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转帖]专业教练指导下的技术进步帖(上)

已有 1407 次阅读    2012-01-20 10:15   标签进步  技术  教练  专业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乒乓高手必备

 

 

二〇一〇年三月

 

目   录

 

第一编

一、乒乓球运动员业余和专业的不同

二、当业余的碰上专业的

第二编

三、旋转的三个基本轴

四、顺转与逆转——与球友们谈旋转

五、关于接发球

六、发球用碗

七、接发球秘籍

第三编

         八、正手攻球

九、谈正手攻球的技术动作

十、王吉生谈正手发力

    第四编

十一、弧 圈 球 七 字 诀

十二、乒乓球运动的重心

十三、练习弧圈的几点误区

十四、拍头先行

十五、横拍握拍

     第五编

 十六、业余球手提高球技的捷径—套路球练习


 

 

第一编

 

乒乓球运动员业余和专业的不同

    关于业余运动员和专业运动员乒乓球技术之间的几点区别。让大家作为参考,帮助大家在平时的训练中避免一些南辕北辙的无谓劳动。我想广大的业余乒乓球爱好者都有过这个阶段发现自己的乒乓球水平在某一时期进步缓慢,感觉就像达到了一个瓶颈一样,技术难有新的突破。我觉得主要和打球初期基础的训练有很大关系,就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打的越好盖的楼越高,反之地基不好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危机,让楼摇摇欲坠甚至停止不前。下面我就说说平时和一些朋友打球所看到的几个和专业运动员明显的不同地方。

      一、 旋转

     相信大家在看乒乓球比赛的时候有过这个感受。就是看见比赛中出现很简单的一个球,球速不快、力量也不大但是回球方却把球打出球台很远,我相信有些人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其实这就是乒乓球最大的魅力旋转。这个也是专业和业余最大的区别,越高水平的运动员打出来的球旋转越强,而且你的击球具备了旋转以后打球的保险系数也在提高。所以别看有的人打球看着力量挺大,其实他不一定具备控制球的能力。往往打球旋转比较强的人在打关键比赛的时候能控制住场上的局面,和击球的节奏,能够利用旋转和节奏打破场上的僵局。

     二、 步法

    步法其实是一个乒乓球运动员的灵魂。合理的运用步法尤其是小碎步的使用,因为乒乓球场地毕竟比较小不像网球场地很大,需要大步法来跑动,所以合理的运用小碎步可以保证自己总能在最佳位置击球。位置到位才可以打出高质量的回球。而且能够保证自己的续战能力,就是所谓的连续板。每打一板球之前和之后都需要都需要步法的调节。击球之前的步法调整是为了把身体调整到最佳位置击球,击球之后步法的调整是为了把重心调整好为下一板的跑动做好准备。所以希望广大乒乓球爱好者再训练中注意步法的训练,不要一味的光注意手上动作。

     三、 击球身体发力部位

     通过我平时的观察发现普遍的业余爱好者打球,都是用大臂打球,极少数是用前臂,利用手腕调节打球的基本上没有。相信大家都听过水平越高的运动员使劲的部位越靠前,从大臂到前臂然后到手腕最高水平是手指。专业的运动一般都是用前臂、手腕和手指调节球,很少用大臂调节球的除非到了中远台才需要用大臂往前推出一点,目的是为了把球拉长一点,毕竟离球台较远。但是又有人问了要想打出力量很大的回球怎么办啊,我现在就告诉大家其实你看专业运动员打球的质量非常高不是光依靠胳膊的力量,其实力量输出的原动力是靠腰发出来的。如果光靠胳膊发力的话,力量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因为胳膊离身体过远而是动作变形,从而影响命中率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如果加上腰发力的话可以可以把躯干当成一个轴心,胳膊以腰为中心来发力这样动作就会相对比较固定了。就像月亮和地球的关系一样一旦过于脱离轨道肯定控制不住运行线路。所以腰和前臂、手腕和手指的运用希望大家能够多去体会。

     以上就是几点我觉得业余运动员和专业运动员最大的差别,希望对大家有一定帮助,也同时祝大家看完这篇文章以后对乒乓球有一个新的认识,技术更上一层楼。

 

练球日记-----当业余的碰上专业的

一直都有记训练日记的习惯,从上周日开始我跟一个专业的教练学球,每周感觉收获很大,下面将我上专业课的笔记就公开给球友们分享,希望对和我水平差不多的球友有所启发和帮助。

      昨天正式跟梁教练学球,收获太多了。纠正了很多错误,相信对我打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开始时梁教练让我练发球,我就站反手位中抛发对角线侧下旋球。教练看了后指出我几点:

1、手臂发力的痕迹太明显,大臂不够放松;

2、没有通过抖腕摩擦球,所以我发的球表面看来用了很大劲实际并不太转——“抖腕就是在摩擦球的霎那快速向内(尾指方向)转腕;

3、除了抖腕摩擦外,前臂要有送球的感觉(这里指发长下旋),施加力量在球上使其既有旋转又有速度。  

 我按教练指导的适当改进(一下子完全改过来不切实际)后,感觉球确实转了,而且落点靠近台边。我问教练,不是说发球不出台吗?教练说有威胁的球一种就是又快又转落点靠台边的,另一种就是不出台的让对方无法抢拉,以后再教我发不出台的球,在对方台面上跳3、4下才到台边的那种。

