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马凯旋——两强相遇智者胜②━业余对阵案例分析

已有 458 次阅读    2013-10-18 18:19   标签案例分析  style  如何 
B如何战胜A?
  B自己发球

1、反手发强下旋至A的反手底线,此球尽量长,配合转不转短球至A的反手不出台。A搓回后(通常到我方反手位),侧身抢拉。我方发球后应注意侧身步法不要过于前插,以免A搓的长球把自己顶住,令我方无法出手。发球后抢拉的这一板无需太转,由于A搓的球速度可能较快,我方要把弧圈拉得很转有相当难度,故而以速度、落点为主,力量上以借力为主,击球时间不可太晚(避免侧身位置太靠后,结果只能等球回落时拉),否则攻击效果不佳。这儿笔者有句话与球迷朋友们商榷,根据我与业余选手多年打交道的经验,大家发球抢拉的习惯大致如下:注重转和冲的人比例几乎相同,加起来大约占到80%甚至更高,注重速度的又占了百分之十几,而注重落点的最少。笔者以为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对业余选手特别是中上游水平的爱好者来说,击球的落点恐怕是最重要的,速度次之,旋转和力量排在最后。这一观点可能略显偏激,但却是笔者的真实体会。实际上,即使高水平职业选手也有自己习惯的攻击点,只要不给到他舒服的位置,同样能给其制造很大麻烦。对此,我们可在以后的篇幅中从容讨论。这板球笔者以为拉A的中路较好,要讲究落点,不求一板拉死对方,进入连续拉后,以盯住A的中路为主,偶尔变拉A的正手位,尽量少去A的反手位,更无需考虑调右压左,因为根本不需那么做——在连续的中路防守之后,几乎所有的直板选手都无法再让自己的正手运用自如。也许读者会问了,那为什么专业比赛中频频运用调右压左而不是压直板的中路?请不要忘记我们讨论的前提,球迷A是不擅弧圈更没有侧身习惯的业余直板。若你遇到的是侧身很凶的直板选手,战术自然另当别论。同时,压对方中路有一个好处,就是对方若想主动变线,从中路变出来的角度也不可能太大。另外,如果比赛中自己的状态不佳,侧身上手的命中率不高,则应适当减少发长球的比例,以降低我方上手的难度,不可盲目将此战术一用到底。

  2、发转不转至A的中路偏正手近网处。之所以选此落点,目的有二:(1A接发球时想搓到我方反手大角有难度;(2A有一板劈长,但在中路偏正手的位置上,即便A使用出这板球,我方也较易判断和及时作出反应。除回接A的劈长用借力快拉或快蹭一板之外,正手上手要拉得转一些,弧线高一点都不要紧,因为我方的球慢一点、转一点便于自己连续拉,待出机会球时再用正手打的难度也小。这套战术又可有两种后续变化:(1)抢拉A的中路,机会球打反手;(2)抢拉A的中路,变拉A的正手位,变正手之后无需再变线,可连续在我方正手位拉A的正手位。

 

  3、我方状态较好时,可考虑用反手发一板不转球至A的中路偏正手近网处,稍带侧旋为好,A回至我方反手位时,再用反手挂或拱一板到A的中路偏反手,弧线低一点,无需太长,有些速度即可。A接发球时先上前,再退回去就不易发力推,我方再接着用反手弹直线。即使A勉强借力推直线,我方再接正手连续拉也较为容易。

  BA的发球

  1A发长球,我方接发球以送长的不转球为主到A的反手,但并非送给A打,而是带点控制、弧线低些,A回搓的球通常不会太转,这样我方再用反手挂起来的难度不会太大。适当可以送A的正手骚扰,质量不一定要很高,只需保证A难以发力攻打即可。

  2A发长球,我方搓不转半长球,A回搓不太转时,我方可考虑用反手半托半挂起来,弧线不要太低,力量不需过大,慢一些,有一定旋转即可,因为A不太侧身,对此种来球也不易发力,这样我方随后可以用上反手的弹打,或者变直线到A的正手,然后自己等在正手位进入相持。

  3、在A抢得不凶的前提下,若其发球不是太长,我方回搓旋转强度一般的中性球,并能控制在比较近台时,可以考虑搓完主动侧身。第一板可以拉得稍微高些,有点旋转即可,因为我方有连续能力,可再伺机打A。如果过凶直接失分,反而徒增我方压力。线路中等偏短,如果弧线低又拉得长,A的推挡好,可能借上力一板就把我方“塞”死了,就算勉强“抬”回去,A接着可以打我方。所以,我方弧线稍高、速度稍慢,对方回球反而慢,这样可以争取到第二板的机会。

  4、如果A发的球很顶,我方以搓回接易出高球,笔者认为硬着头皮也得挂起来。即使我方勉强搓过去,要么失误要么送给A打;而我方挂过去的球,无论如何也比搓过去的球令A难以攻击。落点到A的反手,因为回直线难度太大,况且我方反手毕竟还有相持能力。

如果这板球已经变成我方与A比赛的致命伤,可以在训练时有意识安排多练此球,就是挂起来,不要求质量多高,只要能变成上旋球,即便是不太转,上旋球也带些向前拱,如果再能稍微拉得长一点,反而对方觉得顶了。

  整体思路

  1、首先明确B本人接发球手段不多,所以希望早些进入相持状态。我方难以发力时,尽量提高命中率,拉的弧线不要太长、不要太快,防止A用其反手推挡的特长控制住节奏。无论是直接侧身还是先用反手挂起来,相持中都应尽量多用正手,因为B的正手连续拉相对而言还是最有威力的进攻手段。

  2、接发球准备挂起来时先退半步。乒乓球的步法从后往前容易,从前往后难,尤其在对方发球的情况下。如果站位取不好,对方发球质量比较高,可以说你几乎退不出去。这也就是很多人为什么接不好长球的原因。并且,很多球迷怕对方攻击,于是盲目地向优秀运动员学习,都发短球,大伙接发球时都变成贴着球台,遇到长球反而不会接了。

  怎么练?

