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球网北京ChinaTT联盟
-
专业球手比业余球手主要高在两个地方:比赛经验和技术训练。比赛经验不太好速成,比如怎样判断对手的发球,如何限制对手特长等。这些需要针对临场情况做决定,而对手的情况又千差万别。但技术训练是有捷径可寻的,而且比赛经验的积累是以技术训练为基础的,技术训练的水平提高了才谈得上去丰富比赛经验。否则,基於低水平技术训练的经验也只能属於'小'聪明,跟高手比赛时连个P也顶不上。
技术训练到底是练甚麽?
有的球友认为是正手攻,有的球友认为是步伐,有的球友认为是拉弧圈,有的球友认为是推挡,有的球友认为上面几条全都是,还外加发球,台内等等。这些都不错,但都没还直接涉及本质---发力!
技术训练说到底是练发力,以力控球,以力服球!!!
有人说:减力挡(如老瓦最爱玩的一招)就不发力。但我们还必需看到,老瓦总是先用一板加力把对手压到中远台,才敢使减力一招。所以,即使用减力得分,也得以先发力为前提,否则等於抬去送死。
专业球手发力的特点(包括其他球拍类运动)最突出的有两个:
1。大肌群(腿背腰肩)主要发力,小肌群(手臂)主要调节。
说具体点,就是多用腿,腰背,肩发力,然後靠前臂(肱二/三头肌),手腕(前臂肌群)调节拍型和击球角度。
2.但是在乒乓球里有个小例外:近台技术里,小肌群除了主要起调节作用,还起相当的发力作用,因为近台技术有球台阻挡着,很多情况下,大肌群鞭长莫及;但你看看网球(有非常相似的击球结构),不存在球台阻挡的问题,大肌群发力更加明显,即便是近网发力;捷克选手的动做是极好的例证,你看伦德尔,科达他们那麽瘦,击球力量却巨大,不可能只是服用禁药的结果!而中远台以及拉弧圈技术几乎不存在球台阻挡,大肌群发力就特别明显了,如老金,老马。
另外,还可以用肌肉受伤的机会来反证一下。专业球手中打攻球的大肌群受伤的特多,如马文革的肩伤,邓亚萍的腰伤,蔡振华的腰伤,王励勤的腿伤,郭跃华一生中的最酸痛的憾事,去年年底桑普拉斯的背伤等等,当然他们也有小肌群受伤的,如王浩的臂伤,很多专业球手的膝,肘,腕关结伤。但不能不看到,膝,肘,腕损伤,有个非常大的原因是这些地方没有足够的肌群"驻扎",即便是业余球手,这些关结也常因受虐待而大闹罢工。只是绝少听到业余球手有大肌肉受伤的,如果有,他的水平恐怕已经不太业余了。还有的球友总把庄则栋"闯与创"书中的一则话为座右铭,那本书我翻过几谝,但多年後,那一则话只记个大意:业余球手用上(大)臂打球,专业球手用前(小)臂打球,世界冠军用手指(手腕)打球。如果他"打球"的意思是指调节拍型,控指球路,我绝对同意,而且庄的经验来自直板正胶,正胶的拍型调节范围很小,要求比反胶精确,所以他比较重视拍型的控制。我不认为他的那段话是指肌肉在发力中的角色。记得他常教我们的是"脚打7分,手打3",还说他教山西专业队时令球员随时保持後脚跟"离地3寸"---他给我们示范时给真是"离地3寸",再有虽说他的手臂动做小,但他打球时弯腰,曲膝,翘屁股(40多岁时还能如此!)
正手发力时屁股甩得特狠。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不妨你现在站起来,弯腰,曲膝,翘屁股,保持後脚跟"离地3寸",再狠狠甩甩屁股,就能体会到他的腰腿背的确用了很大的力。
那麽大肌群(腿背腰肩)与小肌群(手臂)的配合关系是甚麽呢?