      发了几篮球后开始打多球。教练先指正我的姿势,我原来看高手比赛时学会了站反手位,前弓后箭,身体呈60度转向正手方的习惯,教练告诉我,这样接发球是为了在对方突然发正手急球时可以最大限度保护正手,在正常击球时,身体的角度不应该这么大或者说应该是基本与台平行的(我左手横拍),应该是我的右脚稍微比左脚前半个脚掌,挥拍前身体与台基本平行,挥拍后朝向右前方。

        开始喂正手位上旋,发现我引拍过于向下,这是因为业余球一上来就是下旋,拉下旋多了造成的。教练指出我拉上旋应该向后引拍,拉下旋才向下。球拍挥出后随势挥至右额眉头左右位置然后迅速还原至准备动作。拉了几拍后教练又发现我拉球过急,原因在于挥拍后没有经过还原就直接衔接引拍,教练指出抢上升期是对的,但是再快也必须看准了再打因此还原是必须的。——这里就可以解释我平常看见很多高手给我感觉并不特别抢先,但是出手却很快,而且成功率高、杀伤力大。

       正手由一个点到两个点,之间用并步衔接,而且重点要我注意提前移动,看准再出手,我体会到比自己过去出手的习惯稍微停顿0.0几秒的好处了,感觉球出手后杀伤力大很多。

       开始反手打多球,教练发现我:

1、向下引拍过多,应该将拍子略高于台面以便迎前,拉下旋才扭腕向下引拍;

2、随势挥拍不够,整个行程没完成就停止了,改善后我发现反手并不像我原来感觉那么难,而且杀伤力加强了(球落台更靠近大角了,而且速度加快了),反手一直是我的软肋,这一下大大鼓舞了我学球的信心!看看“科学”的力量有多大,自己原来走到死胡同里去了。

       反手多球后接着是正手衔接反手的两点,反手衔接正手侧身的一点。教练教我在正手侧身时前脚不要切进台内太多,否则对方回我正手直线我就没法救了,这又是很有益的一个小技巧。

       然后是反手2+正手1+1的多球,关键在于正手的第二球是在并步的同时出手的,这种节奏上的改变需要手和脚的很好的配合,有的我练的。在我跳来跳去击球时教练指出我步伐的节奏,必须改变过去运动中击球那种上身过多的摆动造成的踉踉跄跄的感觉,下盘一定要稳,再匆忙也尽量站稳了再击球,不能脚掌离地,否则动作会很散,没有力量

       接下来是正手拉下旋,我还以为这是自己的强项,没两下子,教练就指出我缺了转腕的动作——意思是在拉下旋球时引拍上顶在挥拍摩擦球的瞬间向外(拇指方向)转腕,有听过包球的说法,估计就是指这一下。我经常和少年宫的邓教练玩,最佩服他的就是他高得惊人的拉下旋球的成功率,整个球在瞬间像玩太极一样裹住再甩出来,我总是很难判断他的落点而防不住。我反应很快,对手冲我正手质量稍差经常被我反拉的,但引以为傲的这招在邓教练这用不上,总是扑空。一直很佩服邓教练“包”球包得好,原来道理在手腕,这是题外话。我后来都忘了问教练,拉上旋时需要转腕吗?我改进后发现,球拍更吃球了,旋转加强了,因为球与拍子的撞击声小了甚至没有了。在正手两点拉下旋时,为了改变落点散乱的缺点,我适当调整了力量,但是我惊奇的发现,由于我加强了“抖腕”,虽然减小了力量,但是球上台并不会太费劲。我就正手位拉对角,反手位侧身拉直线或大斜线(在步伐到位的情况下)。

       这里还有一个落点的问题,这其实是我一个老大难问题——落点不够刁钻。教练说我的球太过靠近中台,球落在对方的台面一弹起来正好在对方正手或反手最舒服的位置,要求我正手反手多球时(包括拉下旋)一定要尽量往两个大角打。

       我过去由于感觉吃球摩擦掌握的不好,因此正手一直用比较软的G666,就纳闷为什么别人用狂三摩擦的这么好,现在我改善了摩擦后发现,如果用狂三球就能更容易打到大角,看来我很快就会改正手狂三40度了。

       打完多球我已经是浑身湿透换了两件衣服了,最后是正手单球,教练和我对拉。这时候教练又发现我一个毛病,就是迎前不够,原因在于大臂没有前送。我改正后发现确实就是这个原因。之前多少人指出我迎前不够,就是没有人告诉我一个好办法,害我一天到晚弯着腰就以为迎前了。在打单球时也证实了自己击球过急,击球后少了还原这一步的毛病,因此球的落点很散,节奏感很乱,改正后都有一定的效果。

       练了两个多小时,感觉很累但很充实,收获很大。估计如果比赛教练不一定能赢我,但是关键她能轻易看懂我的毛病,这太好了!我心满意足地结束了第一节课,期待着下一个周六来临。

 

第二编

旋转的三个基本轴

以右手持拍的正手发球过程为例;

1. 正对球台站位,以球台的中线为旋转轴(矢状轴),将拍面水平放至球底部,由底部向右横向发力围绕球的外园摩擦,即是逆时针方向的逆向旋转,向左为顺向旋转;

2.正对球台站位,以球网的网柱为旋转轴(垂直轴),将拍面垂直放至球后中部,触球向右摩擦,为右侧旋; 向左为左侧旋;

