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三福”是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

已有 1241 次阅读    2014-09-24 15:13   标签微软雅黑  normal  color  style 

                                 


  
净空法师:“三福”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
 

净空法师:“三福”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

净空法师《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06集 2013年8月23日讲于香港

“三福”是根,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这个根比什么都重要。只要守住这个根,依教奉行,佛法传上十万年都不会改变。“三福”里头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这是根。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就接受佛陀教育。前面第一条不是佛陀教育,前面那一条是世界上各个族群做人的基本条件。所以整个世界,无论是哪个族群、国家、乃至于宗教,它的根本都是这一条。你看看所有宗教经典,哪个宗教违背这一条的?“孝亲”,有没有说不孝父母的?“尊师”,有没有教人不尊重老师?“慈悲不杀”,哪一个宗教教你杀人、教你杀害众生?没有的。

 
净空法师:净业三福第一是做人的基

你看净业三福,是世尊教无论修哪一、哪一宗派,叫八四千法,都要遵守的原理原,三十一句。第一句,「孝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修十善」,这头一句是孝父母,孝。在中唐朝中之后,祖大德就用儒代替,所以些年提倡《弟子》。孝做?把《弟子》做到就落了,这两句就落了,落在《弟子》。慈心不在《感篇》,道家的。以这个为修十善就很容易,十善、五戒,十戒、二十四是沙戒,非常容易做到。如果你有前面的基,那你就了,太了。真正心去,多长时间可以做到?一年。像,我第一年打基、打地基,把做好,一年就可以做到,《弟子》、《感篇》、《十善》、《沙》四根。

根是成佛成菩的根,在世法是成的根。你有这个根,用十年工夫,住古跟佛菩的教必是一深入、长时熏修,你得定、你会开悟,你成就了。不在基上下功夫,往往一人修了一子,他是蒙冥抵突,那就法子了。天天念佛,念一子佛,不能往生土,你多冤枉?有这个,往上提升那就佛了。前面是做人的基,人有做好,怎能作佛?做人的基这个做好了就佛,佛弟子。

文摘恭土大解演(第五一O集)2011/7/23 名:02-039-0510



净空法师:《弟子规》是孔孟的根

《十善业道》是大乘的根


 

净空法师:《弟子规》是孔孟的根,《十善业道》是大乘的根

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294 2013年5月7讲于香港

孔孟的根是什么?大乘的根是什么?这一问的时候,都茫然了。没有根本,哪来的花果?最后我告诉他,我具体告诉你们:《弟子规》是孔孟的根,《十善业道》是大乘的根。没想过,听都没听过,什么叫《弟子规》都不知道。如果你从根上,那是孔孟、大乘“普世”的教育,就是说所有人民都应该学习的,生活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非常管用,真能帮助这个世界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不是假的。汤恩比的话没有说错,你们解读错误了。所以我指着黑板上的字,我说你们西方人读法,从左到右,这么读法的;我说中国人的读法是从右到左,是相反的。你们读法“儒学、道学、佛学”,反过来,“学佛、学儒、学道”,不一样。“学儒”跟“儒学”两码事情,“儒学”是知识,“学儒”是智慧,要学得跟孔子、孟子一样。孔子一生守住一个字“仁”,“仁”是什么?爱人。孟子一生守了一个字“义”。“仁、义”两个字代表儒家。“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孟处理一切事物精神的标准是什么?“忠恕”。“忠”是用心公正,不偏不斜,大公无私,这是“忠”;“恕”,饶恕人,要爱护人,这个人有爱。

中国古时立法、法律非常严格,为什么?希望你不要犯法。可是你犯了罪了,执法了,执法要宽恕,有情有义,执法要是没有这个情义在里面,就变成不仁,不仁、不义。这个是孔孟的精神之所在。人犯了法,法官想尽办法把他的那个刑罚减轻,尽量帮他减轻;死罪,实在想不出方法,没有办法了,仁至义尽,受刑的人都感恩你,你对他这一片善意,为他尽了心。那么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心、行,能不能救社会?能!



 
净空法师:“十善”做到就是有福之人,决定不会堕三途

净空法师《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06集 2013年8月23日讲于香港

“十善”,是教你做个好人,做善人,每一个宗教都是劝你做好人、做善人。所以这一条是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有了这个基础、这个根本,你才能接受圣贤教育。那么这里是讲的佛陀的教育,也是用这个做基础,把它摆在“三福”的第一福,这个做到,这就是有福之人,这个人决定不会堕三途。


 

净空法师法语: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是以“净业三福”做基础


1 我们这个身得自于父母,父母对我们有生育之恩。父母一生照顾儿女、养育儿女,无微不至,儿女长大成人后,能为社会服务、为众生造福,这得自于父母的照顾,这是养育之恩。

2 一个小孩长大成人,谈何容易!佛在经论里面一再地教导我们,父母之恩跟佛恩是相等的,所以佛陀的教诲,第一就是教我们孝养父母、知恩报恩。

3 《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韦提希夫人她遭难,儿子不孝,把她幽禁起来,她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求生极乐世界的方法,世尊没有开示之前,先说“净业三福”。

4 净业三福,佛明白地教导我们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说得很重,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5 所有一切人修行成佛,方法决定不是一种,所谓是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能成无上道,哪一个法门都能成佛,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6 我们对法门的选择,是因为各人的根性不相同,选择适合自己根性的法门,修学比较便利——这个要懂,法门平等,众生根性不平等。

7 但是无论什么人,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是以“净业三福”做基础,这个一定要晓得。我们学佛如果净业三福修不好,换句话说,你基础没有,你的道业怎么能成就?就像盖房子一样,你没有地基,你不能盖房屋。