  因人而异 以练为战

千万不要认为所谓基本功就是不停地单线—复线。为什么你觉得练的东西比赛用不上?可能是你的基本功不到家,也可能是在连接技术的练习中你没有按实战的要求去做。中国人练武术,讲究意念活动的支撑。同样,乒乓球的日常练习必须有战术含量,不能只是追求回合。无论水平如何,都可以练,关键在于自己训练计划的安排,练习中既要给自己也要给对方提要求。训练目的应比较明确,同时让自己的技术结构相对简化一些。

  A:推攻是其非常主要的一种——几乎可以说不是防御手段——而是得分手段,因此要围绕自己的反手设计战术。主练发球、接发球、推攻。

1)要求B发我反手位短球,有点下旋,我方再送B反手,B用反手挂起来或侧身用正手拉起来连续到我反手,我方连续推两三板后,看准不太转的球加力推或变直线。不能像专业队那样推很多板之后再加力变线,业余比赛没这种机会,可能你打10局球,才有一个球是这样的,所以没必要去练。

2)熟练之后,可由我方发侧上,要求B挑起来或者挂起来转入推攻。在推挡比较稳健的基础上,自己可以试——若快推变线掌握得较好,可以在推住B中路偏正手的情况下,主动变直线,自己等正手,这样就和我们前面为A设计的战术统一起来了;若是加力推很好,那就先推住中路,然后以加力推连压B的反手,一推到底,B如果失去重心出半高我方当然用正手打,不行的话再变一板正手,即使速度不太快、力量不太重,对方也没重心了。

  B:反手要具备把下旋变成上旋的能力,以力争进入相持,这样可与自己反手防弧圈较稳、能弹打的特点衔接起来,进入相持后注意多用正手。

1)让A选手发我反手长球,我方以反手挂起来,弧线稍微高一点。即使对方这板推挡能发力,也告诉其不要发力。之后,我方接反手弹打或者直接变A的正手,自己再等正手。当然,不能练得太碎,在某时期内必须有所侧重,比如这两三周我就练一板挂起后接反手弹,过段时间再练“挂起—相持两板—变正手—自己等在正手打”,而且我方变正手这板起初不用变得太快,有意让A能把球回到我方正手来,自己再练正手这板球。所以,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战要求安排练习,就像专业说的“死球要活练”。

2)先练几分钟普通的对搓,之后让对方练搓攻。但我方应提出要求,对方第一板不能冲死我。对方连续拉,我反手粘得住,在相持中有合适机会时我方主动弹打,反手一打到底,或者粘住后在对方发不了力的情况下我反手变直线,对方肯定回斜线,这时我方就可以练正手进攻。也可以连续10分钟让对方以不同节奏拉我反手,我方专练防弧圈,这样既不枯燥,又显得实用。

3)如想把正手的连续拉与反手弹击结合起来,难度比较大。从专业训练的角度讲,这里有一个正反手的取位问题。举个不精确的例子,假如反手弹击时站位离开本方球台端线40公分即可,而要用正手拉球的话可能就需要70公分开外,所以正反手的转换中存在着站位的合理性问题。其一,不能完全平行站立,通常右手握拍的选手应该右脚稍后;其二,一定不能平行移动,而要有点往斜后方移动的感觉,但这火侯的把握需特别注意,不能太多,太多了就会变成拉下降期、打下降期,速度优势就失去了。

  摆速练习

  摆速是什么?绝不仅仅是一边一板或一边两板,也不能与“变线”划上等号。要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我是以反手来组织自己的摆速战术,还是以正手来组织?这点非常关键。因为,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如果这个问题不明确,你打起比赛就会无所适从,你不知道自己什么球该发力,结果要么是平均分配,要么是盲目发力。

训练时要有一定的指导思想,比如A的推挡特别好,对中路偏正手的来球都敢上前用反手推,有人会说,“你这叫什么战术?”不管!我要靠它赢球,在这个环节上我的变线比较自如,甚至在控制住对方的情况下能够加力,这也叫摆速好,并非只有横板反手能弹死对方、直板能侧身用正手连续进攻打死对方才算好摆速。

  补短与补长

  平时适当补短,到比赛前多练特长。

A:正手拉弧圈比较差,如果对方狠劈下旋送正手怎么办?总要想办法挂起来。不求冲死对方,但至少要能稍微讲究些落点与变化,挂到对方反手,逼其以上旋回至我方反手,便于自己打推攻。当然,这里牵涉到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并非主动拉球就不存在控制。因为不是发力暴冲,实际起到的就是控制作用:把球变成上旋,同时让球回到自己希望的落点。

B:最大的问题在于,搓球过于单调,全是出台,缺乏变化。笔者建议平时练练搓转不转,练练搓长短球,尽管比赛中不一定能用上,但对提高手上的感觉和改进发球、接发球都有好处。但赛前就别主练搓球,否则,生疏了正手连续拉,得不偿失。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