3.左边线外站位,以球台端线为旋转轴(额状轴),将拍面水平放至球底部,触球向右摩擦,为上旋; 向左为下旋;

以上3项内容为实战中基本见不到的纯方向旋转,实战中球的旋转内容基本上都是两种或以上的复合式旋转。对于发球技术中旋转方向的组合内容,只要弄懂了三个基本轴线,就可在练习过程中多去体会以哪一种为主旋转. 其余任意一种或两种为辅的多种变化来。同理,弧圈球的引拍与发力过程中的转体过程,也是围绕着这三个基本轴进行的。(对乒乓球台,正面平行站立:矢状轴——与乒乓球台最长的边线平行的线(前后),垂直轴——与乒乓球台球网立柱平行的线(上下) ,额状轴——与乒乓球台端线平行的线(左右)

 补充说明: 准备一串糖葫芦,山楂果为乒乓球、竹签为旋转轴:

1、将糖葫芦与中线平行(与球网垂直),将糖葫芦向右转动为顺旋、向左转动为逆旋,竹签就是前后轴(矢状轴)。

2、将糖葫芦与台面垂直(与球网的网柱平行),将糖葫芦向左(顺时针)转动为左侧旋、向右(逆时针)转动为右侧旋,竹签就是上下轴(垂直轴)。

3、 将糖葫芦与球网(或端线)平行,将糖葫芦向前转动为上旋、向后转动为下旋,竹签就是左右轴(额状轴)。

以发左侧下旋球为例:左侧下旋球的旋转中含有左侧旋与下旋两种旋转,但旋转轴只能有一个,那么这个旋转轴在空间的状态应该是垂直轴向正左方向倾斜。如果发逆侧下旋球,那么这个旋转轴在空间的状态应该是垂直轴向右后方倾斜,所以,右手为正手的逆侧下旋球中的侧旋方向只能是右侧旋、落台后向左跳。

一、发球摩擦后球产生绕两个轴或三个轴旋转,通过本台面和对方台面后球旋转的方向和强度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能否详述?

1、下旋球的旋转方向是向后,用身体的力量将球发出、落台以后,根据自由落体原理和球体的构造,球落台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这个形变既会加大球体与球台表面的摩擦,又会阻碍球体向前的运动,因此,球体恢复形变从台面弹起时,向前运动的速度会被降低、旋转强度也会被减弱。而上旋发球落台弹起的前期,由于形变与摩擦,球体会有突然加速向前的短期现象。

2、侧旋转的旋转轴是垂直于台面的,我们都知道球体在旋转轴两端所在区域的旋转强度相对是最弱的,因此侧旋球落台后的形变对侧旋转的强度是几乎没有影响的。

3、由于乒乓球是圆弧运动,发力中必定带有侧向摩擦,因此侧旋因素是球体向前的动力、下旋与上旋必须与侧旋组合才会有向前运动的速度和力量。

4、球体的旋转在运行中与空气摩擦会产生气压阻力,这个阻力不仅会影响球体的前进速度,还会影响到球体的前进方向。

      以传统的左侧下旋发球为例:如果强调下旋的旋转强度,那么侧旋就是辅助旋转,我们习惯地称侧旋为副转(副旋转)、称下旋为正转(主旋转)。强侧下旋球以下旋为主旋转的发球,球速会较馒、落台后不向前走,会有轻、飘的感觉;强侧下旋球以侧旋为主旋转的发球,球速会较快、但下旋的强度会相对较弱,球体的运行弧线会侧拐;如果再加入矢状轴上的旋转变成顺或逆旋发球,侧旋和下旋成分会被减弱,但球落对方台面以后会有横向的跳动。

二 、发球我对侧上和侧下判断总是模糊不清,全靠懵,看不清假动作,有好办法吗

球拍摩擦球体时,基本上都是以球体的后中部为基本触球点的,从后中部向上摩擦为上旋、从后中部向下摩擦为上旋,你只要盯住拍触球时的拍面角度就可以判断出来球的旋转强度、盯住拍触球时的发力方向就可以判断出来球是侧上或是侧下。只要盯住了拍、球接触瞬间的状况,就不会被假动作所迷惑。

三 、特别重的急侧上和急侧下判断出来了我都接不好,请给予指导

凡是速度较快的侧旋发球,来球中的上或下旋都不会很强,用搓、推、挡等弱接时,首先以拍面的朝向来克制侧旋、再以拍面的前倾、后仰角度结合发力方向控制回球的落点,这个顺序不能错;如果用打或弧圈等强接时,来球的侧旋成分可当不转处理,只注意上或下旋就基本可以了。

