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法源寺随笔(兼记与佛门弟子打乒乓)

已有 1015 次阅读    2013-04-27 11:34   标签法源寺  乒乓  normal  出家人  style 

我在青岛的一个汉族同事,娶了个回族姑娘,闲聊时,他披露了一些生活中的无奈和趣事。这个话题成为引子,我向他谈起了我小时候的家附近有一座一千多年前建造的清真寺-牛街礼拜寺,和一座于五十年代末期建在乱坟岗子上的伊斯兰教堂(俗称:大绿包)。进而又牵扯到位于伊斯兰教堂后面不远的法源寺。

我蓦然意识到,就在我呱呱坠地并长大的居住地,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竟然拥有三座宗教圣殿!

我的家位于宣武区南横西街,而法源寺位于法源寺前街,两条街均是东西走向,中间夹着北京市第五十八中学和第七十六中学,直线距离恐怕连二百米都不到。我不记得幼年时期,家人是否曾带我到此来过,对它的最初记忆产生于我上小学的时候。

我的小学时代是在法源寺小学度过的。当时,学校教室少,班级多。各个班分别在上、下午上课,上午有课的,下午到家庭学习小组做作业;反之,下午上课的,上午到家庭学习小组做作业。

家庭学习小组一般都设在住房条件较宽松的同学家中,每个小组三到五人不等,给我们提供场所的同学的家,与法源寺就一墙之隔。写完作业,我们常常就在法源寺门前的小广场上做游戏,有时候还爬到法源寺门前威风凛凛的石狮头上去。

那时,法源寺似乎并不对外开放,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入内。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不久的一天上午,我们正在写作业,忽然听到街上一阵骚动,出来一看,好家伙,五十八中和七十六中的一群中学生如同洪水一般涌向法源寺内,他们喊着“破四旧,立四新”之类的口号,群情振奋,排山倒海。

我也挤进去看热闹,这是我第一次踏入法源寺的大门。印象中,就我目所能及而言,那次“革命行动”对寺内建筑、佛教文物等等似乎都没造成太大的损坏。毕竟是一帮年幼的十五、六的中学生,如果换了北大的那些冲在文革风口浪尖的革命小将,也许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长大以后,八十年代后期,我常在位于南横西街的首都医学院分院与退休体育教师切磋乒乓。一次,他对我说:“佛学院有几个学生乒乓水平挺高,咱们组队去打场团体赛吧?”

“佛学院在哪?远么?”

“就在法源寺里面!”

“啊?我还真不知道法源寺什么时候变成了佛学院,真是孤陋寡闻!”

体育老师又约来了宣武师范学校的老师,我们三人组队奔赴法源寺。

记得比赛是在十月一日上午进行的,在宽敞的娱乐室内,摆着两张乒乓球台,活跃着一群与“光头一板弹”相同“发型”的年轻人。其中一些不打球的人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直播的庆祝游行,时而雷鸣般地鼓掌,时而喊声震天。

此情此景与我印象中清心寡欲、不苟言笑的和尚大相径庭。时代的变迁,导致佛家子弟的日常生活也起了不小的变化啊!

聊天中得知佛学院的学生中极少数人是高中毕业直接考进来的,而绝大多数是已经从事过若干年佛事的出家人。

比赛采用九盘五胜制,虽然我保持三战全胜,但是另外两位队友因年事已高,水平有限,最终我们艰难地以5:4险胜。赛后,没机会上场比赛的光头学生们向我展开车轮大战,幸好他们并非少林弟子,这也不是什么武术比赛,否则,我还不得鼻青脸肿啊?


