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所谓的乒乓瓶颈

已有 760 次阅读    2012-10-20 08:56   标签乒乓   

瓶颈1:接发球:

 

  1,如同经常发球直接得分一样,我经常直接吃对方发球,不是下网就是出界,我的接发球不合格,很差。

  有人说过想要解决接发球,必须先练好发球,如果有一手比较好的发球,那么接发球一定也会好起来,但在我这里却恰恰相反,当吃我发球的人越来越多时,甚至即使练过专业很多年的人也吃我的发球,但我也越来越多的吃别人的发球,不是一个人,不是一种球。比赛中,每一局都会出现直接吃对方发球。有时二三个,有时甚至会四五个,甚至五六个。当我不断体味直接得分的快感与美妙时,也常常陷入暴吃对方发球的折磨痛苦与郁闷之中。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接发球水平是业余中的业余,接发球直接制约着球技的提高,是一个瓶颈,一个不小的瓶颈。
  对来球旋转判断不清,比如上旋当下旋就会搓飞出界,下旋当上旋,就会推,挡,拔下网,我曾经试图寻找一种中性的接发球办法,就是当对对方发球旋转判断不清的时候,希望能用这种接法其码可以先保证接上球台。还真曾经有一段时间有这样的感觉。比如对转与不转的发球,即使都用搓球,用含力略减力的手法去搓,这两种球都可以接上台,但这种感觉并没有固定下来,在实战比赛中,往往还是根据自己判断的旋转来采用对应的处理手法,当旋转判断出现错误,产生的明显直接的后果就是:直接吃发球。
  如果说因为对旋转判断出现错误而直接吃发球,虽然愚蠢,但似乎还有情可原,如果明明旋转判断正确却仍然吃发球,就是一个等量功夫问题了。比如对方发下旋球,判断无误,搓球吧,仍然下网;对方发上旋,判断无误,仍然推出界。现在我就有这样的问题。就是对方发球的旋转度超出了自己的负荷。
  这一点有什么办法吗?恐怕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手上的功夫,以及改进改良一些发力方法,及触球点触板点来提高与完善了吧。
有一阵在接发球时,我采用了“等一下”的办法,而不是习惯性地本能性的抢前点接发。“等一下”的感觉那一阵很好,适合于某类发球,但似乎并不通用。不过这种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虽然没有固定下来,但也许这个“等一下”接发的感觉,还需要去不断地尝试与体味,可以对某类发球时使用。
  2:吃发球的第二个表现是:被对方第三板杀死。把球接上球台,其码要比第一种好一些,但质量较差,对方很轻松一板杀死你。打球的人都知道,实际上还是吃发球,叫间接吃发球。这个涉及到防守的问题了,暂时不论。
  3:接发球的应变调整能力。
      我遇到过,也经常遇到过这样的球手,第一局或者第二局,狠吃我的发球,但从第三局开始,却突然接得非常好了。
这种突然会对自己比赛心理带来很大影响,你会觉得对方突然强悍起来聪明起来,有可能会变得无所适从而对比赛带来致命性打击。所以当对方已经调整适应成功时,自己是否会有相应的变化与调整就显得很重要很关键。事实上比赛过程中,真正能够从容思考的时间不多,很多时候都是在捡球的过程中,脑子里闪电般地飞转,可这种‘闪电般的飞转’并不是人人有,很多人往往有可能会大脑一片空白,球打得就没有了思想没有了内涵,真这样的话,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由他人联系到自己:这一年来,在接发球应变调整能力上,还是有一点点进步的。
  对喜欢发短球的,我站位时会适当前移,而不像以前不管对方长/短特点,总是一种距离站位,而对喜欢发长球的,可能会略退一点点站位,这叫‘位’吧;如果对对方发球旋转判断不清,会开始盯他的板型,根据发球板型或者记忆来球的弧线感觉,来判断其发球的旋转特点,这叫‘记’;对喜欢发长球的,我觉得用‘搏’管用,博杀时,也会根据其前面发球的一些规律,做好提前准备,有时还真起到效果,叫‘搏’也可以叫‘猜’;对某一种球接不好时,也知道了是不是变一下回球线路,比如斜线不成试试直线,亮板不行就再压压板型,腰顶发力不足或者没有,就注意下一次要用腰顶住再向前送等等,这叫‘变’吧。
  但还是不断地在比赛里吃发球,甚至仍然不断地直接吃,距突破这个瓶颈感觉还非常遥远。
  吃吧吃吧,也许真的需要吃饱吃撑得不行了,才会有一天:突然不吃了,从而超越接发球这个制约自己进步的瓶颈。
 
 
瓶颈二:我所谓的防守
 

我属于进攻型的,一直以来,都是攻强守弱,打球不发力就不会打球,遇到控制球好的,旋转好的,自己就拉不动,成功率低,失误多,守不住,抗不动,被对方憋住后球就打不出来,即使进攻不错,可防守不住,再加上无谓失误,所以往往就是有貌似乎有好球,有气势,却不得分,失败的时候就多。

