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组 - 赛事新闻
-
前天,国家体育总局的新闻通气会上,中国乒乓球(微博)、跆拳道等优势项目的教头纷纷诉苦,称伦敦奥运会夺金难度超乎想象。距离伦敦奥运会开幕还剩不到两个月时间,教头们大倒苦水,是不是意味着夺金王牌部队的优势不再?
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奥运焦虑症”的体现。身处优势项目中的教练和运动员心里都非常清楚,获得金牌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而无缘金牌又意味着什么。一旦比赛被赋予了太多的期待,心里负担自然也就异常沉重。
奥运会一个多月后就开幕了,但像举重、羽毛球(微博)、跳水等优势项目的参赛人选却还没有确定。十年磨一剑,亮剑看今朝,在这些优势项目中,往往参赛就意味着夺冠,如果身怀绝技却不能参赛,大概任何一个运动员都无法承受。等待入选就是一个心理煎熬,在争入选的过程中出现焦虑情绪甚至怪诞行为,都是事出有因。
同样,优势项目的教头大倒苦水也在情理之中。就拿乒乓球来说吧,球队包揽所有金牌已经不算新闻了,一旦在伦敦奥运会上丢了某块金牌,也许口水就能把运动员和教练淹没了。在这种情况下,刘国梁能不焦虑、能不找机会诉诉苦吗?类似情形已经出现在射击队身上。从4月起,已经确定奥运参赛名单的中国射击队赴欧美参加了三站世界杯比赛,但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在伦敦奥运场馆举行的比赛中遭遇重挫。这次经历让射击队心有余悸,如果奥运会也遭这样的重创,恐怕中国射击队总教练王义夫都不敢想象其后果。
运动员、教练这些情绪和行为都可以称为奥运焦虑症。奥运焦虑症源于我国一赛定终生的竞技体育制度。要彻底解开他们心头的结,就必须改变独木桥般的制度设计。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已经提出从以竞技体育为中心转向以全民健身为主的战略。北京奥运会已结束快4年,但金牌至上的竞技体育思路还延续着原来的惯性,要彻底转变,并非易事。到目前为止,全国也只有广东省提出了奥运会、全运会对本省运动员不再设金牌指标。
同样,在要求体育部门改变金牌战略的同时,公众也应从金牌至上的传统思维中走出来。现实中存在一种矛盾的情况:一方面批评体育部门金牌至上的做法,另一方面却仍津津乐道于伦敦奥运会应该拿多少金牌,公众的这种思维实际也在延续金牌至上的惯性。我们应该明白,只有主管部门和公众都走出金牌至上的窠臼,运动员、教练员才有走出奥运焦虑的可能。
收藏|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