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组 - 明星花絮
-
在重庆市万州区举办第二届“长江杯”乒乓球比赛时,张平可时常碰到老熟人,有人叫他张老师,有人叫他张指导,有人叫他张总,还有人直接叫他平可或老张。不同的称呼代表不同的身份,对于重庆乒坛而言,张平可不仅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更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用胶鞋鞋底做胶皮
出生于1944年的张平可第一次接触乒乓球是在父亲工作的重庆江北机械厂里,跟许多青少年一样,张平可一直把容国团视为自己的偶像。在木板加木桌的年代里,他一直非常刻苦地学打乒乓球,到了海绵拍的时代,因为家境窘迫,张平可把穿旧的运动胶鞋鞋底剪下来,用锉刀一点点磨平后仿造成胶皮。学球8年之后,张平可终于用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零花钱买了一块“顺风牌”球拍,在他的记忆中,那一刻才真正有了一些当运动员的感觉。
亲手搭建培养专业运动员的木棚
1959年,张平可进入四川省乒乓球队,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由于身体素质较差,他的运动成绩并不出众,眼看自己离世界冠军的梦想越来越远,张平可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换个方式继续追梦。1964年,张平可正式退役,成为了重庆市大田湾体校的一名年轻教练,负责市少年宫和传统乒乓小学的训练及比赛任务。当年的训练条件极为艰苦,少年宫的场地基本是露天的,赶上刮风下雨就会严重影响训练。后来张平可组织队员自己动手,在场地上搭起了一个简易木棚,还挂起了励志标语,狠抓训练质量。就是在这样一个简易的木棚房里,培养出了重庆历史上最多的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尤其是1966年,四川队在全省一共招了9名运动员,从张平可的木棚中被挑上的就有7个人。
Δ作为重庆市的功勋教练,张平可获得了全国乒乓球突出贡献奖,图为中国乒坛名宿徐寅生、李富荣与张平可合影创造重庆乒乓球教练员之最
在教练员的岗位上,张平可一干就是40年,凭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创造了多个重庆乒坛之最:1966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的全国体育教练培训班中,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李梦华向张平可颁发了重庆市第一本“五好教练”证书;1987年,国家体委援外办公室成立,点名张平可作为重庆体育援外第一人。此后,张平可先后到也门共和国及台湾澎湖等地执教,成为重庆籍援外次数最多的教练,此外他还是重庆最早获得高级职称的教练之一、首批获得全国乒乓球突出贡献奖的教练之一、输送队员到四川省队最多的教练……
从“办赛王”,到总经理
1983年,张平可促成了“山城杯”比赛的创办。他还参考日本围棋天王赛的制度,在重庆创办老少同乐乒乓球王赛;模仿武术打擂台的风格,在重庆创办单打擂台赛;看到国内其他省市搞主客场团体赛,张平可联系重庆多个区县,搞起了覆盖8个场地的主客场邀请赛。
1995年,中国乒协开始实行俱乐部赛制,全国各地各级别的俱乐部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然而作为一座大城市的重庆迟迟没有自己的职业化俱乐部,这让搞了大半辈子乒乓球的张平可吃不香睡不好。为此,他东奔西跑去跟各种企业洽谈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直到2004年,“山城杯”更名为“重庆杯”后寻求赞助商,张平可代表重庆乒协与康德房地产公司碰撞出了合作的火花,双方经过多次接触和反复协商,终于达成共识,决定成立康德乒乓球俱乐部,参加中国乒协的顶级赛事甲A联赛和乒超联赛。2005年8月,张平可成为重庆第一支职业化俱乐部的总经理。
张平可是一个喜欢埋头苦干的人,如今,张平可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上海的女儿家里,但只要重庆乒乓有什么大事小情,他依然投入百分百的关心,能帮就帮,能做就做。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收藏|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