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直拍横打,一个神奇的技术

已有 3002 次阅读    2012-11-02 11:09   标签技术  神奇 
不管别人怎么想,至少我知道,当日本人发明直握球拍时,他们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直拍是不需要两面的——看日直的那个结构就可以看出。
但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先出来的横拍是两面打的,那么发明和最早使用直拍的人肯定也想过这么一件事——我们这个握拍,能不能打两面?
我想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楼主最先打直拍的时候也尝试过用反面击球——那时,我身边还没有直拍横打;而我也以为直拍贴两面是为了一面用旧了换另一面。
所以直拍横打可能并不稀奇,可能自直拍诞生起便有人使用了的。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情况就像是一个公元前的亚洲人坐船被吹到美洲去而不会被认为是进行了哥伦布的壮举一样没有实际价值,那么我们现在就要衍生着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直拍的反手,究竟有什么存在价值?
这是个超长命题,我们将分成几段、在几个直拍横打高手的成长经历中讲述,OK,下面开始第一段,刘国梁篇。
据蔡猛老师解说时介绍,很早很早以前,东北那就有人开始尝试直拍横打;据本吧某吧友说,很早很早以前,他就开始用直拍横打击球(具体ID是谁忘了,但我相信这完全有可能)——那时,他们都被当做怪胎。
所谓怪胎,不过是非主流而已。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三只眼睛的话,你我也都是怪胎了。
真正运动员级别使用横打的人,我所知的是江嘉良。但是江嘉良同志好像用过几下就没用了,原因很简单——被国际裁判判做违例。这事情的具体过程我不清楚,也是道听途说,但由此可以断定一点:不光中国,国外的人也难以接受直拍反面击球这一别扭的动作。
是的,由于握拍原因,横拍显而易见地能够进行两面进攻,而直拍要使用反手,则需要十分费力地转动手腕,而由于动作紧凑,所以直拍反面击球很难舒展,同时也不适合过渡球处理——直拍的天生优势在于台内,你告诉我,用推挡的手型处理台内球容易还是反手的手型容易?一目了然。
如果直板能在台内和前三板解决战斗,又何须顾及反手的被动?所以90年代之前,不是直拍横打没有被发现,是它还没有被提升到迫切需要的程度。任何东西,只有你需要它时才会真正去发展它,所以清**只有被洋人打趴了才会想起搞洋务运动,前苏联只有玩不下去了才会想起进行体制改革——道理是一样的。只有直拍实在玩不下去时,大家才会真正开始考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其余什么高抛发球、跺脚等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小打小闹而已。
不消我说,90年代的直拍有多么的囧,大家都清楚,以至于曾经直板打天下的中国乒乓球队到89年后就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横板大军上阵,快攻打法的出路已经几乎断绝。
单反方面,韩国金泽洙摆在那,打来打去也没把自己打成世界冠军,所以单面拉的打法也已经几乎失去生命力,这时大家不禁在问现在也在问的同一个问题:直拍,会不会被灭绝。
完全灭绝是当然不可能的,这也是我对现在形势的判断,毕竟直拍打得再不给力,削球都没死,咱直拍总比削球好吧?但是,一个没有世界冠军出现的打法是将成为非主流的,削球可以成为非主流,而直板却不行;不为别的,这是有关荣誉的一场战争。无论哪位直拍打法选手,谁也不愿意自己的打法,自己这个产生过无数世界冠军、获得无数荣誉、完成过无数艺术的打法成为非主流。但是,想归想,现实归现实。有问题得解决了才算数,不然光说不做假把式,靠嘴巴我还能干掉马琳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给直拍打法开一张诊单,好好诊断一下直拍打法对比横拍的劣势。可是找来找去,就找到下面两点:
1、反手位不行;
2、退台相持不行。
说白了就这么两点,再找也离不开这两个中心。那么,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反手位不行,解决办法不外乎两个:
1、步法再快点;
2、练出反手出来。
第一点是所有正手为主的朋友都要做到的——事实上顶尖高手都是要加强正手,所以钓鱼岛是中国的,步法加快是大家的;只是问题是,步法加快很多则是直拍所独有的,原因还是那个,直拍没有反手。
没有反手,你光靠推挡是没用的。不要幼稚地把“加强推挡”这条列到以上两项后面,因为不管业余中左推右攻的选手打得有多么厉害,放顶尖里都是不符合的。推挡有着许多神奇的优点,比如变线等方面,但它的致命缺陷也是明显的:
1、无法发大力;
2、无法主动制造旋转——上旋旋转。
这个问题说来说去还是回到原点——没有反手。
好,先放下这个,咱们再来看直拍的第二个问题——退台相持不行。
直板为何退台相持不行?
