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从学术论文看二次加速型弧圈和全速型弧圈

已有 1669 次阅读  已被 1 位用户收藏  2015-07-09 05:37
   从学术论文看二次加速型弧圈和全速型弧圈
                              xndavid
一、二次加速型弧圈和全速型弧圈定义
        本人是大学一名教师,做农业方面研究,痴迷乒乓球多年,属于野球党,平时爱瞎琢磨乒乓球各种理论,尤其是弧圈球。网上关于弧圈球理论实在是五花八门,什么内弧圈、外弧圈、斜撞式、撞擦式、先打后摩、打磨同时,搞的本人一头雾水。抛开这些技术细节,经过我观察周围业余拉弧圈动作,对比湿父和唐建军拉弧圈动作,发现本人和周围业余球友拉弧圈时都是以相对较慢的速度接触球,然后再二次加速摩擦球,我将此类弧圈球定义为“二次加速型弧圈”,而湿父演示的弧圈球和正手攻球类似,球拍基本在最大速度附近接触球,我将此定义为“全速型弧圈”。
                            乒乓球,弧圈球,论文,大学,技术            


二、全速型弧圈与二次加速型弧圈特点及优缺点
1、全速型弧圈生物力学分析
        我们看职业球员拉弧圈动作,存在一个明显的吃住球往出甩的动作,和业余球友的“二次加速型弧圈”很类似,我就产生一个疑问,是不是职业球员也存在球拍二次加速的问题?但是科学研究经验告诉我,眼见不一定为实,又想起自己的老本行,研究问题之前先查文献。于是我以弧圈球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
www.cnki.net)查阅相关文献,剔除科普类文章,发现使用专业器材研究弧圈球理论的文章很少,硕博士论文加上期刊论文不过6篇,都附在本文的后面,方便广大球友查阅。关于弧圈球拍头速度的研究只有3篇,有两篇是期刊论文,一篇博士论文,结论基本一致,其中肖丹丹的《乒乓球正手快攻弧圈球技术的生物研究及步法垫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实验》阐述比较详尽,以下理论全部出自这篇博士论文。她的研究采用 QUALISYS 三维运动学测试系统和两台 KISTLER 测力台系统,测试运动员穿紧身衣,充分的准备活动后在其身体关节部位及球拍上贴置反射标志点,共 17 个标志点,对 10 名乒乓球运动员的正手快攻和弧圈球技术进行了生物力学研究,每种技术又分中等力量和最大力量两种用力方式。首先我们看球拍速度特征图: 
乒乓球,弧圈球,论文,大学,技术

图中,A为第一次还原时刻,B为引拍结束时刻、C击球时刻、D随挥结束时刻。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拉和打,球拍接触球的时间都是很短的,拉打球拍速度的波形趋势是一致的,都不存在球拍二次加速的现象,只不过是拉球时间更长,球拍速度更快,验证了湿父关于正手拉弧圈就是攻球动作放大的理论。我们接着再看特征时刻球拍速度表:
乒乓球,弧圈球,论文,大学,技术

        从表中可以看出,运动员并未在球拍的最大速度击球。是在最大速度以后的短暂时间接球,击球速度比最大速度稍慢一点,但不存在二次加速现象。对此,作者是这样分析的,球拍触球瞬间的速度并非是挥拍最大速度时刻,这一现象表明运动员的击球动作并不是在挥拍至最大速度时球拍与球的碰撞。这可能与运动员在球拍触球瞬间试图以降低速度来增加球的稳度有关。击球的任务不仅是使球具有较大的线速度和角速度,而且要对击出的球进行一定的控制,使球具有一定的弧线、落点、稳度等加以运动员的战术意识。为了达到对球很好的控制,就要以球拍的部分速度的减慢作为代价追求球的最大速度和对球更好的控制,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优秀运动员在这两个方面上达到了统一。
       乒乓球,弧圈球,论文,大学,技术 

2. 全速型弧圈与二次加速型弧圈技术特点分析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职业球员的弧圈球是在球拍最大速度附近击球,不存在二次加速,至于我们观察到的职业球员的吃住球往出甩的现象,我觉得湿父的推测是比较靠谱的,因为职业球员发力集中,打透海绵,存在一个海绵吞吐加上触球瞬间压拍,使球在拍面上有几毫米的滚动,摩擦就是不通过球心的快速击打,打和摩是同时进行的,所以职业球员的弧圈球既有旋转又有速度,所谓球友口中的“很爆”。二次加速型弧圈一般存在两个动作,先包裹住球,也有人叫挂住球,然后再二次加速摩擦甩球。我根据二次加速型弧圈水平的高低把它划分为4级。第1级,打球肌肉僵硬,手感很差,只能软软的把球挂住,遇到强下旋往往直接下网,即使挂住球摩擦球也不充分,旋转不强,速度慢,又容易把球甩出台面。第2级,挂球相对稳定,二次加速摩擦时,如果来球不转或稍带上旋容易把球甩出台。第3级,只要不是速度很快的上旋球都能挂住,二次加速摩擦充分,落点意识好,旋转强,速度较慢。第4级,只要出台的球都能稳定挂住,出球稳定,落点意识好,旋转强,速度较快。而我周围的业余球员基本都是2、3级,拉弧圈时,先以较慢的速度包裹住球,然后通过快速收缩前臂摩擦球,这个是传统意义上的摩擦,靠的是胶皮表面的粘性,他们无一例外用的都是国产粘性胶皮,拉出的球旋转很强,速度较慢,拉球没有声音,可以说这种弧圈和海绵关系不大,即使用狂飙也不用灌胶。网上还有另一种类型的“二次加速型弧圈”,以百度瓦尔德内尔吧版主和“小猫不理”为代表,他们强调的是先打后摩,先以较快的速度用攻球的动作吃住球,再二次加速摩擦球,看他们发的视频,弧圈球有了一定速度,旋转也很强,但离专业球员的爆还有一定的距离,属于“二次加速型弧圈”里的第4级。