8 三福是坚牢的基础,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所以佛法是孝道,佛法是师道。“孝顺父母,尊师重道”,佛法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圆满。成佛了,就是孝道、师道做到究竟圆满,我们要认识清楚。

 
净空法师:净业三福第一条是来生得人身的基本条件

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至于《净影疏》又有一说,疏曰:但能念道,行德显著,不简(就是不要选择,也就是不要去分别)上下,同得往生。故言着于无上下也。若得生彼,神通洞达,无有边际,故云洞达无边际耳」。这个说得也有道理,这个说法是显示阿弥陀佛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恩德,这个说法是就事论事,在《华严经》称之为事事无碍,也说得很好。他说只要能够念道,道是什么?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你能够念佛,行得,把经典里面所教的你都能做到。我们今天把净宗经典归纳的五门功课,行门,这是行德。五门功课第一个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三条十一句,是净宗最高指导原则,修学净土的人不能不知道。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是根本的根本,这是讲人天道,做人一定要做像这样的,这个做不到的话,换句话说,你来生人身都得不到,这是得人身基本的条件,起码的条件。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没有做到,你的孝道、孝敬不圆满,你有欠缺,这种欠缺往往你自己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你迷,你没有觉悟,你认真去做,慢慢你就会省悟过来,过去我错了,它是根之根。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从哪里学起?就从这里学,没有这个,其它的统统变成知识,不是智能。「慈心不杀」落实在《太上感应篇》,养你的慈悲心。由这个再往上提升,十善业才圆满。你没有前面两个基础,十善业做不到,十善都做不到,其它就别谈了,三皈五戒全是假的。你有这个基础,三皈五戒就能建立,像盖房子一样,你地基做好了,你可以起一楼、二楼,可以起了。你没有地基,只能搭个小草蓬,不能盖房子。你说这第一条多重要!
  有第一条才有第二条,第二条是小乘,真学佛了,头一条是人天法。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没有第一层哪来第二层?假的!你就晓得今天佛法再恢复是多么的艰难。谁能够恢复?一定出祖师大德,祖师大德一定是真正做出来给我们看,大家觉悟了,也就是说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百分之百的做出来,一切大众很明显的看出来,然后三皈你做到了。三皈是什么?觉而不迷,这是皈依佛,正而不邪,这是皈依法,净而不染,那叫皈依僧,那叫三宝。三宝是什么?自性的性德,觉正净,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性德,这是学佛最高指导原则。一进门先受三皈,教你什么?念念不能离开这个标准,你修什么?就修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一样修好了,三个都得到。所以这是入佛,契入佛道,也就是明心见性的三个门。你从觉门进去,禅宗、性宗从觉门,大彻大悟;教下从正门进,正知正见,从这个地方进去;净土跟密宗从净门,从清净心进去,觉正净三个门。觉了当然有正有净,正了当然有觉也有净,清净心进去之后,他也有觉也有正。所以进去之后就是一体,就是一个,外面有三个,好像一个讲堂三个门,无论从哪个门进去,进去都一样,就全部都得到,在外面不一样,进去都一样。这是什么?你修的什么?就修的是觉正净。觉正净你只要修一个,不必修三个,三个可能进不去,你一下从三个门进去很困难,从一个门进去很容易,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没有高下,叫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今天走的是走净门,修清净心。修教下的,那就是经典,像华严、法华、法相、唯识,这个都是从正知正见,从这个门进。在行门上教你什么?教你五戒,教你十戒,沙弥就是十戒,教你二十四门威仪,那就是行住坐卧。学佛了,佛是什么样子?威仪就是学佛,像佛,表演得很像,是这么个意思。
  有了这个基础,再提升,这是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这都是自己的,菩萨自己进修的,末后一句是教化众生,「劝进行者」,那就是教学。释迦牟尼佛三十岁之前前面完成,三十岁之后就是劝进行者,这一句从三十岁到七十九岁,四十九年讲经教学,最后一句,释迦佛做出来给我们看了,所以净业三福多重要!后头接着说,「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你想成佛必须走这个道路。这个三条,凡夫成佛之道,我们的修学把这个摆在第一。第二呢?我们学的是六和,我们在社会上不能离开人,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要和睦,和为贵,是老祖宗说的,所以我们提倡六和,六和是佛说的。见和同解,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全通了,那就是诸佛。我们今天没办法,放不下。放不下,我们依一部经,我们的看法、想法不要离开经典的指导,依经典做依据,行,初学。净宗我们依《无量寿经》,我们依黄念祖居士的批注,集解,他这个批注是集大成,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好,依集解做为我们建立共识。行门里面,戒和同修,就是我们讲的这五门功课,三福、六和、三学(戒定慧)、六度、普贤十愿,这是我们的行门,戒和同修我们就守这几个戒条。这个里面包括了《弟子规》,因为净业三福包括三个基础,中国儒释道的三个根包括在里头。普贤十愿,最后普贤十愿,净宗的纲领就具备了。
  真正依教奉行,十年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十年真的是这样做的话,就是净宗的一代祖师,就出来了。一经通了,十年通了,一切都通了。如果我们同学多,全都通了,希望把大乘全部兴旺起来,你兴净土,他兴天台,他去兴华严。为什么?他全都通了,这一个山头就可以把整个佛教大小乘十个宗派都把它兴起来。在佛门里面只有ㄧ个人,龙树菩萨,叫八宗共祖,大乘八个宗派他都是祖师,八宗祖师都有他,他广学多闻,换句话说,他传的八个弟子,成八个宗派的祖师,他变成八宗共祖。所以佛法的兴旺不在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一代要想复兴那是奢望,这个念头是错误的。就像培育一个植物一样,我们只种子下下去,它只能长成芽,芽慢慢培养成树,再开花结果,总得要三、四代,这都是很快的了。达摩祖师到中国传承禅宗,到第六代才开花结果,这是前人有例子给我们看。今天佛教衰了,要想再兴起来,我们要非常认真,要受苦受难把它继承下来。能够找到一个传人就不错了,这个灯就没有灭。再往下去传,我们相信也应该要有四、五代,佛法才兴旺,佛法兴旺世界就太平。这个事情我们见不到,下一代也见不到,再下一代不敢讲,四代、五代之后就非常可能,就复兴起来了。这是我们要认知,要努力去做的。

 

    

净空法师:做不到净业三福,修行都是假的!



