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群组明星花絮

  • 分享

    人物传奇:成应华——尴尬英雄的不悔人生

    Admin 已有 3486 次阅读   2016-05-23 23:57

    1977年的成应华19岁,刚刚入选国家队。和当时的众多球员一样,有着站在公众视线下,和世界强敌交手,为国争光的愿望。不过梦想很快被现实的残酷所打破。3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比赛中国队惨败,冠军是克兰帕尔、约尔尼、盖尔伊尔等所代表的匈牙利队,对于匈牙利队,这是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意味着阔别了27年的斯韦思林杯的回归。而对于中国队,后果几乎是打击性的。失败引起了民众公愤,骂声四起,更有激进球迷发电报点名让某队员滚出国家队!中国男子乒乓球在赛后背负了巨大压力,不但大部分老将不再参与下一次的世乒赛,推出年轻小将,而训练方式也发生极大变化。
        当时的匈牙利队制胜的法宝是横拍弧圈球,球路诡异,着实让中国队员汗颜了一把。加上主将克兰帕尔经过六年的禁赛,才刚启用,没有被国家队列为强敌之内,自然没有过多重视,其独特而大智若愚的打法也使国手们一时无法适应。
        当时的现场,匈牙利队三名队员克兰帕尔、盖尔盖伊和约尼尔分别战胜了中国的李振恃、梁戈亮和郭跃华。接着克兰帕尔又胜梁戈亮,使匈牙利队连得四分。中国队紧紧追赶,李振恃和郭跃华分别击败了约尼尔和盖尔盖伊,为中国队扳回两分。第七盘,约尼尔战胜梁戈亮,从而结束了整个比赛。
        经过讨论,为了提高训练效率,专门培养有体能优势和技术特长的几位新人,而其他几位队员则被定为陪练,模仿对手的技术和风格,供这些主力队员练习和适应。
        成应华不幸在选,模仿克伦帕尔。
        成应华并不是中国的第一位陪练运动员,也不是最后一位,据现存的资料显示,我国的第一批陪练是在1959年开始,为了赢得1961年第26届上海世乒赛,胡炳权、薛伟初、余长春、刁文元、廖文挺等人专门负责模仿日本人的弧圈球,为此将自己的打球方法完全放弃。
        命令一出,不知是该感谢领导的器重还是抱头痛哭。实际上,这意味着成应华必须放弃自己的打球习惯,模仿、或完全成为另一个从前毫无认知的人,成为他就是自己全部的工作内容。也要一并放弃亲自上阵的梦想。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牺牲。将个人前途牺牲给球队,给国家。当时的成应华不知所措。
        愤怒不是没有的,他一个人跑到球馆发泄,把球全都倒在地上。满脑子是亲友邻里的期盼和那些天真的关于冠军的想法。
        和成应华命运相同的人很多,例如模仿盖尔伊尔的人是黄统生,李奇模仿约尼尔。黄统生当时其实成绩不俗,不过也毅然投入模仿练习,甚至练得手脚出泡。不过,由于当时的陪练并不是个令人羡慕的角色,酬劳低,未来无保障,甚至后来看大门的也有,因此大多数被定为陪练的人都在消极和自我放逐中从球队中消失。成应华的幸运在于,他能深切感受到35届世乒赛失利后,作为一个中国人,所拥有的有关集体性的失望——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所存在的集体是最强的,当集体遭受失败的时候,个人的命运也会受到冲击。当然,他的尴尬也在于此。他要承认陪练的命运,并期望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意外收获,例如他的横拍弧圈球技术将有所长进,他也将证明他确实对匈牙利队员十分了解,并完全有实力能战胜他们!
        事实上也是如此,他能够详细描述克兰帕尔等人的出球特点,并逼真再现。例如,克兰帕尔的手腕灵活,他的动作幅度不大,但是出球速度快。此外,克熟知中国队不擅反手的特征,连续进攻反手,而如果回击无力,直接给其留下进攻机会。在站位上,克兰帕尔等球员都擅长在近网处运作,对对手的近网搓球反应速度极快。不得不说,35届,他赢得十分轻松。
        由此,成应华开始了陪练生涯,他机械性重复同一个动作,并一人面对不同的主力队员的依次进攻,每三个小时就能拉几千次弧圈球,跑动四五千米。