这一年来,为了加强防守,我也不断在尝试。

1,从接发球上加强控制。比如短球站位靠前一些,搓摆短或撇线路,增加旋转等。有一些作用,进攻能力弱的会失误增多。但对位进攻能力强的,这种控制力的作用就小多了,当再次被打穿的时候,我一边努力来加强这种控制力,一边又怀疑自己的打法中,‘控制’的手法能够进步到什么程度,然后最终还是要回到防守上面来。

球类运动,防守是永远无法逃避的。你不可能总打人家,而不让别人打你,你可以尽量控制不让对方舒服打你,但又需要做好,比人舒服起板打你时,你可以组织有效的成功的防守。只是目前,我的防守仍然软烂如泥。即防不住老式打法的左推右攻中的左边加力推,也防不住右攻中的大板重扣,即防不住速度慢却非常转的高吊加转,也防不住真正的暴冲弧圈。

2,反手位的减力横贴。

经济学院的李老师曾说我属于兴奋类神经类型,其意是我打不出静心的控制力与富于韧性的减力。我不懂这些,但不服。当我不断地从实战中看到别人对减力的美妙运用产生的美妙效果,自己自然也就要跃跃欲试,这也是不断从发力的手法只能带来失误与失败的痛苦中慢慢被逼出来,我不得不开始尝试减力。

具体减力的运用是从反手横打开始的。一直以来,我确实是打发力球的,不会减力。对于反手位的来球,无论是弧圈还是推挡,都是迎前发力,在对付旋转不太强,弧线较高的弧圈时,有用,但对于旋转强,或者弧线低的弧圈时,就不管用了,对有挤压的推挡,颗粒胶推来的下沉飘的球,要么是直接击飞出界,要么是下网。我意识到必须改变这种发力方法。先吸后迎是一种手法,自己底下里也刻意在体会这种心得手法,慢慢的居然真的可以偶尔用上了。

在一次比赛中,对方拉过来的弧圈速度不快,弧圈不高,但旋转较好,开始时我本能使用推挡中的挡,总是出界,压不住。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改变一下手法呢?于是采用横打中的这种减力。我称之为:“直板横贴”,结果,球不仅上台了,贴出去的球又短又下沉还带一定的侧拐,对方已退至中远台,只能上步免强对付,然后进入我的进攻体系,球就好打了,一直到最后,对方仍然没有摆脱出来。那次比赛应该是初尝减少力防守的妙处。同样也为我带来了加强防守的信心。我觉得:我也可以防守了。

减力贴中石家庄业余中,程颂的这种技术用得最多也最成熟,也有人说程颂那不是减力贴,是横板的横向减力抹。在与李杰的谈球中,李杰对这种横向减力抹有心得。有趣儿的是,一直以来,李杰以防守手法好,手感好而著称,2012年,李杰却是疯狂地练习正手进攻,并不惜一度将反手胶皮撕掉。俩人走的路线不同,但方向应该是相同的吧,最终应该回到攻守平衡上来。正如现在石家庄业余里的顶尖好手,于斌,魏立军,解冬冬,张勇,曹东军等等,他们不仅进攻强大,防守同样强大。

3,反手位的横撕。

直板反手位老式的是推挡,有了横打以后,可以发力了,但我并没有解决磨擦。我观察横板的动作,比如解冬冬,反手几乎全是加磨擦的拉/撕,动作小,旋转强,顶劲十足,用横打或者推挡几乎是无法克服其旋转与冲劲;在卓悦与李令斗的练球中,我体会到这种进攻性的防守带来的快感与美妙,但要想把这种技术移植到比赛中,太难了,往往是练习中,可以自如地使用,或者有意识地使用,到了比赛,就又变成了横打,磨擦再次消失。

这是我反手位防守中最心仪最需要提高的一个,惊喜的是渐渐地,偶尔可以在实战中用上一两个了,只是极不稳定,或者变不成自动化。有一次在对位王玉的时候,对他拉到我反手位的不是很转的加转球时,突然灵光一现,连续打出了三四个这样的球,这种进攻性的防守可谓是一击致命,但很快就消失了,在以后与王玉的比赛中,再也打不出来这样的球。有一次与解冬冬的友谊比赛中,我尝试直接发长下旋到其反手位,就让他撕或者拉,到我反手后,想好就是用横撕,结果也很惊艳,居然得了不少分。后来解变化了线路与落点,横撕就又消失了,而当比赛打入需要自动化应对的时候,暴露出了老毛病,明明如果加上磨擦效果更好,可是就是不由自主地想去发力横打,结果是:下网或者出界。

一个人:想改变固有的技术动作与体系,是多么的困难!!!