这个问题可能和反手没太多关系,因为除少数极品反手帝外(比如格林卡),世界上所有的乒乓球运动员们退台了反手都基本只能防守,想靠反手打回头是几乎不可能,唯一的办法是找机会转正手反攻或者放高球之类的迫使对方失误。那么直拍为何退台干不过横板?
我觉得这是一个直板无法破的问题,因为当直拍选手选择了直拍的那天起,这个问题就无法被解决了。
因为就是握拍不同的结果。
首先,直握球拍,手卡着拍子,退台使大力量拉球时握拍会出现一定的不稳定,而横拍只要抓牢了,退台后就基本不会产生动作误差,所以稳定性更高。
其次,直拍从手握拍处伸出的部分小于横拍,这就使得直拍选手能够更深入操作拍面。这既有好处又有坏处——手进去得越多,就越能感觉拍手合一,所以小球控制就越强;但也因为进去得多,所以发同样大力量时不能产生更大的击球力量。
说得有点虚,下面我们打两个比方吧。
1、假如你是这么一个人,你的右手末端不是手掌,却是一个球拍,而且你用这只特殊的手掌像用真的手掌一样的话,那么你的控制能力肯定超强的;相反,如果你拿着一个一米长的球拍,请告诉我,你该怎么处理台内球?
2、你用手掌扇人耳光,和用红太郎的锅盖扇人耳光,哪个力道大?
不知道说清楚没有,就当是清楚了哈!
那么,相持不行肿么弥补?
我觉得没什么好弥补的,把绝对力量练大、基本功练牢一点呗。别人卧推八九十公斤,你来个两百公斤,不信搞不死人家。
但话又说回来,有这么大劲,还不如去练横拍。所以这是个伪命题,说跟没说一样,那么我们就说到这吧。
真正在实践中处理直拍横打和退台力量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这里面充满了许多矛盾的因素。前者的问题我们暂时放下,后面再深入,有关力量的事情则可以拿来先说说。
首先有人就提出:只要直拍选手也拥有高大的身材和修长的手臂,那么其力量也可以达到甚至强过比自己矮小的横拍。这当然是没错,但问题是诸位可曾想过,人越高大,是不是处理小球就越棘手?这是必然的,狮子打蚊子显然就没有壁虎厉害,因为壁虎更轻盈。再说了,你说这个直拍选手得长多高才有你那力气?不管长多高,其实意义都不大,因为不考虑训练等因素,1米7的横拍在远台拉开了使出的劲理论上肯定大于直拍,1米8也是,1米9也是……这么算起来就根本没有比较的意义了。更何况,有那么高大的身材谁还选择打直拍啊?1米8以上的高手直拍只有卡利尼兹一个,而横拍就多了去,萨姆索诺夫、王励勤、佩尔森以及无数欧洲无名氏。所以基本上不能这么进行思考。
其次有人会说:咱没力气就练力气呗。你这也是扯淡,练得出那么大的力气打直拍小球岂不浪费了?若抡开了打相持那你为何不直接练横拍?所以这也是个矛盾。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归于一点: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选手,其实都不管是直拍还是横拍,他正手也行,反手也行;台内也行,出台也行;抢攻也行,对拉也行。同理,总有人希望有这么一个直拍选手,他台内球很厉害,相持也很厉害,发抢也发得好,对拉也很牛叉。或者还有人提出,横打台内不行,那咱就台内推挡,出台横打……对此我只能说,理论上都可行,事实上基本是幻想。真这么牛,为什么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这样的选手出现,然后所有技术都藐杀世人?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灵感是特定的。当精力有限时,有的人会选择多去训练相持而不是搓攻;当灵感特定时,有的人就对台内球很天才(比如马琳),有的人就对反手很神通(比如王皓)。完美的人,不但不存在在乒乓球界,同样,这世界上也没有。
