手的比赛中,我们往往会看到在失去重心后而仍然会有精彩表现的画面,原因是他们在身体失去重心,也就是在身体的合力点失去的情况下,但并没有丧失上肢环节的重心,他们可以通过上肢环节重心的调整,通过身体局部的功能和手上的技巧,来扭转场上出现的被动局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掌握重心变化的规律,对正常发挥技术动作和应付场上的复杂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动作的重心变化有内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快速的动作或相持时技术的使用过程中。重心的内隐是环节重心的变化所形成的身体合力点在躯干中点连线附近的缘故,这一类动作的重心变化因动作的幅度小而快,涉及到更多的是环节上的重心改变,身体其它环节仅仅是微小的调整,没有明显的外部特征。重心内隐的技术动作是控制力量的结果,因此,它只是一种过渡性技术或稳定性技术,与外显的重心变化的动作相比,在进攻性和杀伤力方面要显得逊色一些,尽管如此,它是做为一种实用性技术广泛的存在于比赛之中,尤其是在相持中或快速的来回中,这种重心的内隐更为明显,以致使我们难以发觉重心的变化。一个优秀运动员,不管是小重心的变化还是大重心的转移,都能将它控制得很好,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有可能获得优异成绩,原因是乒乓球从制胜规律上就有一条,通过多变的球路使对方只有招架之力,而无还手之功。当你在快速多变的来回中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时,就绝对谈不上还会具有什么技术上的优势了。因此,我们业余球手要加强基本技术的练习,既要在高速的来回球中稳定的使用相应的技术,使重心在小变化小调整中站稳阵脚,又要能把握随时可能出现的机会球,运用大重心的转移使足力量获得进攻上的主动,如果我们能够处理好身体重心的转换,自觉的使用身体各个环节的重心,合理的利用身体重力的合力点,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用身体打球”或“用身体找球”,就会在各种情况下自如的运用所掌握的技术。

我们在实战中还可以看到有些球手来回的奔跑,但效果并不尽人意,而有些选手并不怎么移动,却往往掌握了比赛的主动权,除了技术上的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身体重心的操纵上。喜欢奔跑的选手不见得就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重心操纵能力,而那些平时不怎么跑动的选手,由于能较好的处理身体重心的变化,把握住了上手的时机,效果就很不一样。就是在优秀选手之间,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比如大家熟悉的王涛,他就是一个很会用身体打球的队员,在比赛中他的移动并不是很突出,相对于其他选手来说,就显得移动偏少,但王涛的球却很实在,动静分明,时机把握得当。业余高手中也不乏其人,比如大家知道的黄建疆,2006年国球大典他来我们学校作客,我见过他的球,就是很典型的用身体打球的选手,在操纵身体重心上明显的有过人之处,整个比赛显示出稳重,进攻防守章法严谨,不会出现任何大的起伏。有的选手就不是这样,虽然主动进攻,屡屡抢先,但由于身体重心的起伏过大,顾此失彼,看似主动,但漏洞较大。因此,建议大家在练习时要始终把握住重心的稳定,学会处理身体各个环节,尤其是上肢重心在击球过程中的位置,把身体各个环节的重心变化放在实际的球路练习中去加以研究,妥善的处理好各种不同击球时身体重心的调整,那么,你的进步也许会更快。

(二) 移动的重心变化

上面分析了动作的重心变化,强调了身体各个环节的重心在动作中的作用,这只是乒乓球运动重心研究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在乒乓球比赛中,更多的时候是运动中的击球,也就是动作与移动的结合,显然,移动的重心变化应该是研究重心的重点。

移动的重心变化要研究哪些问题呢?我把它定位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心的转移;二是重心的移动;三是重心的还原。这里,重心转移与重心移动是两个概念,首先是有重心的转移,这种转移是指运动时身体内各环节的重心变化,同时也包括环节总和的重力的合力点,即人体整体上的重心变化。移动的重心变化从这里开始,没有重心的转移,就谈不上重心的移动。对这一问题,有朋友还咨询过我,到目前为止,我还是这样认为,转移是因,移动是果。就象汽车的发动机一样,发动机没有启动,车是不会自己行驶的。

