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群组乒坛动态

  • 分享

    记者官员身份变 情牵乒乓几十年

    静数秋天 已有 354 次阅读   2014-03-17 13:24

    “国球”乒乓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一路走到上世纪末。随着成绩不断提升,在各种重要赛事上完成包揽,这段跨越半个世纪、举国瞩目的辉煌岁月,似乎正伴随着促成它兴盛的那段历史,渐渐淡出国人关注体育的主流视野。基于此,中国乒乓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而两部有关“国球”的书籍《国球传奇》、《乒乓中国梦—走进蔡振华团队》,恰恰选在此时面世。为什么要出这两本书?这两本书与此前乒乓盛世时出版的其他乒乓书籍有何不同?原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王鼎华,同时参与了这两部书的创作,近日记者带着问题走访了他。

      记:您原来写过一本书叫《品读国球》,为什么青睐国球这个题材?

      王:1960年我从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体育报。恰逢1961年第26届世乒赛要在北京举行,我就被分配到乒乓球队去采访,可以说从一开始工作,我就接触了乒乓球。第26届世乒赛后,中国队又三次蝉联。因为我国那时其他体育项目都参加不了国际比赛,只有国际乒联承认我们是会员,因此乒乓球就成为那个时期中国最有优势的项目。后来第27届和第28届世乒赛,国内对乒乓球的关注也是最火热的,《体育报》的报道也几乎都是乒乓球,我就一直蹲点儿在队里,和徐寅生、李富荣都非常熟悉,所以我对乒乓球特别有感情。后来10年“文革”,乒乓球也是所有项目中最早恢复训练的,1971年中国就参加了第31届世乒赛。那时我已经调到机关,但和乒乓球的联系、感情却一直没有断。那段时间陆陆续续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些东西,乒乓球占了很大篇幅,后来我就把这些东西集合出了一本集子,以《品读国球》为名。1997年退休后,我又承接了“乒乓长生考”和“蔡振华团队”的科研题目,为这两个课题采访了好几年,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尤其是对蔡振华1991年临危受命后的情况了解很深。

      记:是什么机缘让您想写这两本书呢?

      王:课题毕竟是理论研究,总觉得意犹未尽,觉得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总结,值得进一步发掘、弘扬。恰好山西教育出版社社长对乒乓球情有独钟,他找到了《北京晚报》体育部主任袁虹衡和北京广播电台资深节目主持人梁言,他们又找到了我,于是2010年我们就一起去了太原。最初我们的想法是出一部书,搞一部中国乒乓球史,写成一篇长的、全面的报告文学。但我提出,蔡振华这一段还有深挖的必要,于是经过最终讨论,最后决定出两本书,一本是《国球传奇》,是全面的,另一本是有关蔡振华团队的,这部书我去联系了一位女作家共同创作。

      记:出版这两部书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王:上世纪90年代,国家搞了运动单项史的编撰,由武汉出版社出版,一共出了29本。当时乒乓球虽然也有编写组,但当时有意见认为乒乓球的历史不好写,后来这事儿拖着拖着就过了,结果唯独乒乓球没有出史。我们的《国球传奇》多少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些空白。其实我们这本《国球传奇》开始也是要写史的,中国乒乓球界的史,更多是个人的,我这里都有,比如徐寅生的、邓亚萍的、曹燕华的,庄家富也出了一本,都是从某一个人角度,不是全面系统的,所以我们的书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填补了空白。

      而蔡振华这一段,我这个人一辈子在品读国球,确实还没有读够。我对蔡振华的了解比较深,但他本人有很多顾虑,怕人家说他树碑立传,很低调。我说这不是你个人的事儿,这是一个团队,是一段历史,不光是拿奖杯、金牌,还是乒乓文化的财富。其实要说“中国梦”,乒乓球先行了,乒乓球已经实现了中国梦,世界最强啊!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出了另一本书。希望所有人都能够从乒乓球的昌盛中得到启发。

      本报记者 李远飞

    (来源:北京晚报)

    收藏| 举报| 回复 
涂鸦板
插入图片
  插入   删除
+增加图片 只支持 .jpg、.gif、.png为结尾的URL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