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母亲和洋儿媳

已有 1159 次阅读    2013-02-17 22:43   标签母亲  center  normal  style 

母亲和洋儿媳

 

    弟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后,娶了一位金发碧眼叫维妮的法国姑娘,生下了一儿一女。那年夏天,弟应邀去东南亚讲学,来信想请母亲帮助照料一下孩子。

    母亲思念孙子心切,风风火火赶到美国,住了没几天却处处感到别扭。维妮的中文说得生硬,还时不时地甩出几句洋文,母亲听了受不了。最不能容忍的是孙女和孙子起了“莉莎”和“麦克”的洋名,莉莎居然还不怎么会讲中文。母亲背地里骂弟:“洋奴,才吃了几年洋饭就娶了外国女人,简直把祖宗的脸丢尽了。”美国人从小就与父母分睡,母亲疼孙子,想带麦克一起睡,维妮不肯,一连串的NONONO,说这样太不卫生。母亲带去几瓶钙片,维妮也全丢了。她让母亲每天抱麦克在花园里晒两小时太阳,吸收紫外线。纽约的冬天特别冷,母亲偷偷把自己的毛衣拆了,给麦克织了个脖套,但维妮说什么也不让戴,还当着母亲的面把它丢进垃圾箱。夜里听到麦克不停的咳嗽声,母亲便暗自落泪。最不能理解的是,维妮从不喂麦克吃饭,而是把饭菜统统倒在一个木盘里,由他随意用手抓吃,吃到嘴里的不多,倒是甩在头上、身上的不少。所以麦克吃饭时一定要脱光衣服,饭后再洗个澡。

    夏天,维妮在麦克身上系根绳子,像牵小狗一样教他走路。要不就把麦克带到游泳池边,不分青红皂白往水里一扔,还说莉莎就是这样学会游泳的。维妮的邻居就是写《曼哈顿的中国人》的周励,母亲便跑去问她:“美国有没有居委会,她要告状维妮虐待孙子。”

    弟刚来美国时买了辆旧丰田车,没开几天就丢到一边,原因是美国交规复杂,动不动就罚款,几乎每周都收到几张罚单,罚几十美金不说,还要亲自交到银行。弟一气之下,决定将汽车送人,托了许多朋友也没送出去,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刚到美国的日本人,说尽好话不算,还请人家吃了顿饭,总算把车送掉。这又让母亲心里老大的不高兴,心里骂弟是个十足的大傻瓜。

    母亲生日那天,维妮送给她一条金项链,母亲高兴得像什么似的。可莉莎说项链只是14K金的,还是从公园里捡来的,母亲心里又凉了一截。有一次莉莎上手工课做鸟笼,她怎么也做不好,母亲就帮助做了一个,维妮这回真火了,把鸟笼砸了,冲着母亲喊:“这是美国,不是中国!”母亲气得直哆嗦,两只眼睛哭得像一对核桃。母亲偷偷打电话告诉父亲,父亲气得嗷嗷直叫,要通了对方付款的国际长途电话,而且是隔三差五就打一个,弄得维妮也没办法,最后干脆把电话线拔了。

    母亲在家用惯了搓板洗衣服,在美国使不了那种英文的全自动烘干洗衣机,她要维妮给她买块搓板,连说带比划好不容易才让维妮明白。第二天维妮开车跑了半个纽约,才在一个华人开的小型超市上买到,花了20美金不说,还白搭了半天的功夫。

    母亲和维妮的矛盾越来越大,维妮买的新衣服,还没穿就不喜欢了,随手扔进楼道的“善意箱”中(“Good Box”专门搜集衣物,捐给慈善机构),母亲觉得可惜,悄悄又捡回来。

    维妮终于又请了一个广东小保姆,嘴上说怕母亲累着,实际上是下了逐客令。一天母亲在当地的华文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新泽西州的一位台商急需雇女佣,照料八旬老母,每月薪金1000美元。母亲和他通了个电话,连个招呼都没打就去了。这下可把维妮吓得不轻,天天开着车在纽约转,还报了警。麦克和莉莎也哭着要奶奶,幸好最终维妮在母亲的枕下发现了那张报纸,才真相大白。维妮开车接母亲回去,母亲说什么也不肯,非要自食其力不可。

