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群组北京晨报-红双喜杯俱乐部联赛

  • 分享

    2014·国增人物篇-11岁时 他就来到北京学乒乓

    北京晨报 已有 837 次阅读   2014-12-04 13:13
    CBA24c03Bb

    编者按

    第二届北京晨报·红双喜杯乒乓球俱乐部联赛已于上周末拉开战幕,赛事报道板块今日如约与大家见面。除了比赛胜负,我们着重将参赛选手鲜活的人物故事以及赛事的精彩瞬间呈现给广大读者。

    11岁时 他就来到北京学乒乓

    国增小将挑大梁  参赛不为争名次

    来自国增俱乐部的杨琛年仅18岁,刚刚考入首都体育学院,看上去还略有稚气。赛前练习的时候,场下观众就有人小声议论,“你看那个男孩儿打的真不错,应该是专业的”。没错,杨琛从11岁起就告别父母来到北京,开始七年之久的专业训练。

    自己选择专业路

    “上午上文化课,下午练球,三点一线。”回忆起在北京上体校的日子,杨琛说得很轻松,这就是专业的训练,这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

    杨琛说自己虽然也有寒暑假,但放假时更忙,“放假几乎都要集训,没有例外。寒假过年只放三五天假,这些年我有三四次没回家过年,最长的一次两年半没回老家。我比较没心没肺,不太恋家,喜欢在外面玩。”说到这里,杨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然而当记者问他这些年最难忘的事情,他却说是2008年春节的那场大雪,“飞机火车都停了,我回不去,家人来不了。那天我去教练家过的年,教练一家待我如亲人,但我还是挺难受的”。这个号称自己不恋家的大男孩再次不好意思地笑了。

    参赛就为过球瘾

    今年高考,杨琛乒乓球考试失利,文化课却超常发挥,已经做好复读准备的他最终幸运地考上首都体育学院,就像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他的专业训练道路结束了。然而七年几乎不间断的打球,乒乓球已经成了杨琛生命里不能缺失的一部分,上大学后不用天天练球,他很不适应。“上课每周练两次,我还要自己想办法增加,不打球难受啊,现在每周差不多要打五六次吧,感觉还是不够。”

    杨琛说,本次北京晨报·红双喜乒乓球俱乐部联赛他第一个报名参加,“不为名次,就是想打球。以前每年参加全国比赛至少两三次,其他比赛更不用说,上大学以后比赛少了,手痒痒想打比赛,还要找水平高的打。去年就知道这个联赛,水平很高,所以很期待”。作为2008年就加入国增俱乐部的元老级人物,杨琛预计将在主场时参加男单和混双的比赛。

    不会停止打乒乓

    聊天过程中,杨琛给人的感觉比较成熟,虽然刚上大一,他说自己基本上已经经济独立了,“从高三开始就很少让家里给我打钱了,现在更是独立,刚刚自己买了新手机”。

    杨琛目前主要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勤工俭学,“周末去代课,有孩子也有大人,年纪最大的是位六十多岁的老爷爷”。对于自己教人打球,杨琛十分自信,“我教人有底气,因为我有实践。有个叔叔要学球,见面第一句话就说这老师够小的啊,明显不相信我,结果打了五分钟他就认定我了,说要一直跟我学球”。

    虽然大学生活刚刚开始,但杨琛已经开始计划自己的未来。他说自己现在学的运动训练专业,毕业之后不少人会选择当老师或教练,而自己并不想往这个方向发展,“我本性比较爱玩、爱自由,呆不住。我考虑建一个健身俱乐部”。而谈到乒乓球,他表示自己肯定会打下去,“不会停止”。

    ■探访

    国增俱乐部 人气不一般

    2007年成立的国增俱乐部位于回龙观地区中心区域,据负责人刘国增介绍,目前俱乐部拥有正式会员700余人,较去年增长约200人,会员多是附近的居民。提起自己的俱乐部,他很骄傲地告诉记者,球馆经常爆满,“上午全是老年人,退休了来锻炼身体,下午年轻人多一些,晚上全是年轻人了,每天的人次得有200来人。”

    去年的北京晨报·红双喜乒乓球俱乐部联赛,国增荣获并列第五名。第二次参赛,刘国增表示本次派出的都是俱乐部里的主力,“都是年轻人,水平比较高,希望拿到好名次,暂定目标是保级,争取把周庄拿下”。

    晨报记者 贾悦

    首轮精彩瞬间

    晨报记者 姜浩波/摄

    系列专题:北京晨报-红双喜联赛“主客乒谈”第二季
    收藏| 举报| 回复 
  • 郝运基 2014-12-05 09:25
    杨琛这小子我看好他,也批评过他.还告诉他不许故意降分。。。。。。[本话题由 郝运基 于 2014-12-05 09:27:54 编辑]
涂鸦板
插入图片
  插入   删除
+增加图片 只支持 .jpg、.gif、.png为结尾的URL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