        1981年,36届世乒赛的战果空前,中国包揽了所有七项冠军。那年的成应华23岁。是一个运动员的黄金年龄,不过36届世乒赛的运动员里面没有他。颁奖仪式上,队员们流眼泪,他也流眼泪。一种说不清的辛酸和满足交替涌上,心情复杂得很。
        对克伦帕尔本人,他是尊重的。有时别人也会直接喊他克伦帕尔,被他拒绝了。
    似乎是尝到自己工作的成果带来的喜悦,往后的日子,陪练工作还在继续,不过心情有了不同,或许他性格当中本身就更适合做一个指导者,这种培养人才的过程值得享受,并帮助他积累了大量经验,后来的工作表明,成应华不但能胜任陪练,并真正从心底尊重这份工作。
        陪练工作又开始了。试练中,他对方争起了高下,连续8次打败年轻小将。对方恼羞成怒,架不住摔了拍子,丢下一句“还不是只有赢我们!”意图再明显不过,你成应华要是有本事对外国人撒气去,跟我们打有什么出息,再打也不过是个陪练。血一下冲进脑子里,不过,此时的成应华老练了很多,也没有心思计较得失,他想到方法还是要改一改。虽然对自己所模仿的角色信心颇足,但是小将的自信心却不能打击。否则自己再和对方说什么对方都听不进去。这样,成应华不但要输给对方,还要假装是真的打不过,再利用对方的好心情将技术要点讲明白。
    陈龙灿曾经在与克兰帕尔的交手中失利三场,成应华发现原因后及时告诉他。
        克兰帕尔擅长控制大力球,并借力打力,所以想控制他,一个是出球角度要刁,另一个是力度要小,使其难以利用发挥。并且,要抓住他托球的机会,大力反击。在后来的交手中,陈龙灿注意发挥下旋球,赢过两场。并在以后的比赛中顺利成长。



        1985对成应华是有重大意义的。当年的洛杉矶热身赛,成应华和江嘉良都输给台北选手吴文嘉。1963年出生的吴文嘉是台湾台南人,乒乓球名将,直拍快攻打法,人称“小霸王”,现为中华台北乒乓球队男队主教练。吴文嘉是近台攻击型选手,球速快,推档技术稳健,敢于抢攻。体型匀称,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攻势凌厉,打起球来不断高喊“杀!为自己鼓劲。当时吴文嘉的气势被搞得很大,到了迈阿密公开赛时甚至有了专门的啦啦队,而相比之下国手们则寒碜了不少。
        由于大陆和台湾的特殊关系,这场比赛实际有一定政治意义,如果不能扳回,后果也是较为可怕的。不幸的是在当年的美国迈阿密公开赛上,江嘉良依然失败,使得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成应华身上,他被推到了骑虎难下的境地。这时候做过陪练的心理优势就显示出来了,长期的陪练稳定了他的心态,丰富了他的技术,提高了他的分析能力。所以在小霸王面前他显得十分冷静,理性分析出在上一次接球时其实就是在气势上输了,打球太保守,对方发长球就不敢上他的正手,几次下来被对方摸透了脾气,相同的方法屡试不爽,总是提前侧身接反手,搞得成应华十分被动。这一回成应华放开胆子,看到他侧身就直接上对方正手,因为吴文嘉习惯性地侧身,再转回来就不大顺手,回球效果平平。这时候成应华就左右开工穷追猛打,几个回合吴文嘉的气势很快就被打下去了,动作开始凌乱,顾得了正手顾不了反手。很快败了下风。
        这场比赛被当时的报纸记录下来,人们对成应华的球技、灵活的头脑和出色的心理素质表示了由衷的赞叹。李富荣、徐寅生等,则久久握住他的手说:“这场球影响太大了,谢谢你!”对成应华来讲,当时的心情好过拿了世界冠军。
        后来的成应华又在1983的匈牙利参加公开赛,以及瑞士、瑞典等国家的邀请赛中露过几回面。也曾拿到过冠军。
        1987年夏,成应华年近30,在发烧39.4,无法进食的情况下,和陈龙灿代表四川队参加第六届全运会。赢得冠军。
        1992年,成应华移居美国担当美国国家队教练,在后来的20年间,和黄统生一起,于马里兰州创办了美国最大的乒乓球俱乐部,培养青少年选手,此外他曾代表美国队参加了悉尼、雅典奥运会以及多届世乒赛。
        2010年,成应华回乡祭祖,并参观了当地的乒乓球俱乐部。