(戴老师谈旋转)在球类项目中,旋转复杂,作用明显的非乒乓球莫属。初次接触乒乓球的朋友,总是会被乒乓球的旋转弄得莫名其妙,但也许就是这旋转,才使得我们对乒乓球运动情有独钟、如痴如醉。旋转是乒乓球的魅力所在,同样,旋转也是学习乒乓球的难点所在。之所以难,不是在于你不能了解乒乓球的旋转种类,也不是在于你判断不了球的旋转,而是在于面对复杂的旋转变化,要在很短暂的一瞬间来选择合理的击球方式,这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人们对乒乓球旋转的研究提出了3条基本的旋转轴共26种旋转,三条基本的旋转轴是左右轴(产生上、下旋)、上下轴(产生左侧旋、右侧旋)和前后轴(产生顺旋、逆旋)。其实,我们真正要了解和掌握的旋转主要是上旋、下旋两类,纯正的侧转在乒乓球运动中是极其少见的,它总是伴随着上、下旋而存在,反过来,大多数的上、下旋也都带有侧转的成分。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击球时所绕的轴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旋转轴,而是上述三个基本轴的偏斜轴。界于上旋与下旋之间的球我们称之为不转,其实纯正的不转也是不存在的,它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弱转,与侧转一样,不转球是附载在上旋与下旋球之上的。这样,我们就简化了对旋转的认识与判断,将注意力直接指向了乒乓球运动中旋转变化的核心,上、下之间的转换和上、下旋之间的抗争。乒乓球运动中飞行的任何一个球都具有旋转,运动双方的任何一次击球都会产生旋转和改变旋转。而乒乓球的各种技术都是对应各种不同旋转的来球的,也就是说,对付不同旋转的来球,就要采用不同的技术,尽管某一技术对应的旋转强度会有一个弹性的范围,尽管对付同样旋转的来球可以采用相近的某几项技术,但是,回击旋转球要求选择相应的合理的技术,仍然是乒乓球运动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平时说球感,说手感,主要是针对适应和掌握旋转而言的,如果一个球手不仅能准确的判断球的旋转,而且更能恰倒好处的使用合理的技术,那么,他就是一个比较高明的球手。比赛中,球手处理旋转的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付不同程度的同一旋转的来球,二是对付不同程度而又不同旋转的来球。一个成熟的球手这两个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相比较,初学者或者技术能力不强的球手应对不同程度而又不同旋转的来球能力较弱,在比赛中刚遇到旋转不同的来球就感到无能为力,表现在自己的无谓失误多,特别是将下旋来球转为上旋球缺乏手段与方法,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下旋旋转的认识模糊,判断不准或判断错误,没有掌握打下旋球的具体方法或在使用打下旋技术的时候还缺乏火候,比如,拍形的调节,击球力量的调节,摩擦球的力度,击球时间与机会的把握等,尽管有的球手打上旋的能力尚可,但往往在进入相持阶段之前就因为对旋转的能力弱而自己把自己打掉了,这种情况在业余训练阶段的选手身上也普遍存在,抢得越凶,失误也越多。因此,对广大业余球手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打下旋的能力问题,力求做到稳定、准确。相反,专业选手和业余高手下旋转上旋的能力较强,他们的较量不在打下旋的技术上,而在对付不同程度的同一旋转的来球方面,具体来说就是上旋球的对峙上。不仅要求达到稳定、准确的要求,还必须具有威胁。这种威胁,体现在力量、速度、旋转和落点上。

顺转与逆转——与球友们谈旋转

有朋友建议我专门谈谈球的旋转问题,我思忖从哪里开始,怎么样才能谈得明白,又不至于陷到那不感兴趣的公式中去,左想右想,就给文章起了个顺转与逆转的名字。

乒乓球的旋转就是两大类,顺转与逆转。关于顺旋与逆旋的定义问题,书上都说的很明白。上旋是顺旋,下旋是逆旋。但我认为,从练习的角度来分析,如果按照练习者的方位,尤其是考虑练习者的主动地位,要对顺旋和逆旋反其道而行之,还容易理解得多,当然这是我的想法。这篇文章先期上传后,球友 zynbest 提出了质疑:一是对顺转、逆转与顺旋、逆旋的的定义问题,既然有了顺旋和逆旋的定义,为什么你又提出来一个顺转和逆转的定义,而且与书上说的相悖,容易使人产生混乱。二是在对于顺转和逆转旋转轴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

我思考后,认为球友提出的意见很中肯。文章的观点尽管是个人的一些看法,但如果你不能保持与大家已经了解和熟悉的资料、知识相一致的话,就会引起认识上的混乱,不如还是按照经典的解释来诠释旋转的问题,更有利于大家有一个统一的角度来加深对旋转的认识和把握。因此,我撤下了原文,加以修改后再上传上来。

大家会问,叫下旋、上旋不就得了,为什么还要称呼为逆转与顺转呢?不是多此一举,越搞越复杂吗?

其实,称顺转与逆转是有道理的。它不仅便于我们对旋转的性质认识得更加清楚,而且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回击的原理和方法。

由于是逆转,对你而言,回球时肯定往下坠,要使球在下坠的过程中不至于下网,解决的途径有三条。第一是调整好拍形,下坠的球你要是把球拍前倾得太厉害,那不是变本加厉了吗?因此,你就要采取矫枉必须过正的手法,把球拍立一点,对下旋强烈的球甚至要把拍形后仰一点。第二是适当加大向上的击球力量,下旋也是力量的结果,那么,克服下旋的旋转也要靠力量,而且要比产生下旋的力量要大,方能奏效。第三是摩擦,我们知道,摩擦能产生弧线,在球拍前倾的情况下,如果加强对球的向上摩擦,就可以产生一个有明显弧度的弧线来,这个弧度足以使回击的球能越过球网。很明显,这三条途径,就是我们对付下旋的基本思路,目前所采用的各种应对下旋的方法,都是从根据这三条途径所派生出来的。

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就可以找到还击顺转球,也就是上旋球的办法。一、球拍适度前倾;二、加大向前的击球力度,而不是向上;三、通过适当的摩擦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回球的上旋程度。