重心的转移涵盖了动作的重心变化,也就是说,在移动之前,动作的重心变化也就开始了,所不同的是,此时动作的重心变化目的还不仅仅在于直接的使用技术,而包括了为下一步的移动作好准备。显然,这种重心的变化就比单纯的动作的重心变化要复杂一些。只要实施步法,重心的转移和移动就会同时出现。比如,采用单步击球,身体重心的转移和移动都会集中的指向同一个目标。重心的转移和移动会紧密结合,同步进行,重心的变化即要适应步法移动的需要,更要为击球动作服务。

为进一步加以说明,我们可以举接发球挑打正手位台内短球为例,当准确的判断对方发球为正手台内短球,并认为可以采用挑打的方法还击之后,整个身体的重心开始由预备姿势进行快速调整,首先是身体将事先适度降低的重心瞬间提升,右脚提起,将身体重力落在左脚的前脚掌上,同时,躯干和持拍的右手环节的重心向前转移,右腿同时离地向右斜前方上步(环节重心向前移动),整个身体的重心由原来的体内转移和移动到了体外(腰部的前方),当右脚落地时,便完成了移动中的身体重心的转移和移动。击球的过程,即是使用技术的过程,也是身体重心继续进行变化和调整的过程。身体总重心的调整主要是通过右下肢大腿重心前移和右上肢击球动作中前臂重心的调整来实现的,同时右侧躯干(主要是髋关节和腰部)配合向身体中线扭转。在这一系列环节重心的转移和移动中,右大腿重心的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将移动中超出体外的身体总重心重新调整到体内来,具体表现在右脚采用先脚跟后脚掌下地进行制动性支撑,并在击球的同时迅速将膝关节前屈,将大腿重心迅速前移,使整个身体不再向前运动,并使重心得到了回复。

在乒乓球运动中,移动的距离越大,步法的使用越复杂,重心变化的难度就越大,这表现在需要复合步法移动的击球技术过程的使用之中。乒乓球复合步法包括我们常用的并步、交叉步以及单步与其它步法的组合上。之所以使用复合步法,主要是因为击球位置离身体较远的缘故。离身体越远,重心转移和移动的距离就越大,对身体的要求也就越高。我们以侧身位向正手一侧扑打的动作(右手持拍)为例来具体的进行分析,开始时,身体的躯干有一个向右后方转动的动作,其姿态以肩线为准,右低左高,人体的重心也随之向后下方转移,两脚同时也向右旋,右手持拍向后下方摆动,上肢的重心向远端转移,由于身体各个环节的重心向同一方向转移,使身体重心发生改变,身体的重力落在了右脚上,右膝前屈,大腿重心前移,左脚前脚掌点地,小腿和大腿的环节重心都向上转移,从支撑身体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完成了整个扑打移动之前的准备,此时有一个短暂的制动。使用交叉步移动时,左腿重心向右上提,带动小腿重心,左脚离地,身体重心向右向后继续转移,超出体外,左脚经体前向右迅速迈步,此时,身体各个环节的重心转移开始发生逆转,挥拍击球时,右上肢重心加速向前上转移,同时,右侧髋关节与腰也保持与右上肢一致的方向,将环节重心迅速向前上提起,击球的一刹那,右大腿重心上提,右脚腾空向右迈步,用前脚掌撑地,小腿重心前移,形成制动。身体重心从新回复到体内,完成击球动作。这一系列动作,就是身体环节重心的转移和移动的过程。

通过上述几个例子的分析说明,我们可以概括出身体重心转移与移动的基本规律。第一,步法的移动是以大腿重心的改变为主;第二,击球动作的重心变化,是以前臂重心的变化为主;第三,躯干重心的变化,是以躯干(髋关节、肩关节)的力偶作用为主。第四,身体重心的变化是身体各个环节重心变化的结果,身体环节的变化可以是单独的、局部的,但更多的是整体的、综合的、同步的。

什么叫力偶作用?我们都有用钥匙开锁的经验,拧钥匙开锁时手上用力是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平行力。因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平行力不是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所以能使钥匙转动。对于这样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不是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平行力,就叫作力偶。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拧水龙头、司机用上手转动方向盘等。我们把人体躯干的转动可以看成是力偶的作用,这就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腰、髋、肩等部位的运动。但需要指出的是,躯干的运动绝对不是力偶作用那样简单,它还包含有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内、向外等运动方式,也包含这些方向上的复合运动。之所以用力偶作用来说明,因为它是躯干运动时的一种通常情况下的基本原理。