4,老式的直板减力贴:

对于业余来说,实际上不分什么老式新式,业余打球要的是熟练与功夫。仅就减力来说,理论上对直板的反手位推挡动作减力更多一些。想一想在减力方面,以前也是偶尔有的,只是仅对一些熟悉球友管用,或者使用。现在我也是偶尔使用,但也许心得与体会比过去好一些,或者说反手方面的防守技术比原来要丰富一些。在实战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对合理性与调整能力来说,现在还差很大的事儿,就是根据来球,到底用哪一个比较好,是发力还是减力,是用反面还是正面,现在搞不清,有时是根据感觉来,就会产生很多失误,故此谓一大“瓶颈”也。

5,对落点节奏线路的预判与调整能力:弱,跟脚步有关。

所谓先预判,再动身体,这一点也许跟天生有关,在这方面,我没有天赋,也没有专业的步伐,所谓的判断实际上是长期以来的一种经验。但这种经验会限制你对球的预判。想一想:如果在比赛中,预判能力能准确的话,身体与脚步先到,很多球是可以防守过去,甚至反攻过去的,遗憾的是:我是业余,我没有这样的预判能力,也没有这样的步伐。

乒乓球台虽然不大,但再小的空间,如果判断不正确,没有了重心,也只能眼巴巴看着球过来,无能为力。

为此,在对方进攻时,我尝试退台,以便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纠正预判,这种做法,对有一些球路适合,但并不通用,而对不同的球路带来的节奏与旋转变化,感觉还是找不到更合理的办法,此谓更大“瓶颈”也。

我非常羡慕一些高手们的预判能力以及脚步移动的合理性。我曾经模仿与体会将脚跟抬起,以便方便调整移动,有一些作用,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的原因还是对球的预判,这种预判有时可以靠猜,有时却是靠精准的感悟,瞬间的那种获知与捕捉能力,这也许跟经验有关,也许就是一种对打球的天然能力。如果我们没有天赋的话,就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来弥补了。

6,正手位的防守:

正手位的防守,直板防守弧圈大约有带,挡,贴,反拉等。实际上打了这么多年,具体到我本人,习惯意识里还是带/挡,有时甚至多数是会用推,正手位用反手的推挡,从录相上动作是很别扭的,很难看的。每当看到这样的防守,我恨不得刮自己的脸,但即使是刮自己的脸,也真正改变不了这种固的恶习与手法。

还有正手发力打,也是一种恶习,弧圈能打得上吗?对于高吊的加转的,弧线高的,有时可以打上,对于前冲的,打的结果往往是压不住出台,或者下网。卓悦的苏指导说过我动作不对,即使打,也要有向上收臂的动作,而不是平着扫过去,试过似乎有一些用。可是更好的应该使用加点磨擦的手法。可往往是球速过快来到你身边时,下意识里就是发力打,而忘记了磨擦。实际上如果加上磨擦,加上收臂效果就会好一些的,变成快带,动作加大一些,甚至变成反拉。

2012年,我定的是无论反手/还是正手,增加磨擦,再增加。只是练习少,比赛多,实战中,往往会为了获胜而回到原来打法,或者是新东西不成熟,变不成自动化,而推迟新东西的进步。

7,防守弱的一个客观原因:

业余打球,喜欢练进攻的人多,练防守的人少。即使目前,业余球馆渐渐多起来,成人班也越来越多。但在多球训练中,进攻的训练几乎占90%,而防守与接发球等训练少之又少。所以从防守的理念与意识就没有建立起来,技术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造成普遍业余中防守差。放眼看看吧,业余里成绩好一些的,并不是在于进攻多么犀利,而是进攻与防守相对平衡。能攻能守。全攻全守。才能出成绩。如果只是强调进攻,研究进攻,而不重视防守,那么永远打不好乒乓球。而国家队专业队员来说:眼下的张继科,马龙,甚至昨天全国锦标赛的周雨,都是攻守几乎平衡,甚至是攻击性的防守能力要大于进攻能力。

说得不少了,总之呢:我希望我能不断加强自己的防守功夫,从而突破这个最大的‘瓶颈’,以便能够把乒乓球打得更好一些。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 满天星 2012-10-20 10:26
    那么及时啊!
  • 返璞 2012-10-20 23:36
    啊啊啊啊啊~~~~说的太好了啊
  • 最爱乒 2012-10-22 08:18
    发接发,和防守类技术都是硬实力,对我来说,挺难突破
  • 西木栗 2012-10-31 15:54
    改善接发球的方法-----摘编自雷哥的《所谓的乒乓瓶颈》

           1、远与近:对喜欢发短球的,站位时应适当前移;对喜欢发长球的,应略退后一点点站位;
           2、盯与记:对对方发球旋转判断不清,要盯他的球板,盯触球的一霎那。并根据对来球弧线的感觉,判断其旋转;
            3、搏或猜:对喜欢发长球的,也许搏或猜会管用些。博或猜时,要根据其前面发球的一些规律,做好提前准备,有时会起到一些效果。
            4、变与试:改变回球路线或试试其它接法。对某一种球接不好时,就试试改变一下回球线路,比如斜线不成试试直线,亮板不行就再压压板型,腰顶发力不足或者没有,就注意下一次要用腰顶住再向前送等等。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