那么,具体细节上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击球时间;击球时机;用力的大小、方式与方向;挥拍的速度、形式与方向;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尤其是上肢中大、小臂之间的运动形式);击球的部位;击球点等。整合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击球原理,原理明白了,技术上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既是我们的认识论,也是指导实践的方法论。许多东西说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有朋友提出,要详细谈谈加强旋转的方法问题。根据专家的意见和我个人的看法,我们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1、击球的方式

主要指球拍触球一瞬间,是摩擦还是撞击。旋转是摩擦产生的,因此,加强旋转也就是加强球拍对球体的摩擦。一般来说,摩擦得越薄,力量越大,球也就越转。摩擦厚与薄的问题,是球拍与球接触的角度问题,同时,也与击球的哪个部位密切相关。力量的大小,与挥拍的速度和幅度发生联系。用力的方向是产生顺转与逆转的根本原因,从上至下摩擦球体,产生的是下旋,由下而上摩擦,产生的是上旋,向下的同时向侧摩擦,就产生了侧下旋,向上的同时向侧摩擦就产生了侧上旋。

2、球接触球拍的位置

我们可以把球拍分成上、中、下和左、中、右几个区域,挥拍击球时,离握拍最远的击球区域击球时所产生的速度就越大,因此,在这个区域击球所产生的球的旋转也就越强。如果你要制造加转球(上、下旋亦如此),就应该尽量的使球拍击球的区域远离拍柄。关于这一点,容易引起我们的忽略。为什么有的人喜欢使用日式球拍,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搓和拉都要比中式球拍可以离拍柄远一点,便于打出的球旋转更强。

3、球拍挥拍击球的形式

球拍在制造旋转时挥拍所生成的弧线有两种轨迹,一是内圆型,也就是与球体表面的弧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另一种情形是外圆型,也就是与球体表面的弧度恰好相反。这两种情形应该就是我们所经常进行讨论和引起争议的“内弧”“外弧”。从力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不管是上旋还是下旋,球拍走内圆型的弧线摩擦球所产生的旋转要比走外圆型产生的旋转要强得多。主要原因是这两种摩擦球的形式在摩擦过程中使球停留在球拍上的时间不同,在同一情形下,球拍的内圆型摆动由于与球的飞行方向一致,击球时球拍作用于球体的时间就要比外圆型摆动停留的时间稍长,也就是我们通常形容的球拍“吃球”的时间长。挥拍弧线的弯度越大,球在球拍上“走”的距离也就越长,所产生的旋转也就越强。那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能不能过于强调延长球拍对球的摩擦时间来加强对球的旋转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你获得了较强的旋转,但你又将失去一定的速度,没有速度的旋转球同样也是没有威胁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我们不少球迷朋友热衷于外弧的基本原因。因为外弧虽然摩擦球体不很充分,但能较好的与力量结合,使弧圈球具备了比内圆型弧圈更强劲的力量与速度上的优势。

对上述提到的问题,我还想多说几句。也就是关于内弧外弧的讨论,我没有更多的参与。一是对概念的考虑,二是缺乏科学的分析,但我还是一直没有放弃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研究还没有形成结果的时候,我是不会轻易作出结论的。我们知道,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有其中的规律。就击球的手法而言,不管是进攻技术还是防守技术,我国选手都是以内圆型为主,面对国外尤其是欧洲选手外圆型的手法,究竟孰是孰非,谁强谁弱,成绩是判断的主要依据。当然,中国传统的手法在东西方的交流与对话中也进行了适度的融合和创新,对方也在与中国的对抗中吸取了宝贵的经验,今后如何发展,什么样的技术能够更符合运动的前进方向,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选手在稳定性、准确性和灵活性上远远领先于欧洲选手,目前,世界各国都很难从整体上超越中国。倒是象波尔,手法象中国式的,偶尔还能露出峥嵘。这就说明,我国坚持以向内的摆动弧线击球,是成功的。欧洲多数弧圈型选手的摆动弧线是向外的,他们不是通过增加力对球的作用时间,而是充分发挥前臂和腕关节的爆发力来加强旋转。从球运行的外部特征看,具有很大的威胁,但其稳定性和成功率究竟与成绩是一个什么样的对应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开展比较研究。据我的分析,国外的选手会在向外摆动的基础上寻找向内摆动的结合点,而我国的选手,也会在内圆型的基础上会借鉴向外摆动的优点,两种形式将会并存,并在较量中不断比较、修正、融合和完善。

4、挥拍的速度

击球时瞬间的挥拍加速度,对加强旋转的强度也有很大的关系。挥拍的加速度从哪里来,主要是靠身体的协调程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手臂肌肉的运动;二是身体个部分的协调配合。击球前,手臂肌肉应充分舒展和放松,这样,才能保证击球瞬间肌肉能突然收缩,产生显著的爆发力,从而使球拍获得较大的加速度。另外,需要全身发力的情况,要掌握正确的发力顺序,一般是先下后上,先大后小。即先由腿部开始,然后是腰,再通过腰来带动上体、肩部和上肢,上肢的运动中,是先上臂,再由上臂带动前臂,前臂摆动和内、外旋来带动手腕,手腕和手指最后发力,这就是身体用力与力量的一个完整的传递过程。当然,不是每一个球都需要这个完整的过程,但一般情况下,用力的顺序是不能违反的。比如,有的动作只需要从腰部的发力开始,那么,力量的传递就省去了腿部,但其它环节的运动形式是不变的,即还是要沿腰—肩—上臂—前臂—手腕—手指的路径。也就是说,全身的力量,最后是通过前臂的内、外旋运动和手腕、手指的作用,集中在击球的一瞬间,不能用得过早或者过晚。许多球迷朋友说自己的力量不能集中,一般都是由于前臂内、外旋以及手腕和手指的发力时机掌握不当造成的。