虽然他理论上可以有,但很抱歉,现实是残酷的。
当然,为了增加力量,还是可以有很多方法的,比如打日直单桧就是一种选择,在器材上进行挑选。但还是那个矛盾,你能把劲练很大的话不如改行去打横拍吧。事实也证明,没有任何一个单桧选手真的成为了自己所处时代退台对拉相持的第一人,刘南奎那时不是,金泽洙那时不是,柳承敏那时也不是。因为不管他们的力量有多强,横拍里面总有比他们更有力的人;而除此外,他们还要考虑握拍的稳定性因素。综合起来一句话:中远台,不是直拍的天下。
当然,对刘国梁来说,他不需要考虑中远台问题,因为真到中远台了,他输球就没什么问题了。
关键在于一点,那就是他的直拍横打。
虽然江嘉良似乎是最早用直拍横打,但不管这个传说属不属实,人们都没有从他的履历中找到这一技术的实际意义,至少在他仍存在在人们的主要视线中时是没用过这项技术的。而刘国梁不同,在刘国梁这,直拍横打第一次作为了一项实战技术而被国梁所广泛使用,尽管不是其主要得分手段,但还是融合进了其打法当中。那么,刘国梁的直拍横打是什么样的呢?
可以说,国梁的横打就是第一代的横打:基本用不上,主要做变线,偶尔能拉下旋,绝对无法进行对拉。
看国梁打得最好的几场球,亚特兰大决赛、96年世界杯决赛、45届决赛这三场大满贯之战,面对三个风格不同的对手,王涛、瓦尔德内尔、马琳,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用横打,而是全场的正手进攻、反手推挡,有时候反手位有机会球了还是直接用推挡的那板抽杀。这说明什么?说明直拍横打对于刘国梁,其实真不那么重要。总有人在说横打的时候说这项技术让刘国梁取得了质的飞跃,对此我不敢妄下推论;但我只能说,没有横打的刘国梁和有横打的相差有多大,我真没看出太多。当然你也不能假设他真没有,因为所有冠军的技术都是一体的,说不定真没有他就真成不了冠军。但我只是想表达一点:最早的刘国梁式横打,象征意义可能更大。因为这个,一种新的打法——直拍两面进攻打法出现了(过去有直拍两面削球打法,后绝种,这点我们在讲47届朱世赫的时候会再专门提到)。
至于实战价值,刘国梁反手主要在敲击对方不怎么转的弧圈球变线上比较有心得,经典案例参加悉尼铜牌之战刘国梁对佩尔森,所以在横打在国梁这还是被当做快攻使,起作用有点像老瓦的那板近台弹击。除此外,刘国梁还可以用反手进行最早的拉球,不过只能拉一板不怎么转的下旋,对拉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刘国梁,一个新时代的新型直拍打法。
好的,说完刘国梁,让我们进入孔令辉的世界。
比起刘国梁,孔令辉的技术和生活都要简单得多。
根据蝴蝶的孔令辉教学片,小辉刚开始是打直拍的——这很正常,他出生于1975年,6岁开始打球,那时才是1981年。那一年,郭跃华刚拿下其人生中的第一块世锦赛金牌;那一年,中国最强的横拍选手就是后来威震乒羽的蔡振华蔡指导——而蔡指导,却是一面防护圈胶皮的。简而言之一句话,孔令辉出生的时候,中国乒坛是基本没有横拍双反打法的席位的。
但是孔令辉还是变成横拍了,这是一件令人寻味的事情。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已经走上直拍道路的选手放弃了本国内的主流打法而改打横拍?孔令辉本人是肯定没有选择余地的,替他选择的应该是当年黑龙江省队选手孔祥智。孔祥智什么打法,我没查到,不过现在难以想象这位父亲在给儿子做这么个重大决定时会思考多少(当然,也可能什么都没想)。总体而言,小辉的成长没什么亮点,不像刘国梁那样冒尖,踏踏实实就是对他球技和人品的最好描述。