(1)首先得说说他们的前後关系,即发力顺序。物理上,每次球手本身的发力都是从脚蹬地而获得的,即击球时的能量是取自地面,顺着:脚-小腿-膝-大腿-腰髋-背-肩-上臂-肘-前臂-腕-手-球板的传动顺序最终把能量传到球上。用甩鞭类比击球的话,那麽鞭柄相当於脚/腿,鞭梢相当於手。甩鞭与击球的区别就是,鞭子任何一段都不能自己收缩发力,而球手的脚->手这一路上有很多肌群能本身收缩加大挥拍速度/能量。所以用鞭状挥拍时,脚->手这一路上,离球越远的越该先发力,甚至多发力(如果有足够的发力空间)。
(2)其次是这一路上发力的肌群的联结关系。很多业余球友的发力看起来象挥动的一条棉绳般软而无效,或者象条笨重的铁链,虽然他的每块肌群可能也发了不小的力。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他的脚->手一路上,"驿站"没发挥功能。我这里的"驿站"是说膝,腰髋,肩,肘,腕几个关节。如果"驿站"不发挥功能,脚->手一路上传动的能量就象一路上没有补给的马ㄦ,到终点时已经有气无力了。特别是肩,腰髋这两个"驿站","驿站"本身就有肌群"驻扎",又与大肌群相邻,作用就更不容不重视。再自细观察专业球手的发力:虽然每段肌群发力的先後界线很明显,但整个动做刚性十足,象冲满弹性的皮鞭,又似是功艺精良的西洋剑---坚韧难屈。之所以他们能发力如是,"驿站"沿途联结/补给的功劳甚大。
很多业余球友看专业球手打起对攻来,轻松自如,於是练开了"全鱼肉松"式发力,还满以为是得了真传或看破了机关。却不知专业球手只是在引拍节段有相对於挥拍发力节段的放松,而发力挥拍时恨不得一拍杀死对方,哪敢谈松呢?
用关节的刚性来保持发力挥拍的能量,不可能象读老K的这篇文章那样简单,那还需要常期正规训练,一则加强球手本人对来球的判断能力,二则熟练自己的击球节奏,熟细球性,才能在比赛中,保证自己能在发力途中,从容指挥"驿站"调运粮草,(至少在有机会发力时)立於不败。
但这篇文章是为了球友向专业速成,那麽指挥"驿站"也有速成门道吗:专业速成之一--选择适合自己的打法
如果你还不太会用关节,联结/调动全身肌群,型成一把坚韧难屈的西洋剑,甚至连冲满弹性的皮鞭也没希望。那麽成为一只颇具威力的三截棍如何?再不灵的话,做个二截棍总没问题(我打包票)。具体如下:
三截棍法:(马文革,王励勤,金则珠的简化打法)
弯腰,曲膝,保持上身前倾(厥屁股),腰部以下形成第一截;腰到肩部是第二截;肩到球拍为最後一截。发力过程中,每一截都保持一定的刚性。此法更着重腰髋(大轴)的使用,因为上身前倾较厉害,挥拍半径与"上身的投影长 手臂的投影长"成正比,半径较下面的二截棍法大不少,威力大,体力消耗也大。
二截棍法: (孔令'挥'式)
略弯腰,曲膝,上身保持略前倾(不用厥屁股),肩部以下形成第一截;肩到球拍为最後一截。同样,发力过程中,每一截都保持一定的刚性。次法把三截棍法里的大轴(腰髋),向上移到肩部,较适合腰部不宜发力的大龄球友。
这两种棍法都不强调前臂发力(与中国'式'快攻所强调的重点不同),当然,如果
你前臂发力本来就不错(又多打近台),还是该坚持!!!只是别太依赖前臂。
写到这ㄦ,我才有点觉得该把下面的"身前击球"放在"1。大肌群(腿背腰肩)主要
发力,小肌群(手臂)主要调节。"之前讲,因为"身前击球"讲的将是引拍过程,是
挥拍发力的前奏。
所以不管再如何练发力,为"身前击球"而做的引拍才是最最有份量的基石。
2。为"身前击球"而做引拍(待续)专业速成之二--身前击球
该讲身前击球了,但我又觉得上一篇中"(2)发力的肌群的联结关系"还该给球友们点睛一下,温故而知新吗。简而言之,大肌群协调发力的关犍是"用腰背抡肩,先转腰後转肩";相反,忌诲的是"只会用小肌群"-尤其是上臂肌群,"乱甩小关节"-肘和腕(尤其是手腕)。利用关节的刚性来保持挥拍中的能量,其简化的具体做法是:从挥拍的一开始就让脚->手一路上的关节都保持一定的紧张,特别是小关节-肘和腕。而大关节-腰和肩不单保持一定的紧张,还要按"先转腰後转肩"的次序发力。特别是初练节段,若不会利用小关节,就别用,且多做拉球(弧圈\小上旋)练习,宁僵勿松。当然,最後练熟了,就得要求"能紧(挥拍时)能松(引拍时)","能张能驰"。
正题:
2。为身前击球做引拍。
(1)"身"指的是甚麽?