 



真干这边认真的学,依照最高指导原则净业三福。

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我把它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做到了,孝亲尊师就做到,根就有了。

「慈心不杀」是因果教育,不能杀生,杀生要偿命,欠债要还钱。杀生是不仁,偷盗是不义,孔子主张「成仁」,孟子主张「取义」,中国传统的文化就用这两个字做代表,仁义,佛法没有离开仁义。

末后「修十善业」,你看《十善业道》。

所以净业三福第一句就是儒释道三个根,你不能把儒释道三个根落实,真正去做好,三福头一个没有,第一个没有,第二、第三当然没有,问题严重了。

净业三福没有,你修行,修行到最后就是慈云灌顶法师所说的,他讲念佛人一百种果报,第一个是阿鼻地狱,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真是从根本修,你把根丢掉了,再好看那是花瓶里面插的花,没根,你不会结果。你说这多重要!

我年岁大了,给诸位说,住世不会长久,我老早就想走了。你们不珍惜的话,以后没人给你讲了。真干来得及,十年的时间,可以把极乐世界建立在此地,你们愿不愿意干?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330集



净空法师:净业三福之二乘福

三福第二是二乘福,就是小乘的佛法。我们知道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在隋唐的时候,小乘传到了中国,经典翻译得很完整(巴利文经典只比他多出五十部),而且也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时期很短。唐朝的末期小乘就衰了。为什么小乘佛法在中国失传了呢?诸位要知道,从前学佛的人,都有儒家、道家的基础。中国的儒学与道学(道家不是道教)足以代替小乘。儒家、道家的思想,确实很接近小乘,因此,在中国儒与道就代替了小乘。过去学佛的人读过四书、五经,读过老庄这些典籍,所以修学大乘佛法的基础非常稳固,是这么一个原因,使小乘衰落。今天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小乘经不学,儒家、道家也不学。就好像盖大楼而忽略了建筑地基。甚至连第一层也不要了,就要从第二层盖起,这是空中楼阁——怎么盖都盖不成。这就是我们这一代,没有见到真正佛法人材出现的原因。

  小乘佛法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础上,就是孝亲、尊师、慈心、修十善业,有这个基础才真正能够入佛门,具足学佛的条件。入佛门应先拜老师,受三归戒。三归戒是很隆重、严肃的大事,不是小事。这是正式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愿意一生依照老师的教训来修学,来修行。正式拜老师,老师就得传授修学的总纲领、指导原则,从此修行有了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修正行为最高的指导原则,这叫‘传授三归依’。三归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古时候讲三归,大家都懂,不会错解意义。但是,佛法传到现在,大家一听佛、法、僧,不少人错解三归的意义。听到‘归依佛’,就想到佛像;归依佛像,这错了。听到‘归依法’,就想到经典;听到‘归依僧’,就想到出家人,三归的意思完全给弄错了!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惟恐后人对三归误解,所以在坛经讲传授三归,就不是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从三归的意义上讲,不用佛、法、僧的字样,而说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使我们耳目一新,一听就明白其意趣,不至于误会。然后给我们解释,‘佛’者觉也,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我们修行的主要依据,是要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个叫‘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而不是归依某一个人,这一定要认识清楚。否则的话才入佛门,头一堂课就错了,一错就错到底了,你还能有什么成就呢?所以传授三归时,传授证明的老师,一定要将三归的真正意义解说,这才是真正的传授三归。我们听了欢喜接受、依教奉行,从那时起,你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诸佛如来的学生。如果真正是佛的学生,经上说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如果归依错了则是假的,那就得不到诸佛护念,及护法神的保佑了。

  先说‘归依佛’。什么叫归依呢?‘归’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从久远劫以来,在六道里流转轮回,实在是无依无靠,这是非常的可怜。这是没有遇到真善知识,没有遇到好老师。今天遇到了好老师,老师教导我们:要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自性觉。自性本来觉,所以归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净宗常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弥陀是自性变现出来的,释迦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自性所现的佛;所以我们归依的是自性佛,就是自性觉。佛就是觉的意思,从现在起我们要觉而不迷,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觉悟,绝不能迷惑。‘觉而不迷’才是真正的归依。如果你归依佛,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颠三倒四,那你并没有回头,也没有依靠,你那个归依是有名无实,得不到护法神的保佑,得不到感应。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归依自性觉。

  第二‘归依法’。‘法’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完全与事实真相符合;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在佛经里称为‘正知正见’,或是‘佛知佛见’。这是自性的法宝,不是从外面来的。佛陀教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个叫‘归依法’。所以‘法’是自性的知见,不是跟著别人走。佛之伟大,佛之令人敬佩,就在他没有牵著我们的鼻子走,佛完全叫我们做一个顶天立地、独立自主的人,这是他最值得我们尊敬之处。

  ‘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凡夫根尘相接都会被外境污染。接触到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贪心,贪就是染污;不顺自己意思的,就起了嗔恚心,被嗔恚染污。所以诸位要知道,五欲、七情都是染污。这是心地的染污。佛告诉我们,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没有染污,我们要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自己的清净心,这才是‘归依僧’。