重心的还原是动作的结束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相对于重心的转移和移动来说容易得多,但正因为这样,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忽略。当击球动作一旦完成,重心的还原也就开始。重心的转移、移动与还原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没有及时的还原,就不会有理想的衔接技术。因为重心的还原,就是准备姿势。

用身体打球 ----浅谈重心转移
       从"浅谈顶髋"一文部分球友的跟回帖中看到,部分球友对重心"转移"和"转换"的概念不是很清楚,甚至混为一谈,这种现象在其它帖子中也会不时地出现,重心转移及重心转换到底有无区别、区别又在哪里?下面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一下个人认识,以期交流。

      重心转移也称重心平移,这在实际运用中基本是相同的。我们都知道,人体正常站立尤其是立正站立时,身体的重心是平分在两只脚上的,当过兵的战友们体会更深的是这时的重心应略后偏于双足心后、双足跟前的位置,这样才能做到收腹挺胸提臀。如果放在足跟,挺胸提臂容易,收腹却很难了;如果放在前掌上,那么收腹很容易,挺胸却难了,但这却正适用于我们乒乓球运动员的收腹含胸、身体略前倾的准备站位要求。那未,"双脚分开同肩宽或略比肩宽"又该如何理解呢?一个"或"字,区分了直、横两种打法的站位不同。国手们准备站位时,往往都站在偏反手位置上且左脚前右脚后呈外八字型,尤其直板选手更为明显,这时的重心应略偏于左脚,双足跟微虚,这样利于持拍一侧的右脚迅速上前利用正手接发球和随时向正手位移动,并可以随时发挥正手的作用。这时的双脚分开的距离如果象波尔一样分得那么开,虽有利于低重心起半出台球,但若向右移动时必先提起重心才能移动,对于业余的直拍球友来说可能大多数人重心尚未提起,球已落地了。

       偏反手位的重心偏左脚的准备站位在回接中路或正手位台内来球时,右脚伸入台内,这时的重心应从略偏的左脚前掌平移至略偏于右脚前掌,足跟并不落地。为什么叫平移,是因为由重心的移动所产生的势能变化不大且是水平移动的,体现在具体动作上应是右脚贴地面移动到位而不是抬起右脚前踏到位,如果出现后者情况,后果一是重心不稳、直接影响手上动作;二是延误时间,会失去最佳击球时机;三是重心前移过多影响回位还原较慢。所以,六种基本步法中的脚步移动方式大多以"平移"为主,称为"转移",其意乃基本相同了。

      那么"重心转换"与"重心转移"意义有何不同呢?我在"浅谈顶髋"一文中强调了"顶髋"到位的重要性,那末,怎样才是"顶髋"到位呢?众多回、跟帖中MZNFHP球友的一句补充体会:"顶髋到位即为向发力方向顶髋",虽文字不多,却值得赞赏。因为这句话说明了一个很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身体各部位的发力方向与身体重心的转移方向是否一致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细节很多也很复杂,就从"再谈用身体引拍1-3"中的最基本动作开始到"浅谈顶髋"一文的延伸谈起。

     在"用身体引拍"过程中,"斜身、沉肩、拉手引拍、脚步微调"后,身体重心"平移"后己略偏于右脚前掌,然后是蹬地发力。这其中的一个细节应引起注意,就是究竟是前掌外侧蹬地还是内侧蹬地,这两种说法都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到底哪个对?!从启蒙教练的教导始至长期实践中,我个人赞同并沿用张晓蓬老师的前脚外侧蹬地的说法,因为它确实利于向左前上发力并可随时启动,如果实战中移步到位后要做"双膝微内屈、重心落在双脚内侧、启动时以右前掌内侧蹬地"的调整,对于业余球友、尤其是刚入门的球友可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有球友说蹬地发力时感到重心向上多而不易向左前上,不妨试一下发力时用前掌外侧蹬地的感觉;这个感觉应该是姆指根后的骨尖处为中心点,以足跟向外、骨尖为中心点似碾烟头一样蹬地,大家不妨试一下,"碾烟头"后外侧触地的感觉。当然在移位时用内侧蹬地是正确的,但发力时应有区别,直接蹬转时用内侧较合理,但从踩实到蹬转的二阶段过程中,我感觉用"碾烟头"式的外侧会较实。

