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的未来?会越来越Table “Tennis”。
国际乒联针对器材的改革从未停止过,似乎在每次改革中都在隐隐透露着:我们要打造一个多回合、重相持,有更大观赏性、更多人能参与的乒乓世界。
力量”的需求被放大
回顾21世纪的三大变革,首先对球体的大小进行了更换,使用直径40mm的大球取代38mm小球,球在加大之后,速度变慢、旋转变弱,让球员更有时间充分的发力和反应,降低一板过的几率来达到增加回合的效果,这一改,快攻顿时“噎”了半口气,弧圈优势越来越明显。而球体的变大,放大了球员对于有机胶水的依赖,他们通过有机胶水的膨胀作用,以达到短时间内增强套胶的速度、力量、旋转和持球感,以追求击球的高质量。“灌胶”成为了游戏中的游戏,并且还引伸出了各式各样的灌胶方法,“今天你灌胶了吗”甚至成为业余圈乒乓圈里的热门话题。且不谈有机胶水里的挥发物质对身体造成的伤害,那种“灌胶”带来的手感让人欲罢不能,多次尝试极易“上瘾”。08年奥运会后,有机胶水被彻底废止,乒乓迎来了一个绿色时代,但无机胶水不存在任何膨胀效果,许多运动员也为由有机到无机造成的质量下降而困扰。
无机时代的到来再次翻开了器材界新的一幕,许多厂家对应的无机装备也应运而生,一些恢复形变慢的纯木球板开始慢慢走下神坛,而一些自身硬朗的球板却慢慢的开始占领球板的主力消费市场。自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膨胀剂在无机时代成为了有机胶水的替代品,只要VOC值不超标,还是可以用于国际大赛,“灌油”成为了无机时代游戏中的游戏,虽然操作起来十分麻烦,但至少为“绿色环保”出了一份力。然而即便是“灌油”也难以复制有机胶水带来的快感,更厚的打底层也需要使用者用更强的力量去贯穿,运动员的“力量”逐渐成为这个项目的硬性指标。
新球时代,“力量”的需求再一次被放大,在2014年男子世界杯的首战,力量更为强大的张继科战胜马龙似乎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未来需要更多的相持、更强劲的对攻,乒乓球确实越来越向网球靠拢了。
怎么玩才有“力量”?
球板的“力量”一词的解释比较偏向于球板自身的弹性,而不是刚性。球板的弹性取决于球板的形变能力,通过击球带来的形变蓄能来制造“力量”,而刚性则更多是源于球板的自身硬度与形变恢复时间,相对来说,越硬的球板刚性越强,而刚性越高则不等于力量越强。有劲的球板,使用者可以肆无忌惮的发力而不必担心迅速达到球板的天花板。然而天花板是每块球板都存在的,没有球板具有无穷的底劲,此时就更需要通过搭配来实现装备整体的“力量化”,而不是仅通过球板或胶皮的选择来完善球拍的力量。
在我们的乒乓圈,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不是根据球板去搭配胶皮,而是根据习惯的胶皮来选择适合它的球板。纵观国手们的球板更换历史:从弧圈伊始的五夹P500、OC,再到如今的七夹CL、506等,纤维VIS、龙5等,球板在不断地加硬,而胶皮却未作出任何改变。
现在更硬的球板更具备“力量”吗?这个说法其实不严谨,年长的球友肯定记得P500的“梦幻手感”,那个“出手即弧圈”的超强容错性让人觉得乒乓球也不怎么难玩,而现在拿着一支VIS贴着一张狂飚,用原来的动作却拉不了同样质量的弧圈球了。确实,时代变了,人们对于器材的要求在提高,器材对于人的要求也在提高,使用者选择合适的器材且会针对性的发力,往往可以事半功倍。相对来说,自身力量较大、爆发力较好的球友可以选择硬一点的装备去多加强攻击力,而自身力量一般的球友,建议还是不要轻易尝试“国手式”配法,还是先从软的开始,等“力量”上去了再尝试更高级的装备也不迟。
回顾这些年关于装备的变革,确实给Table Tennis重新做了个定义:“Table Tennis”玩的是技巧、算计,而Table “Tennis”玩的更是力量,绝对的手感已经不是装备主要矛盾,选手们更在乎装备“够不够劲儿”、“能不能拉死对手”。再扫一眼现在的国家队,习大大都猜樊振东是举重运动员,想必随手弧圈碎玻璃也不是难事,不禁感慨,乒乓球确实越来越Table “Tennis”了。
(来源:国球汇)
[本话题由 静数秋天 于 2015-03-30 12:13:10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