  三归依总结起来说,‘归依佛’就是觉而不迷;‘归依法’就是正而不邪;‘归依僧’就是净而不染。佛教导我们修正行持的三大要领(三个标准)就是‘觉、正、净’,这是自性三宝。觉、正、净,每一个人都有、都具足的。从前把它忘掉了,从今天起要回过头来依靠它。佛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想到觉、正、净,念念之中想到觉、正、净;要用觉、正、净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这叫做三归依,这是真正的归依。

  ‘觉、正、净’这三个原则就是三宝。三宝是一而三,三而一。你想想一个觉悟的人,他的见解会错误吗?他的心会不清净吗?心不清净,见解不正确,那就没觉悟!同样的,一个正知正见的人,怎么会不觉呢?怎么会不清净呢?因此,这是一而三,三而一。佛给我们开了三个见性成佛的门,譬如这个佛堂有三个门,你只需从一门进来,一切全都得到了。因此只要在这三个标准中,采用一个就可以成功,就全部都得到了。中国大乘宗派里,禅宗选择由‘觉’门进入,要求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禅宗之外,都属于教下),像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法相宗,这些选由‘正’门入——依经典的教训来修正见解、思想、言行。念佛的净土宗和密宗,这两宗都是由‘净’门入——修清净心。所以一而三,三而一。这许多宗派,在三个标准当中任选一门,虽然选择不同,功效、成果则完全一样。没进门的时候不同(觉、正、净不同),进了门之后完全相同。此时,我们才知道,法门真的是平等,没有高下的差别。但是‘觉’门定要上根利智,要很聪明的人,心地很清净的人才能学,否则的话这个门是走不进去的。你看六祖在坛经里说,他所接引的物件是上上乘人,如果不是上上根基,这个觉门是走不通的,修了也不会开悟。‘正’门,一般根基都可以走,时间较长,要念很多书,就好像上学一样,由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要念好多年,路很长。‘净’门,净密两宗由此入门,专修清净心。在这末法时期,这两宗很盛行,实在有他的道理。‘净门’既不需上根利智,也不需走很长的路(时间)。这两宗之中,特别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比密宗摄受还要广泛,成就还要容易,更容易得清净心。这是我们首先要将自性三宝认识清楚,知道如何选择法门,作为修行的依靠,找到真正的归依处。否则的话,虽然在佛菩萨形像前面受过形式上的归依,其实从那里回归?依靠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错误了。

  上面所讲的自性三宝,道理也许能够体会到一些;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找不到一个依靠,三归仍然是落空。我们到那里找到真正的依靠呢?就是三归依定要落实在生活里。要知道佛教每一宗都有它依据的经典与修学的方法。譬如华严宗所依的三宝,‘佛’是毗卢遮那佛;‘法’,就是‘华严经’;‘僧’,就是文殊、普贤,以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萨僧——修学的榜样——,我们跟他们学,要学得跟他们一样,这三归依就落实了。如果是法华宗,它是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我们就是依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佛’宝;妙法莲华经是‘法’宝;法华经上所说的菩萨是‘僧’宝,都是我们修学的榜样。净土宗依靠的佛宝,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法宝,是无量寿经和净土五经一论;僧宝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诸大菩萨。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学大势至菩萨的专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大势至与其同伦等,自从开始归依起,一直到成佛,修的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一句佛号,‘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假’是借其他法门来帮助,修净业者不需要借助于其他法门,从初发心到成佛,就是专念阿弥陀佛。那要怎样念呢?他的秘诀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是念佛时,没有怀疑、没有夹杂、这个心是清净的,一定要用清净心来念。‘相继’,是一句接著一句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这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秘诀。‘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念佛决定成功。夏莲居老居士编了一部‘净修捷要’,他说:‘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我初读时,为之惊觉,从来没有听人这样说过,等理解后,我非常赞叹、非常喜欢!他讲得太正确了。大势至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第一个专修念佛法门的初祖,是法界初祖。我们再回头来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讲华严经。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则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初祖。无量寿经传到中国,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莲友一百二十三人,依无量寿经专修念佛法门。他是中国净宗初祖。所以我们今天讲净宗初祖,就有三位。中国初祖,慧远大师;娑婆初祖,普贤菩萨;法界初祖,大势至菩萨。

  我到美国弘法,李炳南老师特别嘱咐,应将净宗传到西方国家。我在达拉斯建立了一个小佛堂,老人为我题匾额‘华严莲社’。我在台湾讲了十七年华严经,讲堂就用此名称。这次道场建立,佛堂有二十一尺高,我从大陆请来的西方三圣只有四尺高,供养在佛堂中显得佛堂太高,佛像太小,不能相配,于是常常在想,墙壁上最好能够有大张彩画佛像,画的佛像一定要画美国人的面孔,象征佛法传到美国。这一次来美国前一天,有人送来一卷佛像给我,我不知道是什么人送的,也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基金会的简丰文居士代我收的。送来的时候嘱咐:这一卷佛像请带到达拉斯佛堂供养。我打开来一看,是油画的西方三圣像。真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是印度人的面相,观音菩萨画的是中国人,大势至菩萨画的是美国人像,真的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初祖到美国,代表净土宗真的传到美国了。‘净宗学会’于是在美国成立。‘净宗学会’是夏莲居老居士提倡的,在大陆上没有组成,也没有建立,第一个‘净宗学会’是在达拉斯建的,所以大势至菩萨现美国人像,我欢喜无量!这是净宗的三宝,是我们真实的归依处。要学阿弥陀佛,要学无量寿经,要学观音、势至。他们就是我们修行的榜样,修行的标准,这叫真正的归依。此外,还要说明的就是住持三宝。