    母亲和那位台湾老太相处得很好,俩人都是苏州人,软笃笃的苏州吴语说起来就觉得亲切。空暇时母亲就给她讲故事,高兴时还唱几句评弹,人有的时候很脆弱,弱到一句乡音、一支曲子(只会“梁祝”中的几句)、一个故事便能够拯救心灵。八个月后那位台湾老太去世了,死前拉着母亲的手不肯松开,直到闭上了双眼。母亲一直帮助料理完后事,这回她想开了,随旅行社游览了许多名胜,还去了著名的尼亚拉瓜瀑布。之后,她订了一张回国的机票,想悄悄地离开美国。

    在机场入口处,母亲意外地看见了维妮带着麦克和莉莎站在那。母亲奔过去,抱起麦克用劲儿地亲,然后又和维妮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维妮把一根金项链戴在母亲脖下,莉莎咬着母亲耳朵说:“这是妈妈特地给你买的18K金项链,美国人最喜欢18K金的。”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 醉爱乒乓 2013-02-18 04:53
    文化不同相处难,但真情永存。
  • 希玲 2013-02-18 06:18
    你的母亲不是一般人啊!
  • JOE 2013-02-18 08:45
    这是自己的事情还是转发的?

    米国的孩子存活下来不容易,想想都残忍,但是就是这样才造就了米国的强大,因为没有人是温室的花朵
  • 钱贝贝 2013-02-18 09:04
    说实话,别说你母亲和洋媳妇相处是这个样了,换作是我,简直是没法相处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各过各的。这么大年纪还受这些委屈不值当。
  • 贝贝尔 2013-02-18 10:23
    各人环境,形成各自不同的社会价值观。更何况还有代沟,语言习惯的差异。
    求同存异吧。
  • 小熊戎 2013-02-18 10:51
    柏树: 这老太太真有主见啊。要是一般老太太可就委屈而哭而已。您家老太太可还好?想跟她唱唱苏州评弹。
    母亲是苏州人,17岁时到北京,父亲是宁波人,两人讲话,一个硬邦邦,一个像唱歌。不是有那句话吗?“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不愿听宁波人说话。”你也是苏州人吗?
  • 小熊戎 2013-02-18 10:54
    醉爱乒乓: 文化不同相处难,但真情永存。
    两国文化不同,会有许多矛盾,不过也挺有意思的。
  • 郝建国 2013-02-18 10:59
    中国老太太、老头少有能适应美国生活的,语言是个问题不说,就算语言没问题,大白天可又去跟谁说呢,住宅区街上空无一人,一般邻居不串门,出门买东西要开车,娱乐运动一般都去俱乐部,要是没点爱好可就惨了,这对年轻人来说也一样。像您说的再和家里人合不来,那真的就没活路了。我们同事的母亲计划在美国儿子家住一年,手续也办好了,只待了一个星期,实在无法忍受便回国了。
  • 小熊戎 2013-02-18 11:01
    希玲: 你的母亲不是一般人啊!
    母亲真不是一般人。年轻、漂亮,省劳模、全国劳模、轻工部劳模,和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跳过舞。在美国,把弟和弟妹的高档衣服全用洗衣板给搓了,气得弟妹直蹦高。
  • 小熊戎 2013-02-18 11:05
    JOE: 这是自己的事情还是转发的?



    米国的孩子存活下来不容易,想想都残忍,但是就是这样才造就了米国的强大,因为没有人是温室的花朵
    是自己的事情,不过早就发表过了,最早登在《中国老年人》杂志上。一次笔会,我讲了这个故事,主编很感兴趣,就向我约了稿。
  • 满天星 2013-02-18 11:06
    跨国婚姻最重要的分歧是文化差异!
  • 小熊戎 2013-02-18 11:12
    钱贝贝: 说实话,别说你母亲和洋媳妇相处是这个样了,换作是我,简直是没法相处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各过各的。这么大年纪还受这些委屈不值当。
    我父亲和弟一家相处得也不是很好,弟是84年出国的,完全融入了美国文化。
  • 小熊戎 2013-02-18 11:14
    贝贝尔: 各人环境,形成各自不同的社会价值观。更何况还有代沟,语言习惯的差异。

    求同存异吧。
    非常赞同你的观点,还是“求同存异”吧。
  • 歪把子 2013-02-18 15:21
    相当动听的好故事。
  • 文子 2013-02-19 09:13
    生活理念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语言又不同挺难为老人的。不过国人养育独生子女的方法不敢苟同。我和老公为了教育女儿常常要争论,他表面同意我的方法,暗地里还是搞小动作
  • 渠纲程 2023-04-17 11:49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