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球网北京ChinaTT联盟

  • 分享

    “训”与“练”的关系问题(转)

    冬日私语 已有 562 次阅读    2012-08-22 20:43
    “训”与“练”的关系问题 我想从“训练”这个词开始。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想在某项技术上有所提高,最好的方式就是经过这项技术专业的“训练”。“训练”这个词我们天天说,可有几个人真正的揣摩过这个词的深层含义和这两个字的逻辑关系呢?在国内体育学院学习时,曾经仔细的观察和学习过一些专业教练的教学过程,由于是处在教练和队员之外的第三者的位置上,所以对“训练”这两个字有一定的体会。我们先来说说“训”,“训”的主体是教练员。无论针对任何技术“训”都是一个系统,它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大块。发现问题有学问,在“训”当中我们发现的问题不但要看到问题的表象更要找到问题的根源,这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那如何解决问题就更有学问,它必须有具体的步骤、预计完成的时间,还要根据学生情况随时的灵活调整,有时甚至需要绕过去再回来的迂回策略才能奏效。所以讲“训”就要有整体观,有前瞻性和计划性。下面我们在来说说“练”,“练”的主体是学生。“练”其实就是我们上面“训”中,解决问题部分里具体步骤的具体实施。它的整个过程就是建立正确动作条件反射的全部过程。我们不仅要学生完成这个过程,而且还要尽量的提高质量,尽可能的缩短完成时间。这其中就涉及到如何“练”这又一个学问,要考虑的因素有学生身体素质条件、协调程度、接受能力、课时密度。再根据这些情况安排练习强度。在“练”的过程中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体会和感觉,然后反馈给“训”,以做及时、合理的调整。总之,好的“训练”就是要以教练灵活正确的“训”来引导学生科学有效的“练”,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效果的过程。好了说了那么长的理论,再举几个平时教学实际例子来说明一下吧(绝不敢作好“训练”的范本,只是以实际例子来说明一下对“训练”关系的认识,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千万原谅):例一:一个临时学生希望我帮助他提高发球抢拉的命中率,我便先在他和别人打时仔细的观察了一下,结果发现他回合当中的拉球重心有些后仰,对方搓过来拉下旋的这一下拍子从屁股后面出来,直接往上到头部右侧(此人右手),整个过程腰基本没动作,两脚重心位于中间偏右,马步很稳,没有蹬地。出球的效果是要么拉漏,要么就只薄薄的蹭过去,没有力量。看完后我跟他说他犯的是拉球很常见的迎前不够的问题,大概需要6—8节课会有一些提高,如果决心改只需要配合我两点,一、练球整个期间不和别人打球(除非我同意)。二、尽量完成家庭作业。这时我心里已经有了大致的“训”的安排,一、根据刚才的表象,问题根源应该在引拍方式和登转迎前上,当然几乎所有有这种问题的人,由于长时间拉下旋不顺畅,总会对那一下有一些心理阴影。二、光解决动作问题还不够,基本的步法(6-8次课只能解决并步或小跳步左右小范围移动)也要配合。三、有了拉下旋,还得解决第二板弧圈的连接才能进入回和,所以这一点也得解决。除了解决以上三点外,我注意到这个人体能良好,所以每节课可以强度大一些。第二周我们开始了第一次课,这次课我只给了他一点要求:尽量固定上肢,只用蹬腿转腰把球磨过来(定点供球),但登的时候注意右大脚趾下那个大骨头在用力,而且最后右后脚跟要稍外转。起初我给的球比较冲,越后来就越软,随着我的球软下来,他的重心自然就跟了过来,慢慢的右腿前登就出来了。由于是固定上肢所以后摆臂的问题也一并解决。课结束后我又要求他每天洗澡前要这样做5分钟动作,越慢越好,着重体会身体重心随蹬地向左前方移动,同时身体由正对右前方转向目标方向完成一次动作。第二次课一见面我要求他做动作给我看,他的这个动作已经较为熟练了,这次课我开始要求其将前臂随转