    成应华移民美国:



        成应华1985年第一次来到美国,中国队派他参加美国公开赛这样次一等的国际赛事。那一年,成应华一举打败前世界冠军,瑞典名将本格森,赢得美国公开赛男单桂冠,也给美国乒乓球界人士留下深刻印象。1988年春,美国乒协备战汉城奥运会时,虽然仅有男女各一名选手获得参赛资格,他们为了争取打得好一些,还是花钱从中国请高手来陪练,专门点了成应华的名。成应华高超的球技和认真负责的训练态度使得美国人不肯放他走了,第二年黄统生也被推荐到美国乒协担任陪练和指导工作。美国当时的乒乓球范围虽然比较广,不过水平并不高,所以成应华到达之后便是数一数二的乒乓球手。由于在中国一直担当陪练员的角色,到达美国后的成应华一直热心参加各项比赛,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1994年开始参加国际性的大赛。并吸引了一批乒乓球爱好者,和黄统生一起创办了美国最大的乒乓球俱乐部。1995年参加天津、英国等地方的世乒赛,成绩良好。不过,当时的成应华并不具有美国国籍,没有绿卡,因此无法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了获得绿卡,成应华开始大量补习英语语法,在移民局考试。考试也是一波三折,年过不惑的成应华记忆力差,虽然对话没有问题,但是笔试成绩太差,猜题押题仍然无法通过,他只得硬着头皮说我是乒乓球运动员,想要代表美国参加奥运会。这样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过了考试。当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世界杯团体赛由我国前国手李振恃带队,成应华与庄永祥和巴特勒•詹姆斯出战3比2赢了法国、3比1赢了瑞典,然后在1/4决赛中3比2赢了比利时。半决赛时1比3输给了韩国。”获得季军,这在美国是从未有过的好成绩。后来的成应华继续代表美国参加各项比赛,2005年上海48届世乒赛,47岁的成应华代表美国队出战,成为年龄最大的选手,由于年龄过大,速度太慢,遗憾被预选淘汰。2009年,成应华51岁,继续代表美国参加横滨世乒赛,并进入64强。

