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圈球的葵花宝典(一)
已有 520 次阅读 2017-06-30 12:23弧圈球的葵花宝典(一)
——历史渊源篇,弧圈的来路
何谓弧圈球,弧圈球起源于日本,某种程度上发扬光大于欧洲。弧圈,顾名思义,有弧线,会转圈。球手通过摩擦,使得球产生旋转,这种旋转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上旋(当然随着技术水平和技术境界的提升,拉出强烈的侧旋甚至下旋都是有可能的)。弧圈球和平击球(普通的正手攻,反手攻)最大的不同在于旋转,弧圈产生的上旋会使球落台后产生二次弧线,高吊弧圈落台产生比较高的弹跳,前冲弧圈会产生更为强烈的向前甚至向下的弧线。弧圈的魅力就在于其可控性,手法身法步法任何一点不同,拉出的弧圈都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旋转和弧线。
在详解如何拉好弧圈之前,介绍一些弧圈球的发展。日本发明了弧圈球,但是日本队对弧圈当时的理解客观讲有一定局限性,由于器材技术,身体条件所限,初期的弧圈本质上是从不转到旋转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当时的重大发现是在攻球中产生了上旋,不仅能够造成对手防守的对不上点,压不住,还能够在抢上手的过程中起下旋!而真正把弧圈打进现代乒乓界的是欧洲人,欧洲人身体素质强悍,人高马大,上肢力量出众,他们把弧圈更多的结合击打拉出了霸道的一面,有球友说欧洲人就是拉前冲拉的爆,其实不仅仅是这样,欧洲人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们把弧圈的威力从近台带到了中台,甚至带到了远台,退的远,简单讲手臂抡得开;球飞行时间长,有还原时间到位率高。可以说欧洲人把弧圈的威力打出了一个上限。说来说去中国队对弧圈没有贡献吗?客观讲,在弧圈发展到一个相对成型的阶段时候,中国队主要还是快攻打法。
然而,弧圈的骨架是日本人提出要搭的,但是欧洲人先把这个骨架搭好了,最终的其中的血肉实际上都是中国人的功劳。中国人的贡献在于什么呢?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里不追溯了),乒乓球成为国球,并且中国队也形成了一套最牛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训练体系。说的那么玄乎,中国队做了什么,让弧圈更加有血有肉。1、中国人由于快攻打法居多,所以中国队一直以来都会强调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前三板”,中国人把近台抢的这一板弧圈拉到了极致。国家队刘指导,吴指导在评价马琳和许昕的时候,说过一句切中要害的话:“许昕比马琳差那一板趴在案子上的球”。“趴在案子上的球”,意味着站在近台抢第一板,这一板需要通过控制产生机会,产生了机会还要快速预判落点并且在近台这个区域步伐到位,步伐到位还要快速判断旋转调整身法和手法,出手还要快速根据对手位置拉出下分的落点,可以说这一板把拉出高质量弧圈的所有技术要领全囊括了。不知道有没有数据显示,前三板发抢世界上谁的得分率最高,但是感观上觉得中国队的队员明显要强的多,三板解决不了也至少前三板创造了很好的得分机会。2、中国队员拉弧圈拉的是综合素质,很多球友口中的训练型,就是指平常练球质量很高,但是比赛中总是发挥不出来。其实,原因很简单,如果只是比较站在原地,送到手上的弧圈威力,我相信还是欧洲人单板质量会更高一些。但是弧圈的出手需要步伐,身法,手法三位一体,步伐保证你能快速到位有充足时间做动作;身法保证你到位后能以最简洁的动作,最大程度的发出力量,拉出旋转;手法能保证你出手的落点旋转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同时,这些综合素质不仅保证在绝大多数球,你能够舒服的出手,同时也保证你在衔接球的时候速度快,还原快。我们继续走直观流,中国队员在相持中的到位率明显高于国外运动员,并且衔接球的连贯性更是明显高出国外尤其是欧洲运动员一大块(波尔老师比较特例一些)。3、中国队员对旋转的理解已经不是停留在弧圈这个骨架内了,是而是不断超越,创造的新的境界。犹记得,2011年世锦赛,马琳对德国的斯泰格,赛后刘国梁指导评价马琳:“马琳今天在场上像大师一样,把乒乓球旋转演绎到了极限,他能正反手拉侧下球,充分体现了对乒乓球的理解和超强的手感。”正手反手都能拉出来侧下旋,注意弧圈球市侧下旋!!我不敢说国外选手拉不出来,但是看了这么多年球的小编仍然觉得没见过国外运动员有谁打出这个境界,老瓦、老萨、施拉格、盖亭、赛弗确实也是传奇,但是不得不说他们是乒乓球弧圈发展的中生代,所处的阶段所限,对球的理解是相对传统打法下的深刻理解。而现在,在高科技器材风靡,饮食训练体系化的当今,把弧圈真正打出境界的还是一代一代中国队的优秀运动员们!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