九十年代初期,我家所居住的区域喜逢危房改造,昔日破烂不堪的小平房顷刻间不见踪影。

二十一世纪初,五十八中学和七十六中学也都夷为平地,**在此地建造了一座街头花园,这里有宽阔的广场,有艳丽的花坛,有翠绿的草坪,它被人们称为法源寺广场。

每当太阳冉冉升起之时,这里是太极拳爱好者的乐园,而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后,这里又成为交谊舞爱好者的天地。

儿时,从家里去与法源寺一墙之隔的同学家要绕个很大的弯子,如今闻着花香,沿着绿地中延伸的小路穿行,不大工夫就可抵达法源寺门前。

法源寺,我生命长河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 chic 2013-04-27 12:21
    娓娓道来。又让我了解了一点北京。
  • 阿木 2013-04-27 15:54
    “光头一板弹”相同“发型”的年轻人---不知道甄兄看到后作何感想?
  • 牧羊人 2013-04-27 20:58
    勾起学习小组的往事,记忆犹新
  • 韩冰云 2013-04-27 22:53
    南横街也是我很熟悉的地方啊!我在盆儿胡同里的140中学教了7年书。法源寺西边是宣武区文化馆,里面有个舞场,那时是8亿人民7亿舞的时候,课余时间也常去跳舞。看到此文,想起那情那景,很回忆自己那年轻的时代,不知那舞场还有没有了。
  • 安居乐业 2013-04-28 08:05
    韩冰云: 南横街也是我很熟悉的地方啊!我在盆儿胡同里的140中学教了7年书。法源寺西边是宣武区文化馆,里面有个舞场,那时是8亿人民7亿舞的时候,课余时间也常去跳舞。看到此文,想>
    我是141中的,咱们两所学校就斜对门啊。
    1972年140中学好像获得了宣武区中学男子乒乓球比赛的冠军吧?
  • 安居乐业 2013-04-28 08:10
    柏树: 这是史料钩沉啊,建议您作为征文,文笔也很好,行文流畅、记述有条理,完全符合史料梳理手法,如果我是评委,此文肯定得奖。有个小建议:文章中的“15、6的中学生”应为“十五>
    谢谢您的建议。

    在单位写的相关业务方面文章,数字都用阿拉珀字,这个习惯带到了一般的叙事性文章中来,太不应该哈。

    马上修改一下。
  • 老安 2013-04-28 08:48
    我就住在盆儿胡同,有时间常回来看看吧,变化还是挺大的
  • 满天星 2013-04-28 09:06
    现在修缮一新了吧?
  • 安居乐业 2013-04-28 09:10
    老安: 我就住在盆儿胡同,有时间常回来看看吧,变化还是挺大的>
    如果您住在盆儿胡同北半段,我们应该见过面的。
    如果您也是50多岁,我们有可能还认识呢。
    您认识二黑(蔡春生)么?他住在胡同的北边。
  • 韩冰云 2013-04-28 13:30
    安居乐业: 我是141中的,咱们两所学校就斜对门啊。

    1972年140中学好像获得了宣武区中学男子乒乓球比赛的冠军吧?>
    我那是还没调到140中学呢,我是87年去的,90年宣武区教工乒乓球赛我取得女子单打冠军,不知您参加了没有?我们学校男教师刘承斌您认识吗?他的球打得挺好的。您所在的141中学,现在是一个什么业余大学,里面有个乒乓球场馆,前几年我去过一次,挺红火的。
  • 安居乐业 2013-04-28 14:14
    87年,我还在以篮球为主,锻炼身体。真正恢复打乒乓是95年开始的。
    刘承斌老师我不认识,我认识商老师,他从公安部(专业)篮球队退役到140中 当体育老师。他是宣武教工队的绝对主力。
  • 老安 2013-04-28 17:51
    我住在南口的高楼,老五涮肉上面,去三英倒是次数不少,四十三岁了,可能没见过
  • 安居乐业 2013-04-28 18:17
    老安: 我住在南口的高楼,老五涮肉上面,去三英倒是次数不少,四十三岁了,可能没见过>
    43岁的话,我们不是一拨的。

    三英俱乐部常去活动的我认识几个人:小丁,刘晓,雷霆,赵万里,小魏,甄磊,老秦,王磊等等、、、、
  • 金生 2013-05-04 19:30
    法源寺里的丁香树很多,清香迷人,
  • 文子 2013-05-05 10:39
    南横街我也很熟悉,留下了很多童年美好回忆。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