      前掌外侧蹬地后所产生的有方向的"力"经脚踝关节开始上传(这时侧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 从力学角度讲己从势能转为动能,因为这个"力"经踝关节时由于"差向性"和"差速性"的影响,己经有了部分衰减),即"动量"开始上传。经"挺膝"动作,"动量"经大腿上端骨股头达至髋关节从而传至骨盆的右髋骨部分,这时的"动量"经膝关节的明显动作应有所增加,这也是称之为"动量"或"动能"的依据(下同);"动量"传递至髋后即已达腰部,所以顶髋带腰就显得重要了。我在"浅谈顶髋"一帖中已经强调过顶髋的重要性,因为部分初学球友没有认识到顶髋带腰是转腰的必须动作,甚至有球友不侧蹬、挺膝,而只"转腰抡臂"去击球,这样是永远不会找到正确地摩擦感觉的,因为抡臂的结果是球还没来得及摩擦就已被"抡"飞了。正确的动作是:侧蹬方向、顶髋带腰的方向、转腰锁大臂迎前方向、小臂加速方向必须严格保持一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力方向保持一致。说到这里,一个不被重视的问题也应该说明一下,那就是执拍手一侧即惯用的身体右侧的动作讲得很细,那么身体左侧就没事干了吗?!有人会说"保持身体平衡、顺其自然不就完了么!" 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还是从最下端的发力时的起始点.....脚上说起:斜身、沉肩前提下右脚侧蹬时,应把身体重心转(平)移的势能(绝非只是身体重量)反弹释放出来以助发力,但这个反弹释放的方向绝不只是向作为支撑点的左脚移动那么简单,而是在收腹含胸、身体前倾前提下向左前上方反弹,配合上肢(转腰带大、小臂及腕的发力经各关节传递)的一系列"动量"增减动作,左脚、左膝及左腿、左髋、左肩、左臂应随"右部集合"向左上的同时有向左后下的"予动"配合动作,也就是说"左前上"与"左后下"是基本同步进行的,甚至可以说"左后下"可以先于"左前上"来引导全身的集中发力,这也是全身正确发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只是简单的顺其自然了事。感觉发力不足的球友不妨试一下这个"予动"的"集合动作",感觉发不出力或动作过大的球友也不妨一试,这非常重要!(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有关"予动动作"的详细内容感兴趣的球友可随帖讨论交流,这里恕不细述!)

     转腰带右肩、锁肩带大臂迎前的说法没错,但不具体。实践中个人感觉大臂不只是随转腰带肩而被带动,而应是随顶髋转腰而主动带小臂迎前,但大臂相对的主动发力应随转体而动而不是以肩关节为园心的"抡",它的感觉应是整条上(大)臂随转腰而横向迎向击球点,在惯性作用下大臂这时应贮存一定的"势能",随着这个"势能"的增加来带动整条手臂迎前;有球友不是"横向前迎"而是随小臂"顺向"移动(抡),那么你的小臂永远也找不到二次加速的感觉。(有关这个论点请看德瑞克版主的弧圈技术系列文章里"发力与摩擦"一文中王力勤正手拉球的视频,非常直观。这里应感谢德瑞克版主,谢谢!)
     随着侧蹬、挺膝、转髋带腰、锁肩带大臂、小臂二次加速、手腕内收、中(食)指顶板等同一方向(落点为对方正手位的斜线)的左前上方(别忘了左半部的"予动"配合)发力击球时,身体的重心已从右脚前掌随着身体的前倾变前挺己然提高至"丹田"处(左、右髋的中心点),与此同时,身体左半部的相反方向的"予动"应该巳然开始,即平时所说的"刹车"动作,最为明显的应是左腿的支撑作用和左髋的反向回顶的合力。这时球虽己离拍,却还处于随势挥拍和收拍还原阶段,身体重心在惯性下仍在小量左移,这时身体的"重心"巳有多半以上至左脚上,这个转移过程是由右(脚前掌)下提至"丹田"处再向左(脚)下转移的,它的转移方向和力度与"平移"都是有明显差别的(前者的动能转中过程中变化较后者的势能转移变化要明显得多),个人拙解,姑妄把这个过程自称为重心转换罢。   随势、收拍阶段准确些讲应是身体右侧支持动量上传有关各部位是在随惯性继续"顺势"运动,而左侧随"挺左膝"时起的逆势就已予动。所以这时讲全身放松只是"关节与肌群"的一个相对的概括,实质"顺、逆"势都在运动中。所以,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就应该说:从引拍击球始至随势挥拍、收拍止,身体各部应处在动态的平衡中,而并非是全部的放松,否则,"迅速还原"是不可能做到的。
     国家队领队尹霄曾说过:学只是一种参考,重要的是自已钻,方法无定式。秉承此意,以上内容仅一孔之见,罗嗦至此以不负几位网上球友之托。余下,请球友们点评、讨论、交流,以求共同提高。