上面的分析,主要解决的是旋转的基本原理与制造旋转的一些主要的因素。其实,在运动过程中,除了自己按照打法和技术要求来制造旋转外,还要能很好的利用对方来球的旋转为自己服务,主要有两条:
      1、 运用来球的旋转

在使用的球拍基本相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改变旋转的强弱为自己的进攻和使用各种技术创造条件。针对对方来球是下旋,我们可以讨论三种情况,第一是采用同等的力度和方式回接,那么,回球基本不转;第二是采用比对方力度要大的同样方式回接,那么,对方面临的是旋转比他更强的同类旋转的球;第三是对方来球的旋转强烈,你采用送的方式,即力度要比对方的小,也就是说,你没有改变对方来球的旋转,那么,回过去的球就成了对方前一个球旋转的反旋转球。举例,如果对方加转搓球过来,对你来说是逆转球,你不加转,也就没有改变来球的旋转,球回过去就对对方来说就成了顺转球。如果对方仍旧采用搓的方式回接,就有可能出现冒高的情况。以上的分析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思路,如果对方攻击下旋的能力差,你就注意回球的时候在来球旋转的基础上再加大力度,使回过去的球比他的球更转;如果对方打不转球失误较多,你就可以以接近或小于对方来球旋转的用力方式回接,使过去的球成为不转,让他打飞出界。只有能充分利用对方旋转来制造旋转的球手,才能在旋转的抗衡中力争主动。在对方来球是下旋的情况下,你如果采取进攻的方式,也要注意借助对方来球的旋转。主要表现在击球时间的把握上,逆转球如果采用突击、快攻或拉的手段还击,击球时间就要适当提前,以便借用对方逆转的有利因素,因为逆转球的旋转方向与你球拍向前向上的方向完全一致。这也就是为什么对方应付突击和快攻比较困难的原因,因为速度提前了,节奏快,动作小,落点好的话,对手很难反应得过来。

2、 利用来球的速度

这一点在回击上旋球尤其是弧圈球的时候显得非常重要。有些技术的运用就是从利用来球速度而派生的,如快带、突击等。凡是要求在来球上升期击球的技术,一般都具有利用来球速度的特点。在对付下旋球的情况下,同样也有利用来球速度的问题。比如撇长、摆短等,这里就不在展开介绍了。

关于旋转,是乒乓球运动中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要掌握好旋转,关键还是在实践,乒乓球任何技术的发明和更新,都是对旋转研究的结果,离开旋转,也就远离了乒乓球运动,因此,对旋转的研究始终是乒乓球运动中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我的这篇文章是应部分球迷朋友的要求而撰写的,是不是抓住了重点,不得而知。文中有不当的地方,还请各位提出宝贵的意见。

关于接发球

我们知道,比赛都是从发球和接发球开始的,而且,接发球与发球的比率基本对等,如果接发球出问题,不仅是直接失误丢分,而且也使自己的技术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心虚、畏惧,从而影响和丧失获胜的信心。反之,接发球技术好,你就可以更多的争取主动,局面就会大为改观。由于接发球是处于被动的地位,需要敏锐的反应、准确的判断、合理的方法和足够的勇气,因此,接发球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接发球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千万不能有所忽视。那么,怎么样才能接好发球呢?

一、 接发球的站位

接发球首先要考虑站位的问题。站位是根据对方发球的站位来决定的。比如,对方如果站在反手位用正手或反手来发球,那么,你就要知道对方有可能把球发到什么位置。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发斜线长球或短球至你的反手位,再就是发直线长球或短球在你的正手位(都以右手握拍为例)。由于直线球不可能有更大的角度,而反手位的发球有可能从边线一侧出台,角度就会很大,因此,接发球时,往正手一侧移动容易起动,也好上手,所以,接发球的站位就会往自己的反手位靠,以便于侧身。如果对方准备用正手在球台的右角发球,可能发出右方斜线和右方直线,而右方斜线的球的角度肯定会要大得多,因此,接发球的站位就应在中间偏右一些。

除了站位在左或右上要注意外,还要考虑站位离球台的远近。如果对方习惯于发长球,或长球是对方的拿手发球,那就要考虑站位要适当离台远点,反之亦然。如果你还不清楚对方的发球,很难事先估计对方发球的长短,那么,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打法特点来决定前后站位,然后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

总之,接发球站位的选择,要根据对方发球的线路和落点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同时又要有利于自己的技术,尤其是特长技术的发挥。

二、 接发球性能的判断

判断是接发球的前提。因为对方的发球不可能一成不变,只有正确的判断才会有正确的回击方法,否则,就是你已经具备了多种接发球的方法,也会因判断错误而引起失误,这是显然易懂的道理。 怎么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呢?

