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从全台无死角到全身无死角———谈乒乓球中的关节技

已有 668 次阅读    2013-08-21 01:12   标签乒乓球 
 当初进《乒乓世界》的时候曾经让我挑是倒腾器材还是技术方面的东西,我选了器材。读过我文章的朋友可能会有感觉,我更喜欢偏重理论。并不是自己不爱琢磨技术问题,而是器材这东西,你写深一点还有人愿意读,技术的东西写深了,纯粹就是找骂。我不是教练,球技也不高,更不会像吴敬平那样去写很多训练方法,自己只是爱琢磨,用自己学的一点专业知识解释乒乓球中的一些现象。这方面理论和实践其实关系并不大,就像很多病症的发病机制搞清楚了并不代表就能治疗。最近得闲,想写一点东西。器材方面的不好以公谋私,拿着编辑部的东西到这里忽悠。技术上的既然没法往杂志上登就正好发在网上。众所周知谈技术的人更多爱上博乒。但实在受不了博乒上的鱼龙混杂,盲目追捧,还是喜欢家园上相对严谨的氛围。所以可能没什么人看,还是愿意发到这里。有耐心的朋友可以读一读,但确实对水平的提升不会有什么用。

想过很多,先从显而易见的说起。

蔡振华曾经提出过,国家队的运动员要做到全台无死角。似乎做到了全台无死角就能解决乒乓球中的所有问题。其实要这样说,台子上任意一个位置的球都是可以用基本动作+步法搞定的,这只与一个球距离身体的远近有关,同球落在案子上哪个落点有什么关系呢?当然在某些特殊部位案子的边界条件会有变化,比如短球就没法拉高吊。但是这样的情况也只需要提出练好小球技术就好了,为什么偏偏要提出全台无死角呢?这种貌似崭新的理论其实创新性并不高。

我提出全身无死角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因为在我看来乒乓竞技中两方很多时候都在做着一件事——锁关节。这也是比赛与练习最大的不同之处,对于只打基本功的人,这一点是欠缺的。

武术中两个人在搏击中手臂缠绕到一起,利用锁关节制约对手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打乒乓球的两个人相距很远,中间只是靠一个球联系起来。这里面会有锁关节的成分么?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惑:一个球到了我难受的位置,我通过步法与身法的调节找到一个我舒服的位置回击不就行了?移不开是我的移动不够快,关对方的关节技法什么事?其实略微计算一下就不难发现,一个球球速就算20m/s,两个人相距3米(主要考虑近台),那么球从一方的拍子飞出到对方需要做出反应的时间只有0.15秒。人的反应时间就要占去0.1秒,剩下0.05秒内要完成启动丶移动丶做动作,这么短的时间里,如果不是对方接出半高球,你可能每个球都舒舒服服的抡开了打么?如果不是对方回球质量的降低,你会有时间完全侧开身么?从正手到反手,从摆短到挑打,从搓球到弧圈,这种肢体姿态的变化无不伴随着多个关节角度的调整。特别是旋转是乒乓球中的重要因素,一方制造了旋转,另一方则要根据旋转的方向与来球方向去调整自己的板型与发力方向。这种调整是细微的,而且到了台内就受到了案子的局限,加上对手控球的严密,留给你的发力空间实际上很小。所以更需要腕丶指这些小关节巧妙的配合,这就如同对手拿住了你的腕关节去拧转一样。如何控制对手与从控制中解脱,包含着高级的关节技巧,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先提一个重要的关节:胸锁关节。一提起上肢的关节人们往往想起的就只是腕丶掌指丶肩丶肘这些关节,却忽略胸锁关节。身体带动手臂的力量是要从这个关节传导到手臂上的,这个关节不动,相当于我挥鞭子,却把鞭子根给攥住了,那鞭稍会有多大力量呢?另外这个关节的活动不灵活,相当于你的上肢比对方少了一个关节,灵活度怎么可能能和对方比呢?这无疑增加了你被对方锁住的概率。其实更重要的是肩胛骨与背部存在的相对位移。它不能被称作一个关节是因为它是靠肌肉固定在后背的,但它却拥有着更大的活动度。既可以在平面内发生位移,还可以突起,翻折。在上肢力量的传导中,它比锁骨拥有更重要的作用。所以背部肌肉的紧张丶柔韧性差,都会造成这个”关节“的灵活度降低,使你的手臂仅仅靠三角丶喙肱等几块肌肉的收缩作用去完成动作,可谓势单力薄。不但发不出力,也很容易被对手锁死。所以,肩部放松在击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这个问题,我想以后的帖子中详细的在写写。