 (修正文章段落編排-德瑞克)

  以下是在其它帖子上回答球友提出的关于"非执拍手放在什么位置"问题时的部分内容:

    首先肯定,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这是一个对技术高度提升而必须研讨的一个话题。很多球友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还没有注意到或根本不重视,这无疑有碍于技术的进阶。

     有人认为,身体左半部分只要在发力时维持身体平衡就可以了,这只是整体技术在初级阶段时的简单认识,有道理而不全面。在"用身体打球"一帖中我已经说明了身体左半部分在拉球时的集中发力方向上的"助势"及顺势挥拍及收拍还原过程中的"逆势"的作用,只是有关部位的详细动作没有讲。

     从身体左半部讲:在右侧的侧蹬地、挺膝、转髋带腰、腰带前(大)臂向前迎球时,左半部相应各部位也应有与这个发力方向相反地、主动地的反向动作来引导和协助发力,其中左膝关节的"挺"有助于重心的提高、左髋的左后移有利于右髋的前顶、左肘关节部与左肩关节部的后"抖"有利于右小(前)臂的二次加速,而左肩的后移则有利于右肩的"左上"等,这些动作有利于全身的集中发力;在左膝关节"挺直"到重心己部分移到左脚的感觉时,其反作用力即左腿支撑力巳开始显现,左侧各部位的"惯性后移"巳应遭抵制,逆势予动开始,所以应在这时从意识上加以控利惯性的后移之势,即平时所说的"刹车",但这过程应是放松状态下的刚性"予刹",即"逆势"要予动,而不是紧张的"硬刹",否则会引起全身僵硬而不利于还原。

至于非执拍手到底应放在什么位置,建议是:一般应自然的放在左侧小腹前即可。

     击球瞬间是小臂、手腕、手指合力之时,小臂应是惯性向前,大臂则是自然放松的随势。 以下是回答一位球友的回帖:

      肌群的张弛和收缩程度体现了此肌群工作时所产生的"力的大小"及"力的产生速度",但这个"力"的传导最终仍然要由各关节来承担,这是勿慵置疑的。由于主导各关节的肌群的能量不同及发挥这个"能量"时的差别,所以参与传导这个"力"的各关节在传导过程中除"差向"和"差速"现象引起这个"力"的衰减外,还由于有各不同肌群的参与而使这个"力"有量的增加。个人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会称这个"力"为"动量"的原因,因为这个"动量"在上传过程中经由各关节时会因掌控能力的不同而会有增加和减小的现象。当然,我们追求的是这个"动量"的最大的增加和最少的减小,才能有所谓的"暴发力"。我们用"立柱顶千斤"的道理来比喻,立柱能顶千斤的前提是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基础,这就是"髋"的作用,"腰"转了,上体向前了,却没有"髋"来做基础,任何人都不可能发出自己的最大力量的,就更别奢谈什么"暴发力"了。

