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转】奥运羽毛球选手错在“演得太假”?

已有 734 次阅读    2012-08-03 14:53   标签羽毛球 

8月1日晚8时,中国与韩国、印尼4对女双组合被世界羽联取消奥运会资格,理由是违反了世界羽联运动员行为条例第4.5和4.16款,即‘未尽全力去赢得比赛’和‘做出了明显有辱于或有害于羽毛球运动的行为’。…[详细]

国家至上论、利益最大化论、赛制作恶论、诚实输球论、合理利用规则论、公平竞赛论……一时间,各种观点沸反盈天。

 

为长远胜利而故意输掉眼前比赛,该如何评价这种体育行为?

今日话题
“尽全力去赢得比赛”的不同理解
比赛监督提醒两对组合不要消极比赛

尽全力去赢得每一场比赛

运动员如果尽力去赢得每一场比赛,就不存在所谓有悖体育道德和“奥运精神”的问题。

如果认同,运动员必须去尽全力赢得每一场比赛,不管这场比赛的重要性如何,那么,这四对组合显然是违背了这种体育精神,遭遇惩罚是理所当然的。…[详细]

不过,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根据不同场次比赛的重要程度进行投入(包括放弃某些比赛) 赢得最后的胜利

竞技体育、职业体育在事实上已经否定了“尽全力去赢得每一场”理念,而是依据比赛的重要程度,进行不同程度的投入,这是现代体育的通行准则。

这样的例子很多,跑步运动员、游泳运动员,在预赛、半决赛、决赛他们的投入显然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菲利普斯,在100米蝶泳半决赛,最后十几米明显降速,肉眼都完全能看出来“未尽全力”,这种根据比赛重要性程度酌情投入被认为是获取冠军的重要因素,得到广泛的认可。

在欧洲职业足球俱乐部中,如果涉及到多线作战,比如说阿森纳,同时参加了欧冠、英超、足总杯和联赛杯,当到了赛季中段,迫于多线作战的压力,会有选择性的放弃某些不重要的比赛,如联赛杯,这通常被看做是主教练的高瞻远瞩。足球联赛中,一些弱队,在赛季末端,可能会放弃与豪门比赛的争胜,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与保级队伍的保级大战当中。

如果把整个锦标赛或联赛看做一个整体,运动员、国家队和俱乐部的目的是尽全力去争夺最后的最佳成绩,似乎这样才符合“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才符合运动员和俱乐部的理性选择,这些行为也促进了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的繁荣。

尽全力赢得每场比赛与赢得最后胜利的冲突
足球比赛在某些场次才会“尽全力”

尽全力赢得每场比赛与最后的胜利常常不一致

如果尽力打好每一场比赛就会获得奖赏,就会获得最后的好成绩,那就没有了这个伦理冲突,可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尽力赢得每场比赛”极有可能损害最后的战绩。

阿森纳,如果不在欧冠、联赛、足总杯和联赛杯做重要性排序,然后做出舍弃,而是每场比赛尽全力争胜,到赛季后半段就会土崩瓦解。保级队如果在和豪门时尽全力硬拼,输给保级对手的概率就会增大;菲利普斯如果预赛、半决赛拼尽全力,决赛的胜率就会相对降低。

另一种冲突更激烈的情况则是:由于赛制不合理,如果尽全力在一场比赛赢了对手,下轮却要碰到实力更强的对手。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小组赛制中,这时,运动员就面临“负激励”,尽全力非但得不到奖赏,反而会受损,这样的情况足球比赛中常见。…[详细]

A运动员理性:如果“尽全力”反而受损 选择规避才符合人性

在既定规则下,如果“尽全力”去赢得比赛,不但得不到奖励,反倒会受损,这时候鼓励运动员去“尽全力”当然不符人性。正如白岩松所说: 玩命儿在小组已经出线的情况下,拿出最大的精力去赢自己不见得能赢的对手,然后目的是为了尽早碰上自己国家的队员,再把其中一对干掉,这是傻还是脑子进水呢? …[详细]

这时,对运动员、国家队还是俱乐部来说,尽可能的采取一些手段进行规避才符合普遍人性,现代体育已经用无数事实证明了这是广泛存在的。

昨天太阳报就报道,日本女足主帅佐佐木则夫已经正式承认授意手下的女足球员故意战平南非,以便留在卡迪夫备战淘汰赛的比赛。而假如她们赢下南非的话,她们则要飞赴350公里到格拉斯哥迎战法国。

当然,规避“负激励”的手段很多,面临的下场却截然不同,因为体育还要面对另一种理性。

B观众理性:我当然要观看一场精彩的比赛 “丑陋的比赛”必须被鞭挞

IOC(国际奥委会)发言人亚当斯表示,球迷们花费了70、80英镑的价格买票进场看羽毛球,他们肯定是想看到一些精彩的比赛,因此在羽毛球赛场上发生的"默契球"现象就是不可接受的了。

之于观众而言,无论是花钱购票还是在电视上观看比赛,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投入能够换来更高收获,因此,观众本性就会要求自己能观看到一场精彩的比赛。在足球场、篮球场上,如果队员表现不好甚至消极怠工,观众们就会用嘘声表达不满,这也是职业体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韩的女双比赛中,观众几乎用满场的嘘声表达了愤怒。…[详细]

体育比赛的规则规定球队不能“消极比赛”,就是为了维护观众的这种利益。

化解两者冲突,唯有“演得逼真”
2004年丹麦瑞典2:2送意大利回家

看起来,“演得逼真”才是最好的平衡

如果完全按照A运动员理性来,就会给观众“贡献”一场场丑陋的比赛,导致观众和大众的怨声载道,这样肯定会妨害体育运动的发展。

同样,如果按照B观众理性来,在获胜反而会损害自己的前提下,运动员必须全力争胜,这无异于自杀,愚笨至极,也难以持续。因此,就要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要平衡,就要看到各自的底线,运动员的底线是,如果尽全力赢反而受损,那我至少不能赢;观众的底线则是,我不能看一场丑陋的比赛。

此时,那最好的平衡是:运动员即便想输,也不能输的丑陋,默契球演得要逼真点,这样就无法被抓住“消极比赛”的把柄;而如果“演得不逼真”,比赛丑陋不堪,观众不满,被裁判判了消极比赛,就该认罚。

话说回来,“演得逼真”也是一种技术能力,这次,四对羽毛球选手显然是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而2004年欧锦赛小组赛末轮瑞典VS丹麦神奇般地战成2∶2平,送意大利回家,则是演的精湛的典型。

当然,规则应尽可能避免“赢球受损、输球得利”

著名的假球事件,1982年世界杯西德对奥地利的小组赛,西德在开场后不久便踢进一球,此后双方队员便在场上无聊地倒脚,消磨了近80分钟,这个结果会让两队同时晋级下一轮比赛。后来,世界杯便调整了赛制,小组赛的最后一轮同时举行。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在每个赛季的最后一天也使用相同赛制。

再比如,NBA上世纪80年代引入了选秀抽签制度,目的是防止差队在赛季中为赢得优先选秀权故意输掉更多比赛。

这次奥运会羽毛球女双分成小组,跟以前赛制完全不一样,也没有这样的惯例,所以容易出现出线后本国队员提早火拼,如果按照以往的淘汰赛制,问题会少很多。 …[详细]


无论规则怎么改进,“尽全力”反而得不偿失都无法根绝,这时,“演得逼真”可能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最大公约数。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