进国家队后孔令辉也没什么出色成绩,当同伴、比自己还小1岁的刘国梁搭上了93年哥德堡世乒赛的团体、双打赛车时,孔令辉依旧那么默默无闻。这段时间据说是被派到瑞典打俱乐部去了,难以想象一个现在都不会几句英语的中国运动员在一个全是高大无比汉子、讲瑞典语的国家里有多么的淡腾。与人们心目中的东北汉子不同,小辉身材矮小(相对北方人,因为只有1米73),沉默寡言——在国内都沉默寡言,到瑞典会怎样自然不难想象。
一句话,这是一个没有被预见为天才的运动员。
对于孔令辉的技术,我的评价是:他是个半成品、过渡品。
前缀:成功的。
是的,我们很难想象现在孔令辉之前和之后会有一个专业运动员的技术是这样的:发球没什么新意,也不怎么转;没有一板很强的正手抢攻;反手动作严重变形,像推挡一样;退台也没什么力量。
是的,孔令辉的打法在本代表了一种趋势,一种中国横拍选手发展的趋势,而且是这个趋势上极其重要的一环。这是个什么趋势呢?
从以注重变化为主、实力为辅到反过来;
从以注重抢攻为主、相持为辅到反过来;
从以注重近台为主、中远台为辅到反过来;
从以注重正手为主、反手过渡到反过来。
是的,就是这个趋势。
以前中国的横拍打法,本质上其实是直拍打法的另一种握拍表现,到马文革时,开始注意练习对拉球、中远台技术;而到孔令辉这,所有趋势都已经体现出来——他的球比马文革更注重实力与相持,甚至是主要得分手段。站位虽然仍然很近,但却已经能够从容退台;反手虽然看着别扭,但很实用,而且使用率远高于马文革。
所谓半成品,都只是没有放在正确趋势潮流下的创新作品而已。大家看三国等乱世的人才,哪个十全十美?但哪个又不是各种元素的**?这些人放在太平时候干正事不给力,做坏事也不行,说白了就是什么都不是。同理,孔令辉若没有遇到中国横拍起步这道趋势,恐怕永无出头之日;而如果他再晚出道几年赶上改大球的话就更糟糕了。于是,潮流面前,他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尽管就现在看来其技术是相当……我不知道怎么形容,但不管怎样,他组合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技术,于是,他便成了那个无可替代、与众不同的孔令辉。
不过我们还得耐心耐烦地具体分析一下小辉的技术打法特点,不然什么都是口号空话。
和别人不同,我们讲孔令辉的技术时要先说缺点再说优点。因为别人都是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无明显漏洞,到小辉这则是无漏洞突出技术全面无明显特长。总而言之,孔令辉的球是有问题的,问题在哪?在质量。
小辉的球是个神马质量呢?
我们来做个比较,下面的比较对象绝对都是和他一批的横拍选手,所以不会弄出跟马龙张继科比的情况,放心。
正手,他不如大力;反手,不如施拉格;发抢,不如老瓦;相持,不如普利莫拉茨;速度,不如盖亭;力量,不如佩尔森;旋转,不如老瓦;落点,不如老瓦……
基本上你说什么技术孔令辉都不是最强的那个,而他的其他技术也不会比别人好太多。比如咱就跟施拉格比吧,这是所有人中跟他最恩怨的(其实恩怨最大的是老瓦,只是老瓦比较超脱,跟他比没意义):
正手,施拉格更贼,孔令辉更实;
反手,施拉格其实要强得多;
相持,孔令辉比较靠谱,让人放心,而施拉格的花样比较多,让人不放心;
速度,施拉格单板快,孔令辉衔接快;
力量,两人差不多,都不大;
旋转,施拉格的似乎转些;
落点,施拉格完爆。
但比赛结果是,施拉格大多数情况下下风,若不是改大球估计也扳不倒小辉。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