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这是民间“乒乓球王”李海翔对自己2013年的总结。在这一年里,他从一个普通的大学老师,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球王”。虽然身为省内草根高手,他大大小小的场面见过一些,但能够在全国总决赛上登顶,享受央视直播的“巨星待遇”,变化还是有些突然。
“全国有很多民间乒乓球高手,我只是运气好些而已,”37岁的李海翔说。而他的正式身份,则是江苏宿迁学院工会办公室的副主任。
依旧兴奋的经历 依旧全胜的“球王”
李海翔在央视体育频道主办的“谁是球王”民间争霸赛中脱颖而出。他一路击败各方高手夺得冠军,一时间成为风云人物。在那个不大的城市里,同事朋友们见到李海翔,都会叫一声他的新绰号——“球王”。
虽然夺冠那一幕已经过去了几个月,但李海翔的记忆依旧清晰,描述起当时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昨天:“没想到央视一套在黄金时间直播!那样的灯光,那样的舞台,实在太难忘……那段日子里我天天难以入睡。”
“拿冠军其实是运气好,”低调的李海翔把这句话重复了很多次。在他看来,决赛中能战胜来自华北的许晓峰,只是因为风格相克:“论中长台的较量,许晓峰的实力甚至略高于自己”。
成为“球王”后,越来越多的人邀请他打球切磋,但他并没把自己当做名人,“还是正常打球,享受其中乐趣。”爱球如命的他,甚至能把每场比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讲述出来,总结自己赢在哪里、输在哪里。问到战绩时,他自信满满地对记者透露:“面对业余选手,我还没有输过。”
汗水浇灌“球王”路 乒乓球最高境界是享受
6岁的时候,李海翔因为太淘气,被妈妈送去练乒乓球。那时候,只有乒乓球教练才能管得住他。不过这段经历并非专业训练,在四年级时他就没再继续下去。尽管只是启蒙指导,但给李海翔打下了厚实的底子,让他受益不浅。而参军的经历,又让他的性格中平添了几分坚毅和韧性。
退伍后,他重新拾起乒乓球。在宿迁学院的球馆里,他重新磨练儿时的技术。从县城三流到县城一流,许海翔只用了半年的时间。此后的他更一发不可收拾,成了民间乒乓球圈子里的“牛人”。
李海翔的球技了得。“正手很强,弧圈杀伤力很大,王励勤在中近台也挡不住,发球也厉害……”一位网友这样点评他的技术。“其实没有什么窍门。我喜欢看比赛,研究运动员的打法。有时候看不清楚,甚至要放慢了看,”这就是李海翔的“秘笈”。
虽然已经达到高手级别,但李海翔也虚心承认,面对专业运动员,自己还是“小巫见大巫”,“他们的技术质量比我们高很多。”
中国乒乓球队长期稳坐世界第一交椅,是当之无愧的王者之师。李海翔曾去接受点拨,国乒教练们掌握的理论知识之精深,让他叹服不已。回到宿迁后,他在打球外也开始逐渐试水教练这个新角色。他指导自己的队员参加过几次业余比赛,至今保持全胜。
“打球多了以后,心态也会变好。在场边指挥他们取胜,是另一种成就感,”李海翔感悟道,“乒乓球最高的境界是享受。”
民间体育蓬勃发展 草根生命力源自何处
李海翔生活的宿迁,业余乒乓球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参赛运动员已经超过百人,比赛也被分为甲乙丙三档,每个级别都有升降级的机会,尽管这种业余联赛刚刚起步没多长时间,但组织和水平已经初具规模。李海翔对此很得意:“宿迁的乒乓球氛围红红火火。”
宿迁的故事只是一滴水,映射出的是中国民间体育的“大海”。近年来,参加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中国社会间悄然无声地生根发芽。
在古都西安,每周末参与自行车骑行的爱好者数目早已近千。车友上至六旬老者,下到十几岁的少年,都会在周末组队前往郊野骑行,每天骑行里程超过50公里。骑行的风尚甚至吹到了西部和山区。来自绵阳、62岁的王女士不无骄傲地对记者说,最近几年骑车去过很多地方,“最远到海南岛”。
超级都市“北上广”,民间体育更日臻成熟。每到周末,京城各大足球场活跃着不少爱好者,大大小小比赛无数。著名的回龙观社区“回超”,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年。参赛的球员有IT精英、普通职员,甚至街坊大叔。每个周末,他们和家人一起来到球场。球员在上场比赛,妻儿在场下助威。而参赛队的评测机制也日趋完善,甚至引入了“转会”政策。
尽管这种民间的“转会费”,可能只是一套装备、甚至一顿饭。
竞技的“硝烟”不仅在社区。乒羽、足篮球都是企事业单位热衷的项目。北京一年一度的“网络杯”足球赛上,金哨孙葆洁成为决赛主裁;乒乓、羽球乃至台球赛场上,也能见到明星们助阵的身影。草根和专业选手之间,不再是“高山仰止” 。
初冬,羽毛球版“谁是球王”激战正酣,不少民间高手期待复制李海翔的故事。聚光灯外,更多的人用挥洒汗水的方式,成为体育的主角。在竞技体育硕果累累的2013年,民间体育也在属于普罗大众的空间,结出快乐的果实。不论毛泽东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还是“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的奥林匹克精神,都揭示出了草根体育最根本的生命力所在。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