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是球类运动中对技能要求最高的项目。技能要求体现在哪里呢?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没有任何一个球类项目的技术门类有乒乓球这样繁多,也没有任何一个项目在旋转、速度、力量、落点、节奏等方面有乒乓球这样明显的制衡要求。
我们可以把乒乓球技术分为单个技术和结合技术,目的并不是使二者割裂开来,而是为了加强对技术的分析,便于掌握技术。这种分类,只是训练的需要,而决非是比赛的反映。
我们强调提高技术的质量,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1)对单个技术质量的要求。
各种技术都有各自相应的质量标准,尽管这些标准不可能做到量化,但仍然存在着明确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来源与当前比赛中该项技术的最高水平。比如正手弧圈球的质量,我们就可以把王励勤、马林、比利时的塞弗等著名选手作为参照;反手弧圈有希腊的格林卡、德国的波尔、奥地利的施拉格。如此类推,我们可以把当今各种技术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为我们单个技术的质量参照体系,这样,我们对技术的质量标准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评价。
2)对结合技术的质量要求。
上述建立单个技术质量评价体系的方法同样适合于对结合技术评价体系的建立。所不同的是,建立结合技术质量评价体系,除了对单个技术质量的评价外,还要考虑到打法类型、技术风格和个人特点(包括特长技术)。比如削攻打法,可以参照韩国的朱世赫,其反手的稳健削球和正手的弧圈抢拉形成了削中反攻的结合技术,完美的展现了该类打法的鲜明特色。作为中国快攻打法新锐的马林、王浩,既体现了传统的前三板优势,又具备了中远台抗衡的能力,他们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结合性技术,可以作为直板打法的努力方向。中国女队选手张怡宁相持中结合技术的使用体现的淋漓至尽,凡此种种,都可以成为我们在进行结合技术训练时的基本模式进行比照。
训练中,我们把技术分为单个技术和结合技术来安排练习,从技术的形成角度和掌握技术的规律上分析,不无道理,也会收到明显的成效。但训练就是训练,不能替代比赛。训练中形成的技术,尤其是单个技术,在比赛中出现的概率几乎为零。道理很简单,比赛中,所有的单个技术全部都融入了结合技术的较量之中,绝对没有任何选手与你进行单个技术的对抗。
这就是平时训练中,我们为什么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多安排一些对抗性的练习和比赛的缘故。唯有这样,才能促使训练中形成的技术向比赛中实战技术的方面迁移。
我们还可以对结合技术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大体上结合技术也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动作相近、功能相同的结合性技术。比如:拉后快攻、拉后扣杀、台内正手挑起接拉或攻、反手推档中弹击、正反手拉打、推挤下旋等。
这类结合技术的训练要点是,要求运动员要对参与结合技术的所有单个技术有明确的动作概念(即动作的分化),既要弄清楚单个技术之间的区别,又要把握好它们之间连接上的要领,从击球时间、拍形调整、发力方式、节奏控制等细微末节上不断体会,直至熟练。
另一类是动作不同、功能相反的结合性技术。比如:搓中突击、削中反攻、发球抢攻、拉后搓摆、搓撇等。这类结合技术的训练要点是,运动员要在准确判断旋转的基础上,使用结合技术来改变球的旋转,打破击球节奏。这类结合技术动作的结构完全不同,要求运动员要具备高度的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注意身体重心的交换与还原。
上述分类也是基于训练的角度来考虑的,比赛中这两类结合技术并没有截然分开。因此,随着结合技术训练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两类结合技术应交织和融合在一起,在攻防两个层面全面铺开,只有这样,训练才真正做到了与实战结合,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也才会有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