  ‘住持三宝’就是佛像、经书、出家人。它虽然不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但是它的作用是象征三宝住世,能提醒我们回头依靠。因此学佛的人,家里供养佛像,常常见到佛像就提醒自己,归依自性佛——处世待人接物,定要觉而不迷。如果没有人提醒,就会忘掉,又迷惑颠倒啦!佛像提醒归依的作用很大。我们供养佛像的功德,他的好处就在此。经书要天天念,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我们念无量寿经,不是念给阿弥陀佛听,是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训,他在经上教导我们怎样存心,怎样处世、待人、接物。要把无量寿经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行。使我们日常实际的生活写出来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我们真正生活的写照,如此归依法才落实,这是‘法宝’。‘僧宝’是出家人。看到出家人,无论持戒、犯戒,就会提醒自己六根清净,净而不染,这就是出家人的大功德。这是住持三宝对于我们的功德利益。须知,归依不是归依某一位法师,法师只是僧团里的一个代表,他把三归的意义、修学的纲要传授给我们,使我们知道从今天起就要依觉、正、净来修行。佛法所求的是智慧,是大圆满的智慧,也就是圆满的自性。佛法之所修,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用什么方法修呢?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不论用什么方法,不论用什么手段,都是修觉、正、净。如果不是修觉、正、净,那就不是佛法了。因此,方法虽然很多,目标却相同。这就是殊途同归,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修净土绝不可毁谤禅、密诸宗。为什么呢?他走的门路与我不同,目标则一致。好比我们坐车到此地来,他走路来此地,我们不能说他错,因为条条道路皆通达至此,他可以自由选择。我在亨斯维尔,有一位同学来问我:‘佛法这么多法门,我们都迷惑了,应该修那个好呢?’正好当时地上有个球,我指著球说:‘佛教就像这个球一样,你看球面上无量的点,就好像法门无量之多。佛法教你求圆心。任何一点,只要直修,都能达到圆心,不必找第二点第三点。古人说:“就路回家,何必绕圈子呢!”’他明白了,佛法所求的就是真心,心性明白了,全体都得到了。所以无论那一个法门,秘诀就是‘专’。只要专修必定成就——能得定、能开慧、能证得大圆满的自性,使自性完全开显出来,所以住持三宝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功德,有很大的贡献。出家人是僧宝,我们对于任何一位出家人都应尊敬。好的出家人,我们亲近他;不如法的出家人,我们敬而远之。‘远’就是不要跟他学,不是不尊敬他,以他的作为、形相给自己启示、警惕,这才是真正归依三宝。所以‘归依三宝’绝不是归依一个人。如果说归依一个人,问题就严重了。为什么呢?将来你的前途是堕阿鼻地狱。怎么说堕阿鼻地狱?因为僧团是团结的,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僧团,虽然分布到尽法界,依然是一个整体。我们这个世间的僧团好像是支部、分部。我们若是认定归依某一法师,则这个法师是我师父,那个法师不是我师父,这就是‘制造党派,分化团体’,这个罪过就是‘破和合僧’。戒经中说,破和合僧的罪是堕阿鼻地狱,是五逆重罪。五逆重罪是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菩萨阿罗汉、破和合僧。如此说来,你不归依还好,还不造这个罪业,这一归依就破和合僧,这就不得了。还有要知道,归依只有一次,不是见到甲法师就求受三归依,乙法师来又去受三归依,归依好多法师,自己认为了不起,这么多法师保护我了。其实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谁也保不了你。只有归依自性三宝,那才叫真正诸佛护念,善神护佑。所以这观念要弄清楚,要弄正确,千万不能错。在我传授三归的时候,若是已经归依过而没弄清楚,今天听讲明白了,从心里回头,依自性觉、正、净,就是真正归依。至于仪式不必另外举行,法名也不必另取,只要一念回光、真心受持,便是真正把三归依传授给你了。‘受持三归’是入佛门最重要的一课,是非常的隆重,也非常的严肃。若是真正接受了,学佛就从当下开始。

  接受三归之后要保持,不能把觉、正、净失掉了,也就是说时时处处要忆念觉、正、净,这是我们修正行为的标准。佛教修行方法无量无边,都是修觉、正、净。但是觉、正、净三门,明心见性的三门,我们任修一门,修成了,则三法门都得到了。佛教在中国有十个宗派,各宗修学偏重不一。发愿修学念佛法门的人,念佛就是从净门入。换句话说,念佛的人目的是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心净则土净,由生净土见弥陀而圆成佛果。

  ‘具足众戒’,‘众’是众多;众多的戒条里,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然而真正的戒条只有前面十七条——四重十三僧残;这是属于戒,其他的全属威仪。威仪是什么?威仪是礼貌、礼节,就是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应该遵守的规矩。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三归戒(三归五戒)是一个学佛的人,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的。’那时我住在台北,他举例说:‘譬如你从台北坐火车到高雄,你要买一张火车票。从上车这张票就要拿在手上,一直到达目的地,这票还要收回,不能离开这一张票。三归五戒就像这张票一样的重要。’老人告诉我,离开了归戒,就失掉了佛法,就不是佛弟子了。