         乒乓球,弧圈球,论文,大学,技术 

3. 全速型弧圈与二次加速型弧圈技术优缺点分析
         二次加速型弧圈特点是稳定、落点好、旋转强,对付下旋慢球特别好使。我所在大学乒乓球气氛不是很浓厚,普遍水平较低,所谓的高手一般搓球技术特别过硬,对搓几板后球稍高就可以拉过去,或者直接发对方反手急长上旋球,由于水平有限不敢起板,只能搓过去,回球一般下旋、偏高,基本一板弧圈就结束战斗。他们拉的弧圈球旋转强、落点好,对手对付这种弧圈球只能正反手挡,但这种二次加速型弧圈速度往往偏慢,旋转又强,很难接力,落点又好,往往拉到你的空挡,勉强接过去也是高球,再来一板扣杀解决战斗。但是缺点是球速慢,遇到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往往被人家反拉,威胁不大。经常出现教师中的高手被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打的满地找球。而且这种弧圈对付不了速度快的上旋球,当然二次加速型弧圈里的第四级是可以的,就是先打后摩,但是速度还是赶不上全速型弧圈。另外一个缺点就是练习这种二次加速弧圈,难度很高,要求手感特别好。要练到第4级,要求你的天赋很高,因为这不是一个连贯的动作,明显是两个动作,先打后摩擦,其中涉及很多细微的动作调节,难度相当高。而全速型弧圈优点就不用细说了,目前职业球员都在用,动作连贯流畅,实质上就是攻球的放大版,对练习者的天赋要求不是很高,只要你肯下苦工,按照湿父的视频,先把正手攻球练习好,正手弧圈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缺点就是要求花大量时间打基础。


      乒乓球,弧圈球,论文,大学,技术     


三、 业余球员何去何从
        二次加速型弧圈达到2级基本上就是小范围内的高手了,达到3级已经是业余高手了,到了4级基本就半职业了。所以说对于业余球友,如果你手感好,又不想苦练基本功,完全可以以赛带练,达到3级水平,在一般的单位都是高手了,也就可以了,毕竟业余球员,尤其是成人,再练基本功也达不到职业的水平。如果你的手感和我一样,属于二次加速型弧圈球的第1级,一想着二次加速就肌肉僵硬,软软的去迎球,遇到强下旋很容易下网,都来不及二次加速,打了多年野球都提高不了,又或者你的追求很高,那么没有别的捷径,踏实地练基本功吧。
         在这里再啰嗦几句,成年人学习的最大问题是好高骛远,刚练了两天正手攻球马上就想学拉弧圈,想让他们像小朋友一样苦练基本功是不可能的。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爱瞎琢磨,喜欢研究原理,当然弄清楚了原理再练习动作可能效率更高一些,但关键你的理论要正确,好多人通过网上看职业球员的慢动作,臆想一些理论,殊不知眼见不一定为实,用错误的理论指导练球只能南辕北辙。还不如像小朋友一样,啥理论也不懂,教练让干啥就干啥,这样往往效率更高。打乒乓球是肌肉记忆,是下意识的动作,靠的不是大脑指挥,打球时,你想的越多动作越容易变形,执迷于臆想理论研究的业余爱好者还是抓紧醒醒吧,即使你想研究理论也应该像徐旋教授一样从力学原理出发,结合生物运动学科学地去研究而不是臆断。从我查阅到的文献可以看出,乒乓球的理论研究是滞后于实践的,需要更多懂力学、空气动力学、生物运动学的人,并结合一些新的实验仪器(如超高速摄像机和3维运动数据采集系统)来研究,不需要纯靠臆断的民间科学家来研究。
 乒乓球理论.part1.rar (2.8 MB, 下载次数: 14) 
 乒乓球理论.part2.rar (2.8 MB, 下载次数: 14) 
 乒乓球理论.part3.rar (1.45 MB, 下载次数: 19)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 芳飞 2015-07-09 10:53
    这么深的理论太难得啦,非常精彩,送花点赞,,
  • 张友刚 2015-07-09 11:22
    分析的真是很透彻,关键还是要苦练!
  • 年年 2015-07-09 15:58
    感觉这种文章就是俩字---没用。。。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