    成应华与老瓦的“恩怨情仇”
        他被誉为乒坛常青树,是世界乒坛的一位标志性人物,很多人因为和他交手而自豪。他是20世纪过去的11年中排名从来没有低于7名之后的乒乓运动员,不过,1980年的他是个还只有十五岁的毛头小子,虽然曾经在12岁时得到过某项比赛的冠军,但那时没有人想过他将来会和中国几代选手继续20年的对抗。
     这个人是瓦尔德内尔。
         当年瓦尔德内尔和林德应中国乒协邀请,来到上海交流3个月。
    年幼的瓦尔德内尔的偶像有两个:克兰帕尔和瑞典的本格森。这次来中国他听说了成应华模仿克兰帕尔惟妙惟肖,就是因为这个人的存在,自己偶像在36届世乒赛上才铩羽而归,虽然他自己并没有在场上出现。所以打败这个人就好比为偶像报了仇,这个绝少在重大赛事上出现的对手才真正值得一打。15岁的瓦尔德内尔眼神灵动,志气满怀,和其他几个中国队员练了几下球就兴冲冲地与成应华交手,围观得人不少。他热了热身,各路技能全都用上,当然包括自己偶像的弧圈球,成应华先是给了他几个顺手球,之后也就不再当他是小孩,把他当正式对手开球了。几轮下来,瓦尔德内尔被打得稀里哗啦,自己简直就像不会打球。若想为偶像报仇,日子还远得很。
        旧仇还未报,又添新怨,1985年,成应华应中国队派遣,来美国参加美国公开赛,打败了他的另一个偶像——前瑞典队世界冠军本格森,并赢得那一届美国男单冠军。
        瓦尔德内尔在这几年迅速成长起来。1984年4月,瓦尔德内尔位居世界第四,1987年6月,他的排名攀升到第二。而到1989年6月,瓦尔德内尔首次排名世界第一,随后他在世界第一的宝座上一直持续到1991年4月。 在1992年8月,瓦尔德内尔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宝座,并且一直保持到1994年2月。1995年6月,瓦尔德内尔再次回到世界第一宝座,对于成应华来讲,他不再是个小孩,而是一个绝难对付的,或者说难以企及的高度。在后来的陪练生涯中,成应华也曾多次模仿老瓦以提高自己队员的适应能力,模仿倒是得心应手,不过那时候成应华就觉得自己不再是他的对手。1995年的亚特兰大的世界杯团体赛上,成应华代表美国队出征。瓦尔德内尔再次和成应华交手,终于又有机会面对面打一场了。
        这场比赛有点意思,成应华既模仿过克兰帕尔又模仿过瓦尔德内尔,所以打法上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虽是模仿,但又有创新;而瓦尔德内尔则风华正茂,处于事业的巅峰,技术很全面,东方西方的技术都能灵活发挥,整场比赛下来好比两个人是自己再跟自己打球。老瓦的出球成应华能够熟练应对,思维上能很快跟上,而瓦尔德内尔则看准时机出其不意,连出了几个必杀球。结果是,成应华又赢了他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赢他,当然赢得很不容易。如果比赛重来一次,成应华大概不敢预测后果了。
        而后来瓦尔德内尔提起这个代表美国队打球的中国人,心理也由衷地尊敬。
    2005年,上海世乒赛,成应华47岁,虽然年龄偏大,也是全美国第一的成绩。当年的瓦尔德内尔40岁,本希望再战一回,但是成应华毕竟速度不够,没有闯过第一轮比赛。当时他多少有些遗憾,并说希望再和瓦尔德内尔打一次。
        说起瓦尔德内尔,两人都是在赛场上站了几十年的球手,成应华自有一种老朋友的滋味蔓延心中。但毕竟感慨岁月不饶人,四十七岁的他比老瓦整整大了七岁,以后再怎么输也是应该的。但说到人们总说瓦尔德内尔是常青树,成应华觉得自己才是常青,不但赢得起,也输得起,并已经把比赛当做一种休闲了。
        在成应华的陪练生涯中,曾经模仿过的外国选手有:克兰帕尔、约尼尔、瓦尔德内尔、阿佩伊伦,与他一起成长的世界冠军有:36届和37届世乒赛的李振恃、谢赛克、施之皓、梁戈亮、郭跃华等,以及后来的江嘉良、陈龙灿。


    成应华简介:
    出生日期:1958年11月

    曾经效力的球队:重庆体工队。四川省队。中国国家队。美国国家队。
    总的说来,成应华对于自己的陪练生涯并不算遗憾,上帝为你关掉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冠军是一时的,那种内心的淡定却一生受用。当然,对于陪练这一角色,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成应华的一生是完整的,对于乒乓球、对于中国队、对于自己的事业,他都无愧于心。

