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球网商城

  • 分享

       2013.07期《乒乓》杂志观后感

    玉飞龙 已有 595 次阅读    2013-08-27 12:20
    致我们激情飞扬的乒乓

    非常感谢开球网举办的免费阅读活动,感谢chic让我第一次看到《乒乓》这本杂志。记得大学期间断断续续的买过几本《乒乓世界》,后来从老婆娘家把她曾订阅的20022003两年的《乒乓世界》全搬了回来,没事就把随机抽出一本翻阅一下。近几年再没有买过任何有关乒乓球的书刊杂志了,所以看到这本《乒乓》之后异常兴奋。我没法把它与现在的其它同类杂志横向比较,也不能为它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只好站在一个狂热乒乓球爱好者的角度,说说我看每一章内容的切身感受,并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

    首先,说说触觉、视觉、嗅觉上的整体感受。收到快递包裹就感觉好厚重,让人觉得它是一本很有分量、内容丰富、物超所值的好书,迫不及待的想一睹为快。打开包裹,帅气的王浩映入眼帘,随手一翻,清一色的铜版纸、彩色印刷,很有档次。此时我也发现两个问题:第一,由于办公室灯光造成页面中间有一个反光形成的刺眼光斑,导致文字看不清楚,需要时而调整角度避开光斑。看来此杂志不适合在亮度高的单一光源下阅读,最好找个柔和的自然光环境。第二,杂志散发出一股浓烈的油墨气味,有些辣眼、刺鼻,而且每次翻开都能闻到,经久不散。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刚印刷好就发出来的原因,反正我个人不喜欢,相信也有和我一样感受的读者。

       不过,这点小问题丝毫没有阻挡我求知的热情,废话少说,赶紧认真看起来。从目录上看全书内容大致分为器材、技术、报道三大部分。作为技术流的球迷,我当然直接翻到“skill技术”篇章,拜师学艺了。

    技术版块——图文并茂、各取所需

    “国手教室”这个章节不错,例如“摆短”这一节,不仅有手上动作,还有步伐的移动,用连续的图片让我看清整个动作的流程。而且触球时的动作以大图片来突出表现,这些细节非常赞。再配以文字内容从不同角度分析,让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非常有可读性与实用性。同样“让身体转起来”、“犀利的三角形”、“下盘不稳,难成大器”这些扎根于对乒乓球基本技术的教学文章,非常适合于业余爱好者学习。

    10分钟学会发下旋”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对一个单项发球技术最为详细的教学文章。它不是简单告诉你发下旋要怎么做?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而是一步一步详细的指导怎样去练才能做到,简直像是在手把手的教你。我都忍不住想要把书带到球馆按秘籍修炼了。真心希望以后多些类似的文章,比如“10分钟学会正手拉球”等等。

    紧接着的一章让我产生了一些疑问:标题是“奥恰洛夫变化多端的下蹲式发球”,让我以为是他那个蹲在台子下面然后站起来一点用反手发的那个球。但大图片却是奥恰洛夫高抛砍式发球,正文的内容也是讲砍式发球的。这个发球根本没有像松平健太和丁宁那样的的下蹲动作,应该不算下蹲式发球把。看来下期“奥恰洛夫砍式发球”章节里面讲的应该就是潜水艇发球吧(开个玩笑)!这种砍式发球你学不学着发是一回事,但是别人发了你却一定要会接。所以我觉得这一篇的作用反而是学习了接砍式发球时判断旋转的方法,特别是两张6号图片,一目了然的区别了侧旋和侧下旋的手法,有画龙点睛之效。

    “名将赏析”部分明显就是一段视频的连续截图,这样的内容从我早年看《乒乓世界》起就是传统的技术内容了,到现在这个视频、网络科技发达的时代颇有些“鸡肋”的感觉。连续的图片如论如何也赶不上我反复观看这一回合的比赛视频来得爽。试想一下,如果这是一段电视画面,再由李晓东教练将分析文字以现场解说的形式讲出来,那“声形并茂”肯定比此处的图文并茂更加引人入胜。怪只怪中央五台转播乒乓球时,不是CM在那插科打诨,就是YY在那胡言乱语,真巴不得赶走主持人,只要李晓东这样的技术流嘉宾一个人解说就行了(貌似扯远了哈)。心里的愿望无法达成,所以此章节我也就抱着欣赏的心态一看而过了。

