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与兴教寺
大雁塔坐落在西安城南约4公里处的大慈恩寺院内,兴教寺在西安市东南20多公里处。这两个寺院都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去西天取经的唐玄奘。大慈恩寺是玄奘取经回来后翻译佛经的地方,兴教寺是为迁葬玄奘遗骨的塔院。
如果把四方形的大雁塔比作古代的塔楼,大概是十分恰当的,它的塔底边长各25米,共有7层64米之高。塔内有旋转的楼梯,每层四面都开有一个拱券门洞,可凭栏远眺。当初建塔的目的就是为了藏经,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共有657部之多,他一生翻译了75部1335卷佛经。玄奘圆寂后5年,为迁葬他的遗骨,在长安县建立了兴教寺和玄奘法师塔。大慈恩寺供奉着玄奘的童像和他的弟子圆测与窥基的塑像,兴教寺内玄奘遗骨塔也有安葬这两个弟子的遗骨塔。
圆测与窥基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僧人。圆测是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人,是新罗国王的孙子。窥基是李世民的开国员勋迟恭的侄子。在佛教出家人的圈子里,关于窥基,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玄奘取经路上,遇到一个百岁老者,心羡佛教,仰慕玄奘,很想拜玄奘为师。他问玄奘自己可不可以作他的弟子,跟随玄奘一起去西天取经?玄奘看到他这样大的岁数,摇着头说不可以,你的年龄太大了。的确,西天路途遥远,要经过九生一死的戈壁沙漠,又要翻越天山和帕米尔高原。这些天险,对于1400年以后的今天,即便是装备精良的登山运动员也是很难逾越的,况且是一位百岁老人呢?玄奘见老人不甘心,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说你去轮回投生吧,18年后我去接引你。老人果然当即坐化去了。18年后玄奘从印度回来,唐太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以后常常与他促膝而谈。太宗问玄奘有什么要求,玄奘便想起了取经路上的那个老者,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宗皇帝。太宗允许他接引这个转世弟子。玄奘于禅境之中得知老者投生在尉迟家中,却早已忘记了前生的故事。对于锦衣玉食的尉迟公子来说,凭空让他出家受苦他怎么能答应呢,迫于圣旨却又无耐,他向玄奘提出一个条件,他出家必须带上一车美酒、一车美女、一车金银珠宝才肯做他的徒弟。玄奘苦笑着答应了,长安城里的人们听说有人带着财、色、酒出家,都出来看热闹,窥基的别号“三车弟子”就是这样来的。玄奘带着窥基来到大雁塔下,钟声一响,窥基突然醒悟,记起了前生与玄奘的约定,当即泣拜在玄奘脚下,打发回三车身外之物,从此成了玄奘译经的得力助手。
这个传说故事要早于《西游记》,故事本身还带有很强的现实感。还没有像《西游记》那样彻底把玄奘取经变为神话故事。在玄奘辞世后不久,中国的佛教就开始了佛教中国化的改革,创立禅宗。印度佛教发展此时已走入死胡同,直至消亡。改革以后的中国佛教却获得了新生,并“西化”了普通百姓,中国文化生出了一个翅膀,凝重的中国本土文化活泼起来,中国人的想象力得到了飞升。敦煌就是一个标本,这种飞升被画在了墙上,被塑进了雕塑。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朝代,是中国人的黄金时代,它创造的古代文明,光照着今天的我们。对此,我们也应该感谢敢于把外来文化引进中国的唐玄奘,感谢把外来文化改造成本土文化的先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