1、 根据对方发球时拍面和挥拍的方向来判断球的线路

如对方发斜线球,拍面所朝的方向应该是向侧偏斜,手臂向斜前方挥击;如发直线球,拍面所朝的方向是向前,手臂是由后向前挥击。

2、 根据球拍触球瞬间的移动方向来判断球的旋转性能

旋转产生主要是球拍接触球的形式来决定的,不管在挥拍过程中具有什么样的动作,决定球的旋转的关键是击球一瞬间的击球方式。一般情况,球拍从上向下移动并摩擦球的中下部,就是下旋球,从下向上则是上旋球,从左向右是右侧旋,从右向左是左侧旋,这是指旋转比较简单的情况,因而也就比较容易判断。比赛中,发球要比上述描述的要复杂得多,发球好的选手,往往会把两种旋转结合起来,产生侧下、侧上或转与不转,加上挥拍时所做的一些带有欺骗性的假动作,这就给接发球的准确判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在理论上弄清旋转的原理之外,还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练习,提高自己在接发球方面的悟性,才能逐步熟练的掌握回对付各种不同性能发球的回击方法。

现在流行一种逆向发球,即发右侧转球不通过反手发的形式,用正手来发,发球时球拍先上挥,然后在触球的一瞬间改用手腕内收后向右侧摩擦球,接此发球只要弄清球的旋转方式就行了,关键是注意接好落点,防止对方用正手发力抢拉。

3、 根据对方发球时动作幅度的大小和手腕用力的程度来判断落点变化和旋转程度

一般来说,只要是挥拍动作幅度较大的发球,力量都比较大,线路都比较长,速度也比较快,摆臂幅度小的则相反。发球时手腕抖动比较明显,摩擦球的力量就比较大,球的旋转就比较强,反之就比较弱。

4、 根据来球弧线和球运行的状态来判断对方发球的的落点和旋转

如果对方发球从第一落点弹起后的弧线最高点是在对方台面上空或靠近球网,那么,来球的落点就短,反之则长。如果第一落点长,两跳之间弧线短,发过来的球也是短球。如果第一落点离对方的端线近,弧线的最高点在球网上方或在本方台面上空,来球一定是底线长球。球运行的状态对判断旋转程度提供帮助,如果对方的发球是加转的下旋球,此球在空中飞行的状况是前段快,后段呈下沉,球上台后前跳不明显,上跳大于前跳。不转球则是前段慢,后段快,球上台后向前走,前跳大于上跳。上旋发球一般要比下旋发球球在空中运行的速度要快。球在空中飞行时,飞行的弧线向左拐是右侧旋球,向右拐是左侧旋球。

5、 根据发球时击球的声音来判断旋转性能

经验丰富的球手能够听得出摩擦和撞击球的声音,我们平时练习的时候可以仔细的品味一下,看是不是会有这样的感觉。

三、 接发球的方法

接发球有搓、推、点、拨、拉、带、削、摆、撇、拧、攻等各种方法。但每个球手都会有自己接发球的一套方法,即习惯性的办法,不一定所有的办法都得掌握,但至少是对付各种旋转的方法都要具备,不能接得好下旋则接不好上旋,接得好上、下旋却接不好侧转。接发球技术要求是全面,无明显的缺陷。如果你的接发球技术比较全面,就可以在临场的时候讲究用最好的方法,通过接发球技术来使自己的特长技术和打法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显然,要达到这样的程度绝非易事,必须要有扎实的接发球功底。
    下面介绍一般接发球的规律和最基本的回接方法。

1、 接急球

对于反手位的急球,不宜采用侧身的办法回接,一般用反手推和反手攻来回接。正手位的急球用正手快带、快攻借力回接。如果采用削球回接,要注意先向后移动,等来球速度和力量减弱时再削。如对方发过来是急下旋球,用推或攻回接时,应调节好拍形,使拍面稍后仰,增加向上的发力。用弧圈回接,也应增加向上提拉的力量。用搓球回接,首先要向后退位,注意拍面角度不要后仰过大,击住球的中部向下发力,以抵消来球的前进力。

2、 接下旋球

用搓球回接时,注意拍面后仰,增加向前上方发力。用拉攻或弧圈回接时一定要增加想上提拉的力量。用突击回击时,要充分借力,注意击球时机的把握,拍形要调节好前倾的角度,手腕要掌握好向前向上向内的尺度。采用拨、拧都要注意拍形的调整和向上的力度把握。

3、 接左侧上(下)旋球

接左侧上旋球,一般用推、攻回击比较适宜。回接时,拍面角度要适当前倾,拍面所朝方向要向左偏斜,用来抵消来球的左侧旋转,向前下方用力要相对加大,防止球触拍时向自己的右上方反弹。如用搓削回接,除注意拍面角度和所朝方向外,还要加大向下摩擦球的力量。用弧圈回接时,要加大球拍前倾的角度,要多向前发力,少向上提拉。

4、接左侧下旋球

一般采用搓、削回击适宜。回接时,,拍面角度要适当后仰,拍面所朝方向要向左偏斜。击球时要稍向上用力,防止球拍触球时向自己的左下方反弹。如用推、攻来接,除注意拍面角度和所朝方向外,还要加大向上摩擦球的力量。弧圈回接时,要注意拍面角度不易过于前倾,要多向上提拉,少向前发力。