  五戒第一条是不杀生,第二条是不偷盗,第三条是不邪淫,第四条是不妄语,第五条是不饮酒。前面四条叫‘性罪’,无论受戒不受戒,犯了都有罪。不是说不受戒的人,犯了就没罪。但受戒的人犯了又多一重‘破戒’罪。只有不饮酒一条,不受戒者不犯罪,受了戒就犯罪,所以这一条叫做‘遮戒’。不饮酒是防止酒醉之后乱性,犯前面四种戒,所以它是预防的,本身没有罪。但是发心受戒,必须要求法师仔细讲解,然后才知道怎样受持。绝对不是单单看戒律条文,就能持戒。要把戒持好,就要真正知道佛制定这一条戒的用意在什么地方?他为什么要制这一条戒?这一条戒对我们修学到底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我们要如何来修持?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在什么状况下是‘开戒’而不是‘破戒’?什么状况之下我们持戒,是不能开戒的。何谓持?何谓犯?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守持戒律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方便自在,而不是被戒律捆得死死的。有些人说戒律太多了,动不动就犯戒,算了吧,不要去学戒!所以大多喜欢佛教的经典、经论,讲道理,这些容易学;戒律太严格,还是不要学的好。可是诸位要知道,戒律是佛的行持。没有行持,就没有佛法了。礼没有了,儒家就灭了,戒没有了,佛法就断灭了。须知读诵经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所以真实的学问是重在实行,佛法的实行就是戒律。戒律就是正觉的生活规范,世尊当年在世,生活、讲经说法,没有一样不是活活泼泼、快快乐乐,如此,佛教才能够被一切众生欢喜的接受。佛法绝对不是束缚人,佛法是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得到真实的幸福快乐。制定戒条,是引导我们得到幸福、美满人生的规范,这一层我们一定要认识,我们才会乐意的接受佛的戒条。现在讲经的法师很多,讲戒律的法师太少了,几乎没人讲。相同的,听讲经的人很多,听讲戒的人很少!为什么呢?这一条犯罪,那一条堕地狱;听了一次,第二次就不来了,三天之后就没有听众了。其实戒律圆满的,就在详细明了戒律的开、遮、持、犯,它不是死的,不是呆板的。

  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他的生活简单朴素。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我在台中的时候,他日中一食已经几十年了,比一般持午还要严格。若是有学生晚上请他吃饭,他也去;不但去,还常常带我去。我持午,晚上不吃,早晨中午要吃;刚开始,我觉得很为难!老师明知我持午,怎么会拉著我去呢?他说:‘跟我去,跟我去。’最后他跟我讲:‘你这样子,这种态度,是小乘人啦,不能度众生啊!为什么呢?度众生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不是破戒,这叫开戒。’我才明了斋戒有这一回事。他说:‘人家好心好意请你,你若不去,会使人误会你不近人情,他不但不能接受佛法,他还宣扬学佛的人瞧不起人,架子都大,不要跟学佛的人往来。你看!这不是叫人造业吗!’所以他说这不是破斋,不是破戒,这是‘开戒’——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在随缘里面度众生。到了会场,主人说:‘不知老师持午,我今天很抱歉。’持午也去,他心里更受感动。假如是晚上想吃东西,要求别人请吃晚饭那就破戒了。持午,人家不知道,恭恭敬敬礼请,这要去。由此可知,佛家的戒律真的是活泼,真的是自在,这是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师教我的。因为我从前跟忏云法师,持午持得很严,离开忏云法师到台中跟李老师学教,被李老师教训了好几次,以后跟李老师就学活泼了。

  我早年有一位老朋友,抗战期间他在南京时和两个朋友被日本人追赶。他们逃到中华门外的一个寺庙,那寺庙里面的老和尚,救了他们三个人,他们才没有被日本人抓去杀掉。抗战胜利以后,他们回到南京,想到老和尚救命之恩(常常惦记在心里),要报答这位老和尚。于是在南京酒楼里,备了一桌非常丰富的酒席,请老和尚来应供。老和尚来了,一看,鸡、鸭、鱼、肉,果然丰盛!这时,他们忽然想到:‘哎呀!出家人吃素的,这怎么办?怎么没想到办素席!今天我们要报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搞了这么一桌,怎么办?’结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他举起筷子说:‘好!大家坐下来。’酒席就开动了,他举筷就吃。这令他们非常的感动。这位老和尚是不是破斋呢?不是!这是佛法里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四摄法中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因为他们不是有意作弄人的,是真正诚心诚意报恩的。法师也很感激他们,一点都不见怪,大众没有一个不受感动,这是菩萨接众的一法。如果老和尚扳起面孔恼怒相对,会把人家的学佛机缘都断掉了;但是法师有大智慧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接引众生。佛法是这么方便、圆融,这是大乘佛法的殊胜可贵。

  ‘严持戒律’,戒律的范围非常深广,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那些戒律,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所谓入境随俗,皆当遵守不犯。在中国,守中国的法律,中国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到美国,就要遵守美国的法律,懂得美国人的道德观念;这都包括在戒律的范围之内。换句话说,戒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规范。现在由于交通便捷,资讯发达,到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旅游的机会多了。因此,不但本国的法律、风俗人情要懂得;我们所到达旅游的国家地区,他们的法律、风俗习惯,都要知道,才能做到入境随俗,这叫‘严持戒律’。诸位要知道,佛是生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古印度,他所制定戒律,许多的戒条在今天并不适用。为什么呢?生活方式不一样,衣服穿著也不一样。在二百五十条戒律里,有十几条是讲穿衣服的规矩,我们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不一样,那些规矩我们完全用不上。现代人吃饭跟古印度人吃饭也不一样。今人跟古人不一样,所以今人诵戒是念戒律的精神、理论,前贤典范;持戒,最重要的是守住戒律的精神、原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是自己要遵守的,是中国人讲的独善其身。持戒者,虽然没有人看见,一个人独处也不可违犯,也不能放逸。菩萨戒是入众的,对待别人要守那些戒条?要守那些规矩?佛教给我们,对人要‘众善奉行’,对自己要‘诸恶莫作’。善恶的标准就是戒律。遵照戒律去做就对了。这是我们现代所应认识戒律的精神之所在。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中国的国情、文化背景与印度不一样,乃至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也与印度人不一样,所以戒律来到中国之后就要加以修订。唐代百丈大师制定清规,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现代化——戒的精神完全不变,只是条文重新修正;就和国家的法律一样,几年要修订一次。因为有新的情况发生了(原则原理不变),条文必须修订才适用。中国大陆,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省,每一个县,寺院都有清规。清规一定要适合当地住众的修学条件,协助大众的修行。这就是现代化与本地化,这一点如果不了解,佛法就行不通了,那就是死的佛法了。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佛法才能活活泼泼、日久弥新;才能够流传到全世界,而为一切国家民族欢喜接纳。

