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六祖坛经》解读

已有 695 次阅读    2012-07-04 09:58
《六祖坛经》解读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好象六祖悟到的是空,是般若;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又从空转到了有上。要知道,仅仅“本来无一物”还不行,不然佛那么多的功德、神通、智慧从哪儿来?六祖这五个“何期自性”,表明了他转识成智的完成。
  “应无所住”——是空,“而生其心”——不空了,转过来了,也就是转识成智了。六祖对这个“转”是深有体会的,所以后来才有“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等种种开示。
  从六祖开始并大力提倡,禅宗全力以赴的是开悟。临济大师说:“但得本,莫愁末”,沩山对仰山说:“只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都是抓住关键之处下手而纲举目张,从而达到了“王令已行天下遍,野老讴歌颂太平”的功效。这样,才能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用活,而不是变成教条。李翱问药山禅师如何是戒定慧。药山说:老僧这里无此闲家具。药山这里不是没有,而是不住。有的人看不到其中的妙处,反而认为禅宗不要戒定慧,这还了得!
  后来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话,如什么西藏“密宗殊胜”,可以“即身成佛”,都优于禅宗。我们并不认为修藏密有什么不好,。在大乘佛法中不学密宗是成不了究竟圆满的佛果(妙觉)的,在大乘佛法里广泛的说:“真正的密宗是圆教初住菩萨(禅宗明心见性)才有能力修的,因密宗是在染境中修清净心,一般人去修就会起妄想造业而堕落,所以佛门里有句话:学密成不了佛就下地狱。就连阿罗汉和辟支佛及未见性的权教菩萨都没资格修那真正密宗也不敢修,因为没有明心见性,那定力不够深,修密怕心动摇而造业堕落。而有的罪业凡夫自认自己是学密的料,真不知自己吃几两干饭,到时因无定力而着魔发狂了,害己也害了他人,可悲啊。”藏地密宗不是真正的大乘密宗,大势至菩萨在来的印光大师说:“西藏密宗学成了,其定力和能力只相当阿罗汉的位次,比禅宗明心见性的人还低四个位次。”要严格说:“圆教七地(不动地)菩萨才正式学密宗,比禅宗明心见性的圆教初住菩萨还要高二十六个位次的大菩萨才进入大乘密宗。”所以藏地密宗比起禅宗来是绕远了。禅宗是当下认识自己——天下哪有比自己认识自己更稳贴、更捷近的呢?这样看来禅宗算不算是密法呢?在元音老人的开示中有个故事,曾有藏地的小喇嘛问活佛(生活中的觉悟者),汉地人常来藏地求密法,那汉地是否有密法?活佛说:“汉地禅宗就是无上密法,可许多汉地人不知。”学禅必需是天才,好比世间刚出生的婴儿就直接上大学,您有如此的才华吗? 净宗法门说:“净土方便,上中下三根之人学净土,都能平等成佛。”龙树菩萨也说过念阿弥陀佛是易行之法,是诸佛开示的特别法门,不在其他通途法门之内。禅门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可见“阿弥陀佛”就是自性真心的根本名号,念阿弥陀佛就是叫醒睡梦中的真我,叫真正的自己,也就是禅宗参的“我本来面目是谁?”其实自己本来面目就是“念阿弥陀佛”您直接叫“阿弥陀佛”是不是更直接呢?比禅门参“谁在念佛”和“我本来面目是谁”来的更亲切呢?值得末法众生深思?《华严经》圆教登地的大菩萨们在没到登地位次前,所修法门都不相同,可是一登地,智慧大开也入深禅定后,才明白念阿弥陀佛才能快速证得究竟妙觉极果,于是都改成念佛法门了,都修同一个法门了,都修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信愿求极乐了。由此想起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大集经中早给我们末法众生选好了修行法门,那就是念阿弥陀佛求极乐,依佛愿力兼自力才能出六道苦海。那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都是修的念佛法门,如此看来念佛法门算不算是密乘中之密呢?值的人人深思? 