4、 接右侧上(下)旋球

方法除拍面所朝方向要向右偏斜,来抵消来球的右侧旋转外,其它方面与接左侧上(下)旋球完全一致。

5、 接短球

由于对方发过来的球是台内近网短球,回接时,最主要的是注意及时上前,以获得最合适的击球位置。同时要控制好身体的前冲力量,接发球后要迅速还原,准备后续击球。无论用挫、削、攻、拉风多种方法回接短球,都应该特别注意来球是在台内,受台面空间的制约,不可能充分的引拍,因此要注重充分发挥前臂和手腕的动作,同时要根据来球的旋转性能,调节拍面的角度,找准击球部位,把握击球时间和用力的方向。

上面谈到的是一些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接发球方法。我们平时要把这些最有效的最常见的方法熟练的掌握,等掌握这些方法后,你就会根据临场的情况灵活的运用了,或许,你还会有比这更有效果的方法,俗话说,熟练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发球用腕

初练发球的球友常为不转而烦恼,这其中除了击球时间的因素外,就是"合力"过程中的问题了。如何发力才能有效?是与用腕有直接关系的。我们也知道"抖"腕,但在这个"抖"之前的"吃",却很少重视。腕力一定要与小臂的内、外旋有机结合才是发球发力的正确机制,小臂的内、外旋是控制拍型前倾后仰的角度、小臂的向前是迎球、吃球、而手腕的"最后一抖"才是磨擦造转的最重要部分。有球友利用手臂的突然"刹车"来制造这个"抖"是不对的,这个"抖"应是手腕的"突然加速"才正确。
    以发下旋球为例:当抛起的球下降到击球位置时,小臂带着予先"旋外"的手腕迎球,这时的拍型应基本垂直或略后仰、触球点在球的后中部或略下、用小臂"外旋"过程带腕向底部作半园弧式摩擦,球拍在到达底部前己接近放平时,手指突然向前发力顶板,注意:这里只是手指发力,使拍子前端部分快移、而拍柄部分相对基本没有位移,是以腕关节为支点的,切忌以肘关节为支点的拍柄与拍端的同幅运行;在拍端快移的摩擦过程中,依然是沿着球的外圆路线,这个过程触球一定要实。 在摩擦末期,由于拍子是圆弧运动,会有一个轻微向上的动作,而这个动作,却是由小臂与顶拍手指(即手腕)共同完成的随势挥拍的过程。 这个过程应有虚有实,"虚"是完成下旋后的随势挥拍及还原;"实"是真的摩擦、完成上旋的发球。这个帖子的重点在于【注意】的那一段的动作叙述,虽然只是细微的小节,尚请仔细体会!!最后,还是那个建议,初练用腕的球友初期可不"展"只"收",待"收"自如后,"先展、再收"过程自然是水到渠成、轻松加愉快了。

 

接发球秘籍

我原来接发球特别不好,尤其是吃侧上旋,而每次打起比赛,大家其实都喜欢发侧上,经常能直接得分.为什么?下旋成天都在打,有谁怕呀!最多吃一两个贼转的,下面肯定就不吃了,而侧上就不同,可以吃到让你手软为止.我就现在接发球的体会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1、首先为判断对方发球的旋转

这个比较难,常听人讲要盯球,我试过了反正对我不管用,盯的我手忙脚乱,照样判断不出来,怎么办?别盯球了,人家扔那么高,你盯它累不累?记住:接发球前别看球一直盯对方板子,这时候是不是对方摩擦球那一瞬间很明显了?而且脚底下没有提前的盲目乱动了。对方板子比较立一般侧(上)旋而且带拐的,板子比较平一般侧下速度稍慢。

2、对方发(侧)下旋球

太简单了,各种接法,我倾向于只要出台就拉起来形成相持,不出台的话迎上升初期摆短或劈长,反正大家最喜欢接而且方法最多的就是接这种球了,同理,也说明这种球威胁小,对方很容易适应。

3、想接好侧上旋发球,自己先去练习怎样发侧上旋发球

如果自己不会发这种球,对它的轨迹等都不熟悉,接起来也比较难的。我的经验是:如果怕对手哪项技术,就先去练习这项技术,你熟悉它后对付它就容易了。 判断对方侧上旋发球,接球时千万不要急,绝对不要按照下旋球的接法去迎前点,这种球在上升期和高点期旋转和力量都比较强,在这些时期接很容易失误,毕竟比赛时只要上对方案子就可能赢的。接侧上旋发球时一定要等,等它到了下降初期了,旋转也看的清楚了,转也转完了,这下再上去收拾它,拨呀、快带、甚至直接拉它都行,反正不能搓! (我是左手横板)对方发我正手外拐侧上(下)旋时,用一般拉弧圈球方法很容易漏球,一定要把手腕钩回来,就好象拉侧拐弧圈球那样去拉球,马上就不漏球了,呵呵。

     4、对方发我正手不太转短球

用小臂挑打,但在挑打时注意一定要加上手腕内收的动作,给球加上一定的旋转,造出一定的弧线,否则失误会很多。

     5、对方发我反手位侧上旋球

等球到了下降初期,用反手摩擦球的中上部拨或带过去,板子尽量要有意识的和来球拐的方向垂直,这样就可以借到来球的力量了。发力不要过狠,第一板接发球应以过渡为主,太凶易失误。

     总之,下旋球要快接,摩擦球的上升初期,上旋球要慢接,摩擦或撞击球的下降初期,让球借不到你的力量。侧(上)旋球决不搓球!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