练武的人都知道,一旦关节被锁住就难以解脱出来。即使是被扭转到了被动的位置也需要额外的力量把锁你的力量冲开。在这里我想借用量子力学里面的概念,把这种关节变换时需要的额外付出称作“势垒”。严格的说这并不是简单的能量关系,因为这种姿态的变换需要额外的时间(比如说从反手到正手),比赛时需要选手打出更有质量的球去压迫对手,赢得这个时间,就如同两个状态之间存在着一个势垒一样。

这种势垒的存在造成两种状态变化中的障碍。要越过这个障碍需要选手向系统中投入更多的能量。但是两名实力相近的选手相持住的时候,谁想多投入一点能量都是困难的(这是建立在你的发力更加集中之上的),这就造成了两人在同一条线路上多板相持,变线则会增加失误的风险。

一旦任何一个关节的活动受到了限制,这个势垒都会显着增大。这就会造成球在经过你之后由高能态“跃迁”到了低能态(速度上的变慢或着旋转上的降低丶回球变高或是到了对手舒服的位置)。这样你的对手在进攻中便获得了优势。

所以在我们做出某个动作或进行动作的转换时,总要选择一条势垒最低的路径,这种路径的确定是与人天生骨骼结构是有关系的,同韧带丶肌肉丶结缔组织的结构也是有关系的。骨骼的结构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形成了所谓的规范动作。但是韧带的柔韧丶肌肉的放松丶甚至结缔组织的疏松都能够大幅度的降低这个势垒。古代人练武讲究“易筋”,现代讲究柔性性训练,都是这个目的。

但是规范动作只有那么几种,事实上,前后来球情况是各异的,这种变换可以说是无数种。在各种变换中都能准确的选择出这种势垒最低的路径,特别是球到了非常难受的位置上,能否找到这个路径带来的差异是显着的。所以这要靠极为大量的训练才能获得这种感觉。这上是建立在大量情景的记忆丶肌肉记忆与对自己身体结构的格外熟悉的基础上的。
另外不难想见,当我手臂伸在体前时正反手的交替非常自由,但是被顶在体侧时交替起来就会很困难,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势垒增大了。如果一个人的动作习惯迎前,一个人则总是等到球到了体侧才发力,显然在这个因素上,迎前的人变换起来更加迅速。所以打乒乓球讲究迎前,武术中也讲究守中线。一旦手臂被架开并限制到了一个自由度小的位置上,被称之为破势,这样的一方就明显处于下风了。经常说高手打球会有预判,这就是因为他已经锁住对手的关节而使对手的回球路线已经大致确定。
所以熟悉身体的结构比熟悉球台的结构对于乒乓球更为重要也更难于做到。在球处于身体的任何一个位置时都能运用最合理的动作进行回接,熟悉多种动作交替时各关节的变化路径。充分利用各关节的组合达到在有限空间内的多种变化方式,真正做到全身无死角,才能从容应对变幻莫测的来球。
在此写了一点表面上都能看得到的东西,但这里面的道理,远没有这么简单,准备以后谈到具体问题,再联系起来做一探讨。最后我想说的是,乒乓球与中国武术是有着相当多的相通之处的,他们都讲求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攻击对手的薄弱环节。其中不变的,就是人的身体构造。中国武术上千年的历史,几乎是把所有其中的奥秘都涵盖了进去,而现在搞乒乓球研究工作的人却对此知之甚少,对很多现象讲不出个三七二十一,或者只停留在一个肤浅的层次,对实战缺乏指导意义,这是可悲的。所以从中国的武学思想中获取养分,可谓提升乒乓球理论水平的一条捷径。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