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世乒赛趣事:梁戈亮三斗日本运动员,揭开技术常青小奥秘

已有 431 次阅读    2020-09-12 14:58

说起梁戈亮,在乒乓球圈自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梁戈亮老师是“后庄则栋”时代中国乒乓球队中顶梁柱之一,连续参加了五届世乒赛,每一届都有冠军入账,这在中国乒乓球队内部,都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为什么梁戈亮能达成这样的成就,带着这个疑问,昨日与梁老师交流片刻,终于揭开了谜底,甚至附带知晓了世乒赛上的一些趣事。大家莫慌,且等我一一道来。

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梁老师绝对是中国这么多乒乓球世界冠军们值得学习的榜样,年近70每天还在学习和研究乒乓球的技术和发展。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都不敢相信。五次世乒赛冠军获得者梁戈亮老师,居然还在学习乒乓球的新技术,掌握乒乓球的发展动向,还应用到自己体系中,进一步传授给普通乒乓球爱好者。这实在是让我油然而生高山仰止的感觉。

梁老师特意强调,当年在国家队,自己是什么技术都学,看到队友的长处,都努力的向他学习,消化吸收。以至于他参加的每一届世乒赛,他都有新东西出来,所以才能每一届都能收获冠军。

1971年第31届世乒赛获男双亚军(与庄则栋合作)、男团冠军。

1973年第32届世乒赛获混双冠军(与李莉合作)

1975年第33届世乒赛获男团冠军

1977年第34届世乒赛获男双冠军(与李振恃合作)

1979年第35届世乒赛获混双冠军(与葛新爱合作)

动脑、反应迅速、适应能力极强

梁老师一方面爱学习,另一方面他的反应极为迅速,而且适应能力极强。因为梁老师是削球打法,各种旋转了如指掌,加上自身极强的反攻能力,具备了深厚的乒乓球“内功”。

在世乒赛上梁老师曾经有一段“神奇的发球”故事,这也是他用发球的“招式”,结合自己的内功,打出了几次“抗日”的成功战例。在当时还没有要求球板两面的颜色一红一黑,都可以黑色或者都是红色。所以梁老师利用自己球板的不同性能,正面反胶、反面长胶的特点,创造出一个倒板发球,有时用反胶发球是下旋,有时同样的动作用长胶发球,成了不转球。对面的日本运动员往往看不清是那一面发过来的,吃了很大的亏。

不过日本运动员也不是善茬,个个也是善于研究的主儿。有一位日本运动员发现了一个规律,即发球声音比较空的,是长胶发的,即不转;发球声音比较闷的,是反胶摩擦球,是转的。日本人果然还是聪明,不过梁戈亮老师反应也是相当迅速,发现了对面运动员压根不看自己动作,而是竖起耳朵在那听。于是梁戈亮老师加了一个跺脚,发出一个干扰音,一下就破解了对手。

对了这次会面,主要得益于乒乓球器材知名品牌大维的马总,正是她想带一些大维的新品长胶给梁老师测试,让我有了近距离接触梁老师的机会。梁老师测试大维的长胶很严谨,不断更替长胶样品的同时,他还能准确把握每种长胶的特性,迅速调整,迅速上手,适应能力实在是太强。往往几个回合就能知晓这款长胶的特性、回球速度、反旋转的强度,及时调整版型和击球方式。无论是大维的388D,还是大维长胶77,梁老师都用的出神入化。特别是大维新进推出的花梨木底板,梁老师在评价较高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议。难怪大维的产品做得好,马总一方面是科班出身(天津大学化学系),另一方面还对产品要求高,几乎每一款都要得到世界冠军级别的资深人士认可才推向市场。

继续说世乒赛呀,日本人后来发现再也听不清梁老师的发球声之后,居然开始耍赖,教练员(距离梁老师更近)干脆就在后面比划手势,提醒自己运动员如何接梁戈亮的发球。这在当时绝对是违规的(现在规则修改,不违规)。不过梁老师反应真的是迅速,依靠自己灵活的手腕,在发球接触球之前那一刹那,再次倒板,直接让日本运动员收到错误的提醒,进而给予了更沉重的打击。

梁老师后续还给我们讲述了正手弧圈要领,同来的几位球友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一方面是得益于梁老师世界冠军级别的洞察力,能够知晓你动作中关键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梁老师的联想能力,他能用生活中的示例,来给你解释发力的原理。譬如他强调你的重心平衡,击球点的位置时候,举了一个“掰手腕”的例子,意思是你的击球点,就像你和别人掰手腕一样,发力点就是那个手腕接触点,你过近、过远都不好发力。

而在讲述重心转换这个业余选手最为苦恼的环节时,梁老师又举了一个摔跤的例子,即你要把球打过去(把别人摔倒),你自己的重心要降低,发力的时候像一个杠杆那样,获得最大的爆发力,然后还原。

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过于短暂,经过三个小时的交流,我们收获满满。随后梁老师也带我们参观了他自己制作球板的工作间,也和大维的马总交流了制板的技术。我们带着“丰收的喜悦”给梁老师说再见,希望今后还能有向梁老师学习的机会!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