五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慧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慧能随即把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慧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慧能生在边才,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这一段涉及到禅宗传法的问题,禅宗传法历来不少人认为其中是个秘密,所以有必要好好考究一下。禅宗历代传法,文献记载都极为简略,几乎都是一句带过,没有什么具体的交待,只有在《坛经》这一段中,过程显得较为详细。
  五祖听到六祖前面的一番话后,立刻印可了他,“三更授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传的是什么法呢?就是五祖说的:“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许多人认为其中有秘密,说五祖传六祖时传了密法,传了“修命”的秘诀等等,这都是瞎猜。这个法,就是“以心传心”、
  “自悟自解”的法,也就是“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而这个“本体”、“本心”就是六祖在上面大悟的那个“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那五个“何期自性”。这个“本体”、“本心” 就是佛性,就是般若、菩提、涅槃,决不是什么“修命”的密法、命宫一类的延年益寿、神通妙用的法可以比拟的。一个是本,一个是末。许多人在根本要害之处不知下手,而对那些枝枝叶叶的事极感兴趣,空忙了一生,最后仍然没有结果。
  需要留心的是“善自护念”。许多人对悟后是否继续修行争执不休,看来五祖是强调悟后必修的。对悟后必修这一点,大家不要怀疑,因为我们功德和力量都明显不够。以烦恼来说,开悟的人对烦恼肯定有力量,若没有力量,这个开悟就不是真实的。
  依教下来讲,烦恼有两种,一是分别我执,一是俱生我执。分别我执是个人后天习染而成的烦恼,俱生我执是先天带来的烦恼。佛教认为,烦恼的中心就是我执,没有我执,各种烦恼失去了依止就无从发起。分别我执又叫见所断烦恼,一经见道开悟就可以断除。俱生我执又叫修所断烦恼,这就必须经过长时期的修行才能加以解决。还有功德,那是要不断地去做才会圆满。所以有了见地更要修,不要说“悟后不修”或“修即不修,不修即修”
  一类的话,要实践,要老老实实地继续修行,用六度的思想来检验自己,要得起初的受用才行。所以,单凭“善自护念”这一点,就证明了悟后必修。以六祖大师的天资尚须如此,何况其他。
  还有一点,不要当“自了汉”,还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要好好为众生服务,把佛法的种子传下去。《法华经》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应现世间。这个大事因缘,就是要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要一切众生如佛一样,悟入诸法的实相。所以开悟后的事情是没有了期的。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想了手,就没有发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对达摩传法的公案,大家是熟悉的。达摩西来,与梁武帝谈道不合,北上嵩山,在少林寺面壁九年。要知道,无上***决不是少福浅慧的人可以得到的。据说二祖慧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恳和求法的决心,硬是用刀把自己的左臂砍下来作为供养,求达摩指示。但达摩传的是什么法呢?他只是淡淡地问:“你要我传什么法给你呢?”二祖用生命取得的这个提问资格,问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竟然是:“我心不安,乞师与安!”这个问题值得一条手臂吗?说真的,许多人看到这里时都熟视无睹,包括一些学禅的,随便听听就过去了,没有认真的反省。要知道,人类从有知识到现在,一直心是不安的。佛教讲世间是五浊恶世,每个人又有其中的烦恼浊,见浊,在这个世间你怎么能安得了心呢?一般人在平常时感觉不到什么,但一到关键时候,心里能安宁的有几个?释迦佛当年就是因为心不安才出家,出了家心里还是不安,后来在菩提树下开悟,才解决了问题,心安了。
  到底人生宇宙是怎么回事,佛法是怎么回事?连慧可这么著名的法师都弄得心不安,于是才立雪断臂,才向达摩求安心法,可见其心迫切到什么程度。而传法的人呢,居然九年不开口,这到底是什么法呢?要知道,达摩到中国时已经百多岁了,从印度来中国就是为了传这个法。百多岁的人居然如此耐心,为了一个合格的传法人居然等了九年,知道这些,才知道这个法的重要,也才知道二祖所问的重要性。
  达摩终于说话了,说得也很奇怪:“安心,好啊,你把心交给我,我与你安!”慧可一反省,对达摩说:“欲求自心,了不可得。”达摩对这句话有什么反应呢?达摩只是平静地肯定了他说:“与汝安心竟。”安心法就是这个,任务完成了,慧可于是成了二祖。对这个公案,大家好好去参,可不要停留在二祖那句现成的答话上,那是二祖的,不是我们自己悟到的。如果头脑中有了这么一句之类的现成答案,自以为懂了,悟了,就成了船子和尚所说的“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橛”。你要开悟,那就难上加难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禅宗传法的特点。
  五祖送六祖过江,在船上六祖的那番对话,都是见性的人以本份相见的机语,句句带玄,丝丝入扣。所以我们说宗门答话不是随便的,两者要真正的相投——所谓“啐啄同时”。老师接引弟子,如同母鸡孵小鸡一般,小鸡在蛋壳里成熟了,要出来了,在里边啄,而母鸡在外边啄。母鸡啄早了,鸡儿子没有成熟,啄不得;迟了,小鸡就会闷死在蛋壳里。祖师们接人答话,就如同接生婆一样,一点马虎不得。外行看《五灯会元》,认为祖师们的答话是随便说的,故弄玄虚,如同说相声一般,那怎么行!要知道机锋一来,如杀人刀,如活人剑,有杀有活,有纵有夺,都是应机而发,引人悟入。不然说文不对题,甚至把人引入歧途。
  五宗七家里如临济的四宾主、四料简、曹洞的五位君臣等,都是著名的接人手法。
  再说神通,祖师们有没有神通呢?五祖预言:“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也。”似乎又透露了消息。从《坛经》、《高僧传》中所记载的一些高僧的传记看,有神通的例子很多,高僧们是戒妄语的,他们的话是可信的。不过禅宗对神通不重视,因为这对解脱生死并不重要,了生脱死的功夫也不在神通上。但修行到一定的火候上,神通会自然到来,无须你去执着追求,只是涵养本元,本元养熟了,枝末之事——如神通等,有没有又有多大的意思呢!
                                     
     
看六祖大师石破天惊之语---
昔日有人问六祖大师云:念佛有何利益?
六祖答曰:
念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是为万世出世之妙道,
成佛作祖之正因,
是三界人天之眼目,
是明心见性之慧灯,
是破地狱之猛将,
斩群邪之宝剑,
五千大藏之骨髓,
八万总持之要门,
十方虚空之无际,
广大一性之圆明,
开黑暗之明灯,
脱生死之良方,
渡苦海之舟航,
出三界之径路。
是本性弥陀,是唯心净土。
即是本师,即是化佛。
最尊最上之妙门,
无量无边之功德。
诸大善信!
但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在怀,莫教失落。
念念常现前,时时不离心。
无事也如是,有事也如是。
安乐也如是,病苦也如是。
生也如是,死也如是。
一念分明,有何问人觅归之途!
所谓:一句弥陀无别念,不劳弹指到西方。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