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球拍的不同部位触球能发出转球与不转球
已有 732 次阅读 2016-06-05 16:29为什么球拍的不同部位触球能发出转球与不转球
荆州 刘少西
在《乒乓宝典第27期到底转还是不转?陈玘教你一招就看球牌!》的视频中,陈玘说小时候教练教他们发转球时用拍面的下面切球,发不转球时用拍面的上面切球。他说用拍面的下面切球能发出转球是因为用拍面的下面切球时球在拍面上的摩擦距离长;而用拍面的上面切球发出不转球是因为用拍面的上面切球时球在拍面上的摩擦距离短。在石磊的教学视频和一个外国的教学视频中,以及一些专家与专业人员都是同一观点。
按照他们的说法,球在拍面上的摩擦距离越长球的旋转就越强。至于怎样才能做到球拍对球进行长距离的摩擦,没有人明确地给出具体的方法。并不是他们过于保守不想传授练功秘籍,实际上这就和很多人说长胶的反旋转一样,是一种根本就不存在的任何人根本就做不到的想当然的说法。
有人说长胶的反旋转是倒伏的胶粒瞬间恢复原状时所产生的反弹力使来球产生了反旋转,很多人因此以讹传讹说得神乎其神。我就曾亲耳听到一位打了多年长胶的大学教授对球友的反旋转提问做过如此的解说。我认为胶粒又不是钢丝,它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反弹力能使球产生反旋转。实际上是由于长胶胶面的阻力太小球在胶面上打滑,击球时只是很小程度地减弱了来球的旋转而没有改变来球的旋转,相当于将来球的旋转原样送还。相对于长胶球手的对方而言,他击过去的下旋球长胶回过来就变成了上旋球,反之击过去的上旋球长胶回过来就变成了下旋球,仅此而已。
百度解释摩擦有三种形式:1、静摩擦。2、滑动摩擦。3、滚动摩擦。
要想实现球在球拍上进行长距离的摩擦,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将球静止地放到拍面水平的球拍边缘然后向前用力挥拍,球就会产生直线滚动贯穿整个拍面。但是这种摩擦方式击球,即使你用全身最大的力量挥拍球也产生不了强烈的旋转,远不如一般力量的球拍对球的切向撞击使球产生的旋转强。
滚动摩擦与切向撞击时球的旋转对比视频:
早在三十年前日本蝴蝶公司研究部使用每秒7000个画面的高速摄影机做了一个拍摄球以每秒25米的速度撞击固定的木质球拍和4毫米厚的正胶海绵球拍的脱板实验;1993年我国严波涛与周酉元运用自制的弦开关-频率计测试系统(弦开关为一种压力开关电路)对乒乓球与球拍的碰撞过程的力学特征进行研究。他们的实验得出一个共同的观察结果:击球时乒乓球的脱板时间为千分之一秒左右。人的挥拍速度远远赶不上乒乓球千分之一秒左右的脱板速度,乒乓球的击球就是瞬间的一下撞击。且不说千分之一秒左右的脱板时间,就是百分之一秒左右的脱板时间,在这个世界上有谁有这个能力在球脱板前做到延迟球的脱板速度加长球的摩擦距离,如果硬要说谁能做到的话,那就只有神仙了。从高速摄像机拍的拉球动作视频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球从触拍的原点上脱板,根本就没有什么摩擦距离。
高速摄像机拍的拉球动作视频:
事实上挥拍击球时球拍触球前瞬间的速度越快球拍作用于球的力量就越大;球拍切向撞击球体时瞬间作用于球的力量越大球的旋转就越强。
而球拍的不同部位触球能发出转球与不转球的真正原因:
1、用球拍的下部发出转球是因为球拍触球部位上部有很大一块拍面而支撑面大,所以拍面给予球的反作用力大,而不是球在拍面上的摩擦距离长。
2、用球拍的上部发出不转球是因为球拍触球部位上部的拍面很少甚至是空的而支撑面小,所以拍面给予球的反作用力小,而不是球在拍面上的摩擦距离短。
二0一六年六月二日于荆州
首发于乒乓网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