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益乒乓球俱乐部
-
《谈谈甩拉——兼谈怎么样看待“直臂拉球”》文章上传后,论坛上许多朋友跟贴,发表了一些相同的和不同的意见,可见大家对弧圈技术非常重视,对甩拉的兴趣也很高。甩拉目前在专业界已经是一项很普及的技术了,之所以普及,是大球时代对甩拉技术的一种呼唤与弧圈技术进步的一种需要,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综观历史上竞赛规则的重大革新,都会促进技术的不断变化、完善与创新。只要熟悉乒乓球的朋友,就不难发现,中国的乒乓球运动状况在大球时代出现了一些以前小球时代所见不到或不常见的现象,比如,包括直拍在内的正反手进攻能力趋向平衡、中远台相持与搏杀能力的提高、以力量为主要特征的“前三板”和与之相连接的中远台的后续进攻、各种打法技术体系之间的磨合与交融、战术的相应简约和明朗化、过渡性技术减少等,都在今天的大球时代凸现了出来,并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这既是中国乒乓球队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国乒乓球队对世界乒乓球运动所作的贡献。而甩拉仅仅是弧圈技术在手法上的一种完善,是大球时代整个技术变化中的一个在局部细节技术上的调整。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当今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变化,更有利于我们认识一些比赛制胜规律上的细小变因,理解和学习当前技术上出现的一些的新的东西。
看了大家的讨论,我觉得有必要对甩拉技术再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以期能给大家一点启示和帮助。
一、甩拉只是弧圈技术中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弧圈技术的全部。
我们要辨证的看待甩拉技术,不能把甩拉当成是万能的弧圈技术。如果认为甩拉就是弧圈技术,这是对弧圈技术在认识上的片面与误解。乒乓球的任何技术都是有针对性的,或者说是有客观依存性的,甩拉也是一样,它属于弧圈技术中主动性和搏杀性强的手段。因此,比赛中,并不是对所有的来球都可以采用甩拉的手段,而要看来球是否具备和满足了使用这种技术的条件,同时也要看球手是否能抓得住稍时即纵的击球时机,两个条件都必须具备,否则,就很难使用这样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发现包括大力、王皓、马琳、马龙等一批优秀球手在比赛中都不会是单一的采用甩拉的手段,如果他们仅仅采用甩拉一战到底,恐怕也会达不到现在这样的成绩排位。一位优秀的球手,必须是能合理的处理各种来球的高手,而不是手段单一的莽夫。
二、甩拉对球手的基本要求。
甩拉对球手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要素都有相应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甩拉与一般拉球的对比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甩拉首先表现的是力量上的特点,它不仅仅是前臂的加速,而是整个上肢的加速,即将大臂的加速与小臂的加速融合在了一起,同时,也整合了腰与腿部的力量,因此,甩拉是合理的动员全身参与发力击球的技术手段。因此,甩拉对球手的身体协调以及全身用力顺达的要求是明显的,这还没有包括抢位时在步法移动上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甩拉是完美的动员身体各个部分投入弧圈拉球的技术手段。其次,甩拉在击球的一瞬间,对前臂的击球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朋友在讨论中认为甩拉的整个手臂在拉球的过程中也是伸直的,或者基本上是直臂的,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前臂在击球的一瞬间将上臂的加速传承并将本身的加速发挥到了极致,动作的外型上使人觉得是上肢整体的加速,但实际上,小臂的加速仍然还是关键。因此,甩拉对前臂的加速以及前臂与手腕的摩擦与控球技巧要求更高。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甩拉是在一般拉球的基础上,所体现出的高难度的弧圈技术,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看成是弧圈技术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习甩拉技术,必须要先具备扎实的弧圈技术基础,如果缺乏扎实的弧圈功底,而盲目的去模仿甩拉,只能是事倍功半,有其形而无其实,收不到好的效果。
三、甩拉的使用时机与旋转特点
从方位上分析,甩拉一般在来球出台和远台的时候使用较多,出台球(近台)主要是在来球是下旋,主动上手的情况下使用,远台球主要是在上旋相持或搏杀的情况下使用。中台对峙时由于球速快,使用较少,但主动搏杀的时候仍会使用。从击球时间上分析,甩拉下旋一般在来球的高点期或下降前期,远台上旋对拉时一般在下降前期。甩拉球属于前冲类弧圈,也有爆冲,也有二者的结合,一般不会是加转。拉出的弧线低而长,球速快,冲力大,如摩擦球的侧部,则有明显的拐弯。从动作形态上分析,属于主动性、搏杀性进攻类型的技术,因此,整个动作具有明显的前迎趋势。
收藏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