  佛告诉我们,人能够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定,没有忧恼恐怖。安而后才能得定,所以修行特别重视戒律。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也会受良心责备,身心不安。身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稳,才是修定的基础。所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道理就在此。这第二条——严持戒律——是二乘福,是二乘人修学的基础。

  
净空法师:善法的根本

 
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肯定了,孝亲尊师是世出世间善法的根本,所有善法都从这个根生的。如果他做再大的善法,他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他没有根,他那个善法不是真的,没有根。那个善法是什么?像花瓶里面插的花一样,几天就枯死,它不会开花结果,花是开了,不会结果的,几天枯死了,这个道理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如果有根有本,虽然它现在连枝叶都没有,我们知道将来它一定花果茂盛。你看一个小的树芽,它底下有根,它栽在那个地方,我们就想到,十几年之后它长成大树,开花结果,你就能预算得到,活的。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你要不懂的话,这一生学佛只是在佛法里面种一点善根,这是佛经上说的,阿赖耶里面落谢佛法种子,在这一生当中它不会开花结果。它要开花结果,你得要修,种子是有了,阿赖耶种子是有了,你不修不行,你得真干。怎么个修法?依照这个,这真正叫三个根,这是净宗的三个根,我们常常讲《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根,儒释道。现在给你讲的是净土的三个根,这是根。净土还有三个本,本是什么?信愿行,你对这个法门得相信,你真的想去,你有愿,你发愿求生净土,你真肯念佛,行里头真正把这净业三福落实了,你得落实这个东西,真肯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去。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念一辈子佛,最后还不能往生,还是继续搞轮回,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把这三个根疏忽掉,净业三福疏忽掉了。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不能怪佛,说佛你没有告诉我。早就告诉你了,不能不真干!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七九集)2010/10/29 檔名:02-039-0179

 
净空法师: “三福”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

净空法师《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06集 2013年8月23日讲于香港

“三福”是根,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这个根比什么都重要。只要守住这个根,依教奉行,佛法传上十万年都不会改变。“三福”里头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这是根。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就接受佛陀教育。前面第一条不是佛陀教育,前面那一条是世界上各个族群做人的基本条件。所以整个世界,无论是哪个族群、国家、乃至于宗教,它的根本都是这一条。你看看所有宗教经典,哪个宗教违背这一条的?“孝亲”,有没有说不孝父母的?“尊师”,有没有教人不尊重老师?“慈悲不杀”,哪一个宗教教你杀人、教你杀害众生?没有的。

 

净空法师:深信因果为何会在第三福里头?

「本品广明善恶果报」,广明是详说,说得很详细,说明善恶果报。「《观经》三福中深信因果」,这句话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特别强调。因为我学《观经》的时候,这一句我搞了二、三个星期才把它搞清楚。因为「深信因果」这一句它放在第三福里头,我就不懂了。它要放在第一福,我一点都不怀疑,因为第一福是凡夫,你劝凡夫深信因果,没问题,我们很理解。第二福是小乘,你要劝他深信因果,也能讲得通。第三福是菩萨,菩萨难道不相信因果吗?哪有这个道理!这就把我搞迷糊了,迷了二、三个星期。到后来怎么搞懂的?这因果不是别的因果,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六道凡夫都懂。这因果是什么?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真的很多菩萨都不知道。所以它的意思深,同样一句话,你看对什么人讲。

净业三福放在末后是对菩萨讲的,劝菩萨「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四句话对菩萨讲的。四句前面三句我们不会怀疑,对菩萨讲发菩提心正确,二乘人不发菩提心,菩萨发菩提心。二乘人不读诵大乘,也不会主动去教化众生,所以对菩萨讲这个对的,菩萨要读诵大乘。像李老师当年教给我们,不但要懂佛法,还得懂世间法。懂佛法,你讲经契理,懂世间法,你讲经契机。如果契理不契机,这行不通,你没法子教化众生,众生不接受你的教化;你契机不契理,众生虽然很喜欢听你的,但是你所讲的东西不是正法,邪法,把人都引到错误地方去了,因为你不学大乘。所以菩萨要广学多闻,世出世法都要通达,你教化众生才圆融无碍,这才叫菩萨。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三三集)2011/8/11 檔名:02-039-0533

 


                净空法师:承传要发大心,必须要遵守“三福”、“六和”


  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就是波旬。魔王波旬,是好人不是坏人,只是他对于他的子民情致太深,不希望你们离开六道轮回。在六道他很喜欢,出离六道他就头疼了,所以,你想修出离法,他障碍你,他把你拉回来,这就教魔王。所以,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里头有一项“降魔”。也就是说,不受他的诱惑,你就能超越。诱惑里边不外乎“明、利”,这个名是什么?是赞叹、恭维,人都喜欢。给你很高的地位,这是属于“名;”“利”是财富;美色;最后就是武力。这四样东西你都不在乎,你都不动心,他也很佩服你,你是个真修的,不是个假的,不但不障碍你,还发心来护法。释迦牟尼佛降魔之后,魔都变成护法了。你动心了,他真的瞧不起你,你的道业在这一生不能成就。所以这四样东西,真正要做到名利不动心、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人无论经营世出世间法,都会有很大的成就