练习弧圈的几点误区

看了不少文章,感觉大部分业余球员,或者是半专业而没参加过专业队训练的球员对弧圈球有着很大的误区,这里纠正一下。
     第一、击球点。这个大家的看法是没有错的,在球的高点,还有下降期,都是拉球的好时机,这个就不多说了,点自己去掌握。
     第二,这个是重点,关于集中发力的问题。因为很多爱好者的弧圈动作是根据国手比赛的录像去模仿,这样你们只看到了皮毛,最关键的东西是看不到的,并且因为是比赛,很多动作都是非常规的,也很难模仿的好。时间不多,我只简单的说下集中发力的要点与关键,具体怎么做不说了,靠个人领悟。弧圈球发力,不一定需要大臂的打开,特别在近台,大臂一拉开,节奏就慢了半拍。集中发力的顺序:腿,腰,通过大臂后,用小臂,再手腕。这个期间,特别是近台,大臂仅仅是个传力的道具,不是发力的工具。其中腿部发力最难掌握。如果感觉自己一时半会学不到那个程度,现在告诉你们最简单的发力动作。拉球前手腕、小臂要自然放松,击球时通过腰部首先发力,带动大臂后,在触球的那瞬间,手腕小臂同时发力(其实应该是小臂先发力,但是时间相差很少,可以一起用力,只不过力度上有些许的差异,业余比赛可完全忽略了),这样能保证力量的集中。如果用腿部发力的话,这个时候右腿(右手选手)应该到了身前。其实这个就是一个重心的转换过程,有两句话送大家:第一,打球7分靠腿,3分靠手;第二,市队打球用大臂,省队打球用小臂,国家队打球用手腕。这些需要大家通过训练去掌握和领悟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为了避免误导,腰腿发力不好和没有一定基本功的朋友不用看我这两句。 再补充一点, 打球还原动作一定要快,千万不要想能一板打死对手。又想起一件事,第一天去省队打球的时候,看过我半场比赛,教练就告诉我,动作太大,还原太慢,爆发力不集中,一看弧圈的动作就是自己学的,的确,我在体校的时候练的是打下旋不是拉弧圈,因为当时还是以快攻技术为主。
    最后说的是,练习好的话,中近台弧圈可以基本不用大臂,这个不用不是不动,而是不用大臂发力,最好的练习方法是找个后面空间不大的地方练习快拉,这样有三个好处:第一,快拉可以练习还原速度,并且练习中不要发特别大的力量,主要是体验手腕、小臂、腰腿的协调性,掌握了这个协调性,你的弧圈球水平会进大大一步;第二,因为空间小,大臂没办法用,这样逼的你用小臂,手腕,腰,腿的力量去发力。第三,还是因为空间小,逼你习惯在中近台打球,并且可以提高节奏,因为没有远台让你去退,去缓冲球速。

 

拍头先行

持拍时拍子的最前端。最近在对几位博友视频指导中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即对手腕的外展、内收运用得不尽合理或者基本没有使用,从而影响了正、反手弧圈的摩擦效果。这种现象比较容易出现在没有正规指导的球友身上,表现最为普遍的是发力摩擦过程中拍头与拍柄同速向前或拍柄先行,这样做虽然保证了手腕的稳定性,但却会成为弧圈技术晋阶的一个瓶颈,因为这只是在收小臂而不是收缩小臂。

改进的方法就是"拍头先行",具体方法:正或反手引拍到位时,有意识地将手腕向小指方向用力使手腕适度外展,触球前瞬间用抵板的手指突然顶一下板使拍头突然加速,这时的拍头速度应明显地快于拍柄的向前速度,这就是"拍头先行",也就是手腕外展转内收使小臂收缩并二次加速的内容。
     一、横板的运用方法

正手时是食指顶板,反手时是姆指顶板。深握式横板在引拍或正反手转换时无手指的移位调整,在适度放松的情况下可直接用腕。

二、直板的运用方法

正手是中指顶板,横拉时是屈腕引拍,横拉发力时是食指顶板。

 

横板的持拍

横板深握及刚刚直转横的球友总是感觉手腕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其实很简单,只要把五个手指握拍柄的"松紧度"做一下适当分工调整就可以了,让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握柄用力依次为松、稍紧、半紧;姆、食指夹拍的合力也与无名指一样为"半紧",这样,你的手腕就可以很放松了。  这是横拍持拍方法的基本原则:前后紧、中间松。这个"前"即指姆、食指的夹拍合力的力度;"后"是指小指握柄的力度;"中间松"是指掌心处要有"虚"的感觉。感觉手腕发僵、不能随意地配合发力的横板球友如有兴趣,不妨一试。


 

第五编

业余球手提高球技的捷径—套路球练习

我在思忖,球迷朋友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即不能象专门训练那样反复的对技术进行系统的、不间断的强化训练,也不能脱离乒乓球运动的实际,那么,应该采用怎么样的途径和方法?