有的教练说"身"是指身体的胸腹平面,也有的教练说是双脚(掌)所在的连线(实际,更确且地说是以双脚(掌)为腰,所围住的四边形区)。以老K的体会,"身"指球手整个身体的重心--屁股所在的位置,可能更全面些:
准备击球时,包括引拍动做节段,全身的重心--屁股与胸腹平面的重心都不会移到双脚(掌)四边形区以外,否则,球手就摔倒了。
发力挥拍节段,全身的重心--屁股有个大至上从右腿向左腿(右手持拍)的转移。胸腹平面由於转腰可能扭曲成个曲面(即双肩的连线与髋关节一线不在同一平面里),而且胸腹面的重心和全身的重心--屁股往往会移出双脚(掌)四边形区的支承范围。这样球手实际上是在利用本人全身的重心抡动而产生的巨大能量去击球(如专业球手杀(冲)高球)。但是如果球手在击球完成後,还不能把重心收回到双脚(掌)四边形区的支承范围里,就必摔无疑了,他们的解法是把右腿(持拍手同侧腿)向前跨一步,抓回身体重心。当然这种大力击球後跨步抓回身%CC逯匦牟皇敲看畏⒘Χ加茫叶嗉吨性短ā?p>所以说,身前击球是指在身体的重心--屁股前方击颉5比蝗绻悴话哑ü煽闯晌锢砩系闹实悖挥写笮。挥刑寤崴担悍匣埃∶凰谄ü舍崦婊髑颍∧趋幔瞪砬盎髑蚴侵冈谏硖宓闹匦?-肚脐前方击球,更清楚点吗?
明白了身前击球是指在身体的重心--肚脐前方击球後,还有两个问题必须清楚,他们是"身前击球与引拍的关系"以及"肚脐前方的击球点的定义"。
分述如下:
(2)身前击球与引拍的关系
引拍就是向後转腰,伸肩拉臂,一为击球让出空间,二为击球时要收缩的肌肉做好充分的伸展。引拍是击球的"生母",引拍几乎80%决定了击球的质量,剩下20%是由大肌群能否协调发力决定。引拍不好,大肌群协调发力再好也顶多是亡羊补牢。引拍可以说复杂到可以单出一本书,而我们这里也只谈引拍最重要的一点---以为身前击球服务为目的。
引拍之前球手要做的是判断来球,并决定如何回击。
--(下面谈的引拍先不考虑乒乓台的阻档,以乒乓球的中台正手击球,网球的正反手击落地反弹球为主要例子,用羽毛球的头顶扣杀做辅助说明。)
引拍的第一步是步伐调整 站位选择,第二步是向後转腰,第三步是伸臂拉肩。此三步的重迭比例很大,还有人是三步合成两步或三步合成一步,也不好说谁更正确,必竟乒乓的节奏太快了。
但只要把第一步的步伐调整 站位选择做完,身(肚脐)前击球的点就几乎再难变了。我先说我自己沿用的引拍三步法(见上一段)吧,当第一步完成後,还没开始向後转腰时,肚脐前方的位置就应该是挥拍击球时的触球范围(注意,是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点)。
如果,仁兄您把向後转腰几乎和第一步合二为一地完成了,或连伸臂拉肩也同时做得差不多快完成了,那麽您以後做挥拍击球时的触球点(范围)的地面投影就应该基本落在两脚连线的中线上!!!我一点都没夸张。
这个身(肚脐)前的击球点,一般业余球手打了30\40年球也不知道,大至有几个原因:
* 很少亲临瘸。鄄斓阶ㄒ登蚴值幕竟ρ盗?br /> * 总是从电视的比赛镜头中学人家的动做,缺乏全身各角度的观看
* 很多中国快攻选手的动做很小,比赛的节奏又快,即便用慢镜头重放,也不易看明白。
* 不少业余球手总盯住转业高手的拉弧圈动做,把人家拉球动做的"裹球"(我爱叫"微调")起始点,错当成发力点(下面有对"裹球"的更深讨论)
先让我学学业余球手的不正确动做,再分析分析专业球手的动做,让您对身前击球有个更深的认识。