  “净土本愿,真实由他力故。”

  不是靠自力,外面力量来加持的。我们在抗战期间当流亡学生,以后遇到一个缘分,我们进入中学的时候是保送的,不是参加考试的。参加考试,我们未必能考取。保送进去的,这是外力,学校不能不收。给我们特别编成一个班级,这班级里面学生全是保送的。极乐世界就是保送的。谁保送的呢?释迦牟尼佛保送的,阿弥陀佛在那边接收。这边送那边收,所以叫横超。这是“超越成佛之法也。故名横超”。

  “横超之顿。”

  横超是顿法。

  “持名顿中之顿也。”

  这个“横超”有很多种,禅也横超,六祖惠能大师的示现就是横超,没有经过任何阶级。念佛法门里面有四种念佛,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那么在这许许多多“横超”里面,持名是顿中之顿、横超之顿,这是一个特别法门

  “以上诸德咸遵善导大师之说,判本经为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

  特别是日本、高丽,就是现在的韩国,这些高僧大德,他们的判教,都把这部经判做横超、顿极、圆极,都是这个看法。

  “如《甄解》。”

  这举一个例子,这是日本的法师。

  “称本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

  净土学人无论在家、出家,发心承传这个法门,在家可以承传。夏莲居、黄念祖、李炳南这些大德,都是在家的。承传这个***,要发这样的大心,必须具备的条件,一定要遵守“三福”、“六和”。“三福”里面的第一福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没有做到,那你根没有了,因为这是根之根。我们不想承传这个法门,自己修行,这生往生净土,可以,差一点没有关系。因为这三个根扎了之后,你决定得生,你真的拿到了;这个三个根做不好的时候,换句话说,能不能往生得看最后,你现在没把握。有这三个根,可以说你决定得生,这个很重要。所以一定要修“三福”、要修“六和”;要学着跟什么人都能相处,什么环境也能相处。为什么呢?这一生是我在娑婆世界的最后身。逆境,那是我的业报,我必须要把它受掉,我才能到极乐世界,我不能带着这个不善的业到极乐世界去。所以一切逆境是消业障的,一切顺境是消福报的这个东西都要消掉,极乐世界没有。你在娑婆世界剩下这点东西,这一生把它消干净。就这个意思。所以要欢欢喜喜,要修忍辱波罗蜜,忍人之不能忍。一定要把问题看透,那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明白、真通了,哪有不能忍的道理?能忍,你就能得念佛三昧,你能得定,你能开悟。“忍”是定慧的前方便,是定慧的基础,定慧是建立在忍辱的基础上,这个一定要知道。福报现前,我不享受,这就是忍;逆境现前,我不拒绝,这就是忍。顺境、逆境里头都要学会忍,忍的功德不可思议。

  那么我们除了这部经之外,如果还想学一点东西,早年李老师教给我们,专学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很谦虚,说他只能教我五年。五年之后我依靠谁呢?他送一套《印光大师文钞》给我:你就依此为师,做印光大师的私淑弟子。印光大师所说的与《大乘无量寿经》、与黄念老的集注,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相应,你读了之后,你才晓得佛佛道同。《印光大师文钞》份量也不少,我建议真学的人要背。背哪一部呢?背《菁华录》。这是古大德已经做了整理工作。他那个《菁华录》就像《群书治要》一样,在全部《文钞》里头择取精华,分类把它编辑出来,文字大幅度的减少了,大概只有全部《文钞》的十分之一,《文钞》有三集,方便太多了,选得真好。编辑的人不错,完全是《文钞》里头的原文,就是一段一段节录出来。这一本东西要背,这本东西最好天天要看,一天看个一两段,提醒自己、勉励自己。这就是接受印光大师的教诲,这就是印光大师的私淑弟子,这个好老师决定不会指错路。要跟人学,不能跟鬼神学。

  蕅益大师跟莲池大师学。那个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莲池大师的著作在,他就专读莲池大师的书,做莲池大师的弟子。莲池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蕅益是第九代。这个不是承传的,是后人选举的,选出来的。净宗祖师很特别,不是承传。后人看到你这个人,在这一生当中对净土宗的修学、弘扬有很大的贡献,就肯定你,你是这一代祖师。所以祖师是没有活着当祖师的,都是过世了、往生了,才被选为祖师,他自己也不知道。现在我听说有很多人在争着要当祖师,历史上没有这个例子,没有活着当祖师的例子,只有往生之后,大家承认他,才能当祖师。活着当祖师的,没听说过。

  “《甄解》称本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这些人都是善导的弟子,真正是善导的学生,承传了老师的道。

  我们再看下面的注解:

  “《弥陀要解》云:‘释迦一代时教。’”

  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

  “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这个话蕅益大师说的。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确实讲到究竟圆满。从凡夫讲到成佛,就是《华严经》。讲宇宙的缘起,一切法的来源,生命是怎么形成的,我从哪里来的,都讲清楚了。那我们是迷失了自性,越迷越深,搞到现在这个样子。佛陀慈悲,同情我们,怜悯我们,这方向、目标搞错了。诸佛菩萨顺着性德走,我们是逆着性德走,果报完全不一样。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36集 2012年11月26日讲于香港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 郝建国 2014-09-25 09:18
    佛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很多思想都来源于社会,同各种思想学说交融,其实并不神秘,所谓神秘的部分是专修佛门的那部分,对一般人讲也不太关注,只是信仰而已。如果人人专心专业修佛,国家就没人做事了,后果可想而知。印度当年佛教大衰败值得研究。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