从在键盘上打字,我生发出联想。我的电脑打字没经过专门的训练,完全是走的一条捷径,就凭自己的拼音水平,不学五笔,改用智能,自学成功(不能用自学成材)。虽然没有讲究专门的指法,但应付文档的制作,适应自己的思维速度,还是绰绰有余。我想,这就是业余水准,不能与盲打的专业水平相提并论。引申到乒乓球,也许业余球手与专业球手之间也会是这样。有什么关系呢?非专业水准的打字不也能同样的撰写文章,制作文档吗?其实,我的打字速度也并不慢了,就靠六个指头,一分钟也能敲出40个字以上。业余球手呢,尽管没通过专门的训练,不也一样能拉能打,不也是在享受乒乓球运动的乐趣吗?我打字也不是蛮打,也在充分利用智能打法的特点,经常使用词组,熟记一些字汇词汇的位置。业余球手呢,不也能熟练的掌握乒乓球比赛中的一些常用的套路吗?这样,套路练习是业余球手提高球技的捷径的想法就不禁油然而生。

那么,乒乓球运动有没有套路?有怎样的套路?我们又应当掌握一些什么样的套路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乒乓球运动中有套路球的存在,而且反映得还比较充分。什么叫做套路球,套路球就是由几个球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比赛中具有实际效果的球路组合。从这个观点出发,专门练习中的技术组合,也就是结合技术,包括战术组合,都属于套路球的范畴。不同的是,我们所说的套路球更接近于实战,是实战中普遍出现,使用频率最高、效果最显著的结合技术或组合技术的提炼与浓缩。沿着这条思路,下面需要探索和研究的是哪些是比赛中最具实际意义的、最有实效的套路球呢?

一、以发抢为中心的套路球练习

1、发抢的套路练习

首先是建议你研究和掌握一套转与不转的发球,发球质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旋转的差距要大,也就是说,只要对手判断失误,就会出现抢攻的机会。二是发球的动作要相似,使对方难以准确判断。练习时,坚持下旋拉,不转突,把发球与抢拉抢打紧密结合在一起来练习,如果能运用自如,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杀着。其次,是确定一套长短配套的发球抢攻,长能顶住对方的侧身,逼迫对方用搓回接,自己能根据对方的回球采取拉打结合的方针。短能吸住对方,不让其抢先上手,在这个基础上自己掌握好台内的短打技术和出台球的抢拉抢打。平时,紧紧围绕这两套发球来进行发抢的练习,以形成自己的抢攻特色,再辅之其它发球的抢打,那么,你的进攻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呈现出凶狠的态势。注意少采用侧转的形式,这样,你也就没有了吃自己旋转的烦恼。

2、在发抢的基础上加强第五板球的衔接和落点变化

发抢的第三板球应采用中等力量上手,主要是考虑落点和线路的控制,即不要给对方发力回击的机会,尽量袭击对方的空挡和薄弱环节。如果能做到这点,你就为第五板的后续进攻创造出更好的机会。原则上是第三板的进攻不要以失去自己的重心和牺牲后续进攻技术的衔接为代价,对第三板的落点与第五板的落点进行周密安排,明确先打哪里后打哪里,怎么主动就怎么去打。实践证明,第三板的落点最为重要,如果你能控制好第三板的落点,那么,第五板的主动权就仍然会掌握在你的手中。而第五板只要还在你的掌控之中,就有可能会形成你主动搏杀的局面。因此,建议大家在发抢练习的时候,把第五板球的练习结合进去,这样,就形成了发抢套路练习后的第二个套路球的练习。