    中国乒乓球最早的陪练:
         27届世乒赛男团决战时的热身赛上日本队着实吓了一跳。当时的中国主将是庄则栋、张燮林、徐寅生。负责模仿木村的余长春与他们分别对练,并玩起了心理战,他表现卖力,不停拉弧圈给对手,而主将们则奋力拍死,威风尽显。后来,木村表述了当时的心情。一个几乎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打球的人出现的时候,真是令人不敢想象。任何一个国家的球队也都不敢用这样的方法,而西方国家也都惊异万分,认为这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1961年北京将举行第26届世乒赛,这是中国首次主办这样大型的国际比赛,为了为国家争得荣誉,早在一年前就组织了108个乒乓球手进行集训,立志拿下这场比赛,当时士气高昂,已经为金牌做好了准备。突然传来消息,日本队出现一种奇怪的打法——旋转球,就是现在的弧圈上旋球。当时的主流打法是近台快攻,这种鬼路子的球虽然速度慢,但线路旋转,用平时的接球方法接不住。当时的欧洲强队南斯拉夫以及匈牙利联合访日,都败在日本球员手下。过来的球要么弹飞,要么生生送给对手。根本无法控制球路。匈牙利对与南斯拉夫的惨败给中国队敲响了警钟。中国队开始苦想遇敌之道。
        当时108将中的薛伟初想到自己的哥哥薛绪初是香港乒协秘书长,日本队经常在香港举行比赛,所以有很多机会了解这项技术。薛伟初连夜写了一份申请书,表示让自己练会这项技术,给主力队员当陪练对象。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是自己的国家赢,在赛场上还是赛场下都无所谓,而我有这个机会,有这个条件,是历史决定的。自此,30岁的薛伟初与胡柄权成了我国第一代陪练人员,后来上海的余长春,安徽的刁文元、吴小明、福建的廖文挺和湖北的何祖彬,也被抽签选拔出来。离比赛还有三四个月的时间。一开始主力队员李富荣每次碰到弧圈球要么出界要么下网,甚至连着十几个都错过。这要是在赛场上是很可怕的。
        对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来说,陪练是一个不可想象的职业。是不可能存在的。许多人不了解陪练这个角色,也不大有人知道,我国最先使用陪练的运动是乒乓球。后来又转向柔道、现在的陪练员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拥有稳定的编制,报酬颇丰,也有从幕后到台前,例如削球名将丁松,从前正是陪练员。不过在一开始,陪练是不被看好的,吃力不讨好的角色。名和利双不收,支持他们继续工作的动力仅仅是一种团队精神,一种对乒乓球的简单热爱。


    女队的陪练需要男选手:
        女子队员同样需要陪练,但是往往都选择男陪练,是因为男选手的体能更强,模仿能力更好,有技术优势。蒙德世乒赛前,就有专门模仿朴美英、王越古、冯天薇、金景娥的陪练员,其中模仿王越古的男陪练陈曦就要专门学习王越古的勾手发球。不但在乒乓球项目上,其他女子项目也是如此,并且正是因为男陪练的存在,女子项目的发展才这么好。

     

    陪练趣闻:
        陪练和主力队员在平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系很亲密。作为陪练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也能真诚投入工作,曾经有陪练员专门穿上外国选手的衣服,从头到脚打扮成对手的样子,进门就让全队捧腹大笑,


    陪练是个吃香的职业:
        乒乓球陪练现在是一个正规,小有规模的职业,有专门的职业团体。对陪练的选拔标准很高,不是有一个热心肠就行,需要具备正规职业运动员资格,参与过大型比赛,有一些需要国内国际上的得奖经历。一旦成为陪练,将有很高的报酬,获得正规的编制,而运动员如果获奖,陪练也将获得相应的奖金,名利双收

    收藏| 举报| 回复 
涂鸦板
插入图片
  插入   删除
+增加图片 只支持 .jpg、.gif、.png为结尾的URL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