业余球手中很多把击球发力点放在右腰(右手持拍)旁边,又多用手腕甩动发力,看上去象是因为腰带系得又紧又久,把腰侧面磨得又红又痒,而不住地用手使劲地挠;我们的教练戏称之"擦屁股",可见其错误的严重。
专业乒乓球手的中远台发力进攻动做,我已经边讲边分析过了,只再推鉴几个动做完美的让大家欣赏。打中国式快攻的,首推江嘉良,如果他的镜头不好找,您还可以多注意玄静合和其他韩国生胶选手的正手进攻,44界的男单里,原中国队的何志文,这些球手的中台进攻多,动做又非常舒展,赏欣乐目。打亚洲式弧圈的,老金和老马绝对是坐头两把角椅,王励勤的正手前冲也很典型,但王的正手高吊和对拉,由於打法原因--下面会讲到,身前击球的特征不太容易看出来,同样由於打法原因,欧式弧圈和王浩的反攻动做,身前击球的特征也不太容易看出来(但也有特明显的,如老普,小萨,还有"大马祖诺夫"-已退役了)。但我不明白,为甚麽日本的两员守球大将的反攻动做中,身前击球的特征却非常容易看出来,有44界男双半决赛录相的球友可以一览无遗地看到,1。甚麽叫身前击球,2。甚麽叫大肌群协调发力。我只能用4个字形容这俩小日本ㄦ的发力--完美之极!
再稍微聊聊网球的击球:其身前击球比乒乓更明显,主要原因是网球的节奏慢,球手有足够的时间做充分的发力,另外网球太重了,不讲究发力根本不可能嬴球,不讲究大肌群协调发力也会让小关节容易受伤。只提醒球友们注意网球手在正手位的正手击球站位:双脚连线与底线的夹角比乒乓球手的更多时候接近垂直,即更多时候侧对底线,有点象用侧身(***球手可能称之"闪身")击球的站位来打正手位来球。乒乓球中侧身击球力量大的一个主要
原因是,侧身击球的站位能避开球台的阻挡,也更容易在身前大力击球(特别是侧身打斜线)。
网球的反手击球分两种,单手握拍和双手握拍。双手握拍的反手击球与正手击球在站位的角度和动做幅度上基本对称相当,不用多说。而网球的单手握拍的反手击球(击上旋球,有点类似乒乓的反手弧圈,但比乒乓有力度得多)就值得多说几句。先看看专业ATP球手的动做:站位时双脚的连线於底线的夹角绝对大过90度,完成引拍时球手几乎是背对球网,然後直臂挥拍击球,击球点一般选在右(右手持拍)膝上方,而右(右手持拍)膝上方的地面
投影已经越过了两脚连线的中线!!!我称之为"超身前击球"。ATP球手必须这麽做是有原因的:正手挥拍击球时,身体重心这一大轴相对基本固定(当然,身体重心--屁股也有右腿->左腿的移动),而肩这一小轴,从右(肩的所在方)向左,跨过大轴(造成胸服平面的扭曲),然後再收住。而反手挥拍击球时,而肩这一小轴,已经基本在大轴的右方了(ATP球手当
然在引拍时会尽量向左转肩扭腰,使肩部最大限度地靠近大轴,如过柔韧性特好,肩部还有可能转到大轴的左方一点),却还要向右发力挥拍,然後再收住。这样,反手挥拍击球的收拍就比较吃力。所以,有正手做"向心运动",而反手做"离心运动"的说法,并非耸人听闻。
羽毛球的"头顶扣杀"其实并非在头顶击球,而是在头的前上方,且羽球拍长,击球半径大,也不妨称为"超身前击球",想想天王赵建华的"头顶扣杀"好了,他触球的一刹,身体弓得象只炒熟的大虾,绝对的"超身前击球"!
(3)肚脐前方的击球点的定义--"裹球"?"微调"?"咬球"?收藏 举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