二、左右摆速的三个基本套路练习

1、推挡(或反手攻)转正手攻的衔接练习

双方在连续推或反手攻的情况下,由一方先主动突然把球调到正手,然后双方采用正手连续攻,再把球调到反手,如此循环,一定时间后交换主动变线的一方,这样的练习也称两斜的练习。开始练习时力量可以小点,关键是要判断好落点的变化,有效的练习是看正反手转换的那板球是不是衔接得上。要求控制好身体的重心和处理好不同击球动作之间的转换。熟练后可以采用中等程度的力量练习。这个练习是左右摆速训练的重点,也是提高相持能力的有效技术手段,还是压左调右和压右调左以及对攻战术的基础。

2、两斜对两直的练习

即在单球来回的练习中,练习的一方始终打两条斜线,另一方始终打两条直线,一定时间后再相互交换。开始也是从轻到重,落点和打开的范围是从小到大,最后过渡到中等力量的练习。这个练习主要是解决相持中能主动变线的问题,也包含对攻战术的练习。

3、推(攻)中主动侧身转正手攻的练习

要求在连续推(反手攻)的过程中伺机侧身用正手拉或攻,上手后连续采用正手进攻技术,要求对方在自己连续侧身位进攻的情况下往正手位变线,自己根据对方变线的情况采用相应的步法移动衔接正手的扑打练习。

上述三个练习是在所有推攻练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三个具有实际效果的摆速练习,可以举一反三,而且这三个练习之间也有必然的联系,熟练之后将对提高推攻能力和战术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搓攻的三个基本套路练习

搓攻既是业余球手比赛中的主要技术手段,也是战术运用上的主要内容。因此,搓攻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实战水平的高低。与专业选手相比,业余球手由于进攻的技术手段与对付旋转的能力都还有一定的差距,不可能象职业球手那样能任意发挥,潇洒自如,比赛中采用搓攻的几率要大,不掌握一定程度的搓球技术和搓抢技术,你的比赛就没法打下去。研究搓攻技术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你必须要掌握搓球的技术,具体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我认为主要要掌握这样三种技术,一是能搓转与不转;二是能具备长短球的控制;三是能具备良好的适应旋转的能力。最后一点主要是针对能力而言的,如果你能懂得不同的胶皮打出的旋转是什么特性,那么你就能较好的适应各种“怪板”的性能,不然一旦遇到怪板,你将一筹莫展,举手投降。下面列举的三个基本套路练习,就是基于上述要求的基础上来介绍的,如果你的搓球还欠火色,那么,先把搓球技术好好练练吧。

1、 搓变长球上手的练习套路

这个套路的含义,主要是通过搓球的落点变化,把对方的回球尽可能的调到自己的正手来。如果正手拉、打技术较好的朋友,可以更多的使用这样的套路球。方法是在反手对搓的情况下,主动抢先将球搓变到对方的正手位大角度,逼迫对方采用正手技术回接,此时对方回接会有两种情况,第一是采用进攻的手段;第二是继续用搓球回接。因此,在进行套路球练习时,必须得有两手准备,对方上手进攻,你要采用对攻的形式还击;对方采用搓接,你要有上手的准备。要使练习获得好的效果,你在搓球变线之前的一板球要注意尽量向反手位拉开,以增加下一板球对方回接的难度。难度一大,对方上手打出的落点在你的正手(斜线)的可能性就更大,威胁性也会有所降低。如果对方采用搓接,在旋转与落点的控制上也不会有很高的质量,你也能从容的抢到合理的击球位置进行抢拉抢打。

2、 搓变短球上手的练习套路

与上述练习不同的是,变线改撇长为搓短。同样要有两手准备,一是准备对方上正手挑接或点击,要采用对攻或推攻的方法予以还击。二是准备对方采用搓接。对方搓接也有摆短与搓长两种情况,对于摆到自己反手位的短球,要能通过反手进攻性技术,如挑、拨、推、弹、攻、拉等抢先上手,因为摆短的球在旋转上不会是很转,主要是把握好击球的时机和选择合适的击球方法。对于搓接到正手位的短球和出台球,要坚持用台内的短打和近台的抢拉抢打技术上手,力争主动。

3、 搓中侧身拉抢的练习套路

这是在双方势力均衡的情况下力争主动的技术手段。侧身拉抢的关键是落点的控制,即控制对方的攻势,压制对方的特长,先发制人,能通过起球来为自己的连续进攻创造条件。这一套路与推攻中侧身的套路如出左右,不同的是第一板起球是下旋。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