    “两板球套路最可靠”一文很接地气,对提高实战水平非常有帮助。很多爱好者比赛水平和练球水平相差甚远,抛开心里因素不说,很大原因在于没有套路、见球打球,或者盲目运用一些高难度、复杂的套路。在纯业余层面,基本功通常都是各有所长、相差不大。本文就为大家指明一条把有限的技术组合起来形成比赛能力的光明大道。

    看完了全部技术板块的内容收获颇大,建议今后介绍基础技术的文章应当占比重大一点,这就涉及到一个读者群体的问题。个人认为专业练乒乓球的人不会买,买这类书看的都是我们业余的乒乓球爱好者。我们想通过看书提高乒乓球技术、认识乒乓球器材、了解乒坛新闻动态。那么就学习技术而言,“灌篮高手”里安西教练对樱木花道说过有一句名言——基础最重要!基本功是提高水平的基石,远比国手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顶尖技术更符合我们的需求。记得当年《乒乓世界》上刊登李晓东、吴靖平、马凯旋等国家队教练的文章,如发球抢攻论(李晓东)、搓球也疯狂 (马凯旋)、吴敬平教练谈正手拉球等,被乒乓爱好者奉为经典,争相阅读,极大的推动了销量。《乒乓》杂志完全也可以跟他们约稿,刊登这类文章。

    器材板块——理论专业,见解独到

    聊完了技术,再说说“器材板块”!器材是广大爱好者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超过了对技术的探讨。技术怎样叫好是有一个基本定论的,大家谈论也不外是哪里不对,如何改正。而器材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大家对别人说好的或者从没用过的拍子都很好奇,却不能一一购买尝试,这时“器材板块”的专业文章就当仁不让的站出来,为大家答疑解惑了。

    测评部分,我只能说太过专业了。里面的专业名词、图标、刻度不容易搞懂,而且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概念。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软还是硬?弹性大还是小?贴在某拍子上感觉好不好?所以我觉得最有用的就是“编辑点评”得出的综述结论。对比看来“器材搭配”这一栏目反而更吸引我,里面相对权威的为大家解答了最直接关心的“如何配置”问题,让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本工具书,像查字典一样查到相应的器材应该怎样配置,让大家少走弯路。例如我最近正在纠结新入手的蝴蝶大力神配什么套胶,碰巧就在这期看到了用图片形式推荐的套胶,相信照着配就不会错,打不好就要在自己技术上找问题了。

    此处不得不说一句,所有推荐的除了狂3之外,都是比较高档的进口套胶,颇有植入广告之嫌。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只是建议以后分“豪华版”和“经济版”两套配置来推荐,显得更加亲民。

    “无粘性,不正手”,首先针对业余爱好者的普遍要求分析了正手套胶应具备的性能,并推荐了若干适合正手使用的进口套胶以及搭配的底板,配以新加入类似电子游戏里面的性能图标,非常的详细、直观和实用。相信正手已经使用和准备使用进口套胶的朋友读完之后一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换支纤维拍?”这类将器材与技术结合起来说的内容,不再千篇一律的从物理数据上来讲解。而是结合着业余朋友的水平和实际需求,从“谁适合用?要付出什么代价?怎么用好?”几个方面,为还在纯木板和纤维板两者之间犹豫的朋友理清思路,比单纯、专业的器材内容可读性强。后面还为大家分别推荐了直板和横板易于上手的纤维拍子,考虑得非常周到。

    总之,器材版内容丰富,有深度、有新意,对于发烧友来说,可谓是“葵花宝典”。即使是对于像我这样“不求甚解”的球友来说,也可以长见识,了解各种流行球板、套胶的性能,增加同球友在一起的谈资。

    报道版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报道板块”这部分的最大敌人就是“体育新闻”,在新闻报道过的内容,谁还会有兴趣在杂志上炒现饭。所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月刊杂志要做出差异化、写出深度才能吸引读者。

