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群组休闲茶座

  • 分享

    学好这四样东西,有趣且受用一生

    zjq77 已有 857 次阅读   2016-01-27 11:16

    一、将寿命最大“延长化”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随着年龄的增大,时间流逝的速度越快。


    小朋友感觉时间非常缓慢,而老年人却觉得时间倏然而逝。小时候我们回忆一年前的事情便感觉发生了很久很久,而老年人一说起从前便是以十年为单位,并且恍若昨日。


    西方一些心理学家有这样一种解释,非常有趣。


    对一个5岁孩子来说,一年是他们一生的五分之一;而从五岁到六岁,一年是他人生的六分之一……而对一个50岁的人来说,一年只是他们一生的2%。1877年珍妮特提出,这种“比例原理” 表明我们正在不断地将时间间隔与我们已经度过的全部时间数量相比较。


    很明显,一年的时间不变,但是时间总量的积累却发生了变化,相当于分子不变,分母却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大,所以记忆值的相对增量便越来越小,从而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种因为生理必然而产生的原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但是,还有一种同样颇为有趣的解释。即我们习惯用节点来衡量时间,这些节点便是指一些相对重大的事件。


    譬如在一年中,一个人如果经历了很多离奇古怪的事情,那么相比于他坐在办公室里平淡无奇的工作,更能让他感觉到时间的长度。因为每一个离奇的事件都成了他记忆中的节点,而在办公室、甚至流水线上日复一日的工作,便几乎失去了产生节点的可能。


    很明显,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更能延长我们的“寿命”。其实这和上面的时间增量一个道理,当我们尝试新的生活方式,那么这对于我们人生总的记忆来说,便是一种新的积累。这就让我们从主观上产生一种时间悠长的感觉。而坐在办公室里重复工作,因为工作的方法与手段,早已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所以每次工作便只需检索我们的记忆库,也就是说于我们的记忆总量而言,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增加。


    所以,学习或者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尽量规避传统方法,尝试运用创新的思维。而在工作之余,我们则需要更多的参与一些活动。这样,不但能丰富我们的生活,更加能让我们的寿命得以“延长”。


    



    二、深度比广度重要


    在我们周围,通常会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博览群书,涉猎群广。从宇宙黑洞到市场经济,从哥德巴赫猜想到十字军东征,从黑格尔到郑渊洁……什么话题都能侃侃而谈。可是,他们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或者行业里默默无闻,甚至稍显拙劣。


    我们都知道,任何行业的精英,无不是因为其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内拥有精深的造诣。因此,从现实角度出发,深度于我们更有价值。


    当然,并不是说广度就不重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思维开放的多元化社会,孤独与庸俗不再绝对对立,一个人会因为深度而显得深邃超群,也会因为广度而变得博识有趣。更现实一点便是,深度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卓越,而广度却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


    不仅是工作,将之影射到我们生活里同样如此。


    社会学上有这样一个共识,即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财富、社会地位,比之正面入手调查,更精准的方法便是直接调查他身边的五个好友。


    简单点说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而如果究其根本,便是一个人的交际层次,永远决定于自身的层次。


    于友情而言,一个知心好友在危难之时能够给予的帮助,绝对胜过无数泛泛之交;同样,在爱情里,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带给我们的启示意义,亦绝对深刻于蜻蜓点水般的滥情。


    如果将深度当作生活的主食,那广度就是主食之外的饮品。只有当你主食得到了保证的前提下,饮品才显得有意义。


    简之为一句话:深度决定层次,广度放大层面。

    


    

    三、善于运用必要性思维


    首先,在了解必要性思维前,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充分性思维。


    前几年在网上有个很有趣的段子:去上课干什么?上课不一定能听懂,听懂也不一定能考过,考过也不一定能毕业,毕业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工作也不一定能买得起房,买得起房也不一定能娶到老婆,娶到老婆也不一定能生小孩,生了小孩也不一定是自己的。所以不去上课了。


    这就是典型的充分性思维,而且这于我们毫不陌生。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利弊,但从某些程度上说来,我们一直便习惯于使用充分性思维,因为这不但符合我们未雨绸缪的思想,更是早已娴熟地将之当做一种逃脱责任的方法。所以,于我们而言,更需要的便是学会运用必要性思维。


    同样是上面那个段子,如果用必要性思维来分析,便是这样的。


    我想要个小孩,那就需要结婚,结婚就必须买房子,而只有工作才能赚钱买房子,大学毕业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要想大学毕业,成绩必须合格,成绩要想合格,那么平时就要努力去上课。


    必要性思维的好处便是,有可能,就会去行动,不会想得太多太复杂,对可行性的分析是理智的,而实施的结果更是事实存在的。必要性思维用于克制选择综合征,亦具有非常大的实施性以及可操作性。


    再举一个例子。


    上大学的时候,每到寒暑假我便会带很多书本回家,可是放在家里真正翻看的几乎没有,而开学的时候便又将厚重的书本完整的背去学校。后来我便这样想,到底现在自己急需提升的科目是哪些,或者说哪些方面的知识是目前自己主观学习欲望最强烈的。


    譬如下学期要过四六级,那就带英语资料。要考证件,便只带专业书籍。这样便大大的简化了我们的思维,很好的进行了筛选。


    当然,必要性思维亦有它的弊端,就是过于不计风险的随性,完全忽略了可能发生的风险。所以,我们需要平衡的使用两种思维。


    但从实际出发,我们从来就不缺那种“逃避”的充分性思维,缺少的正是必要性思维那种破釜沉舟的莽撞与坚定。

    



    四、慎众比慎独更具现实意义


    我们都知道慎独,即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仍能严于律己,不违背道德规范。所以,慎独更多的是一种修养与情操。


    而慎众,即更多的是强调一个人在外界环境的诱惑驱使、干扰甚至压力下,仍能恪守自己的行为准则,以自身的行为意识为主导。所以说,相比于慎独,慎众更难把握且更具备现实意义。


    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群体心理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


    譬如一个普通人通常能够遵守法律,而如果一群人聚在一起,一旦出现“暴力诱惑”,不具备严谨慎众能力的人,很容易便被激发出人类最原始的暴力野性。因为这时候更容易使我们滋生出一种从众心理,不能让自己因为与所处群体出现差异而受到排挤,而且“犯罪成本”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实际处理,都会因为群体的原因而大幅度降低。


    而且,慎众能力的缺失,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短视的“等同观念”,即将群体狭隘的当成了整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有人都是同等。


    所有人都在游戏,我当然也有了不去学习的理由;周围的人都是得过且过,我当然也可以心安理得的消极工作……也就是在这样狭隘短视的思维里,我们瞬间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所以,努力培养自己的慎众能力,可以让自己在群体社会里更加从容,不从众于外界,不屈服于环境。这也是很多鹤立鸡群的成功者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

    收藏| 举报| 回复 
涂鸦板
插入图片
  插入   删除
+增加图片 只支持 .jpg、.gif、.png为结尾的URL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