    周到、李武军的专栏分别给我们带来了王浩婚礼和直横大战的幕后故事。

    古德是谁?我不知道古德是谁,但我知道了了乒乓球拍的发展史和一些乒坛的历史趣闻。

    “山寨为王?”与“ESN:闷头挣钱”两篇文章鲜明的对比了中国山寨水货和外国大牌的两种经营模式,告诉我们商家应该怎么混?是混得独霸一方,还是混到迟早都要“还”的。

    “矛与盾”,仿佛带领我们穿越回巴黎世乒赛的战场,重回那场惊心动魄的直横大战、攻防大战。深刻解读了比赛过程的跌宕起伏、精彩球的奥妙之处以及双方运动员的心路历程。

    直横大战,两个专栏作者一个给我们论述了直板这一曾经一统天下、创造无数辉煌的打法,如今在专业领域遇到了多么大的困境,沦落到怎样一个凄凉的境地。一个为我们剖析了“NBA全明星周末”一样的娱乐方式对乒乓球推广所起到的效果。

    “王浩大婚”,钻戒养眼、婚纱照养眼、新娘更养眼,完了!

    新材料球遭遇“专利门”,只能说乒乓球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建议每个球友赶紧购买10盒球储备着,以免将来无球可打。

    沙拉拉又连任国际乒联主席了,这篇报道好长好长,像一部竞选记录片一样,这篇是我唯一一个一目十行看完的,沙拉拉的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赛事报道,让读者一览国内外乒乓球赛事,其中以“6月赛事回顾”一节尤其精彩!一改以往那种程式化的报道,点评犀利、语言幽默、还敢于调侃陈杞、王浩的“腰”,让人忍俊不止,亮点层出不穷。把普普通通的乒乓球赛事报道搞得有一种看“第10放映室”点评电影、听周立波讲脱口秀的味道。怎么样?想看比赛了吧?不用你上网搜索了,现在只需直接扫描对应的二维码便可观看精彩比赛视频,极大的丰富了内容、方便了读者。将文字与视频、平面媒体和影视媒体立体结合起来,高,实在是高!

    “环法乒乓”让我了解了法国乒乓球在民间的普及和开展情况丝毫不比中国的差,甚至在赛事形式、官民结合、明星参与、网络科技等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啤酒与乒乓”,在专业的乒乓球杂志上谈这个,真是一个新颖的话题,勾起了我无限的美好回忆。记得大学时候认识了一大帮打球的好朋友,经常打完球之后一起聚餐,要是有谁在学校乒乓球比赛中等了冠军更是要请朋友们吃一顿来庆贺一番(chic总当年夺冠请酒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了)。大家一边侃球一边开怀畅饮。有时遇到啤酒免费的火锅店,更是拼得你死我活、不醉不休。等到奥运会、世乒赛等重大赛事,大家更像过节一样,先在体育馆大战三百回合,然后聚在小饭馆里喝酒看球,何等逍遥痛快(此处省略回忆800字)。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除了老年和患病的球友之外,打球后喝啤酒就算有些许危害,又有何惧哉?吸烟有害健康人尽皆知,不照样有人打球时吸烟害人害己吗?何况是利是弊专家们都还在争论。所以,打完球喝上一杯清凉的啤酒,消除疲劳、愉悦身心,何乐而不为。还等什么?老板,给我拿酒来……(不好意思,写到这里酒瘾犯了!)

    至于后面一篇“乒乓电子游戏”,我无话可说,请大家仔细阅读最后两段即可!

    最后说说绕不开的广告!器材类的广告我很感兴趣。看广告让我了解市场上出现了什么新品牌?传统大品牌又推出了哪些型号?科技上提出了什么新概念?工艺上采用了哪些新技术?虽然我不一定会买,但是这些知识让我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出去聊起来不会像土包子。其他类的广告,我不敢兴趣,但也不讨厌。总之,在不减少内容的前提下,广告多少都无所谓。

    有空就写写,拖拉了半个月,不知不觉竟然写了这么多字,自我感觉记了一本流水账,实在是水平有限,就算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收藏 举报 回复 
涂鸦板
插入图片
  插入   删除
+增加图片 只支持 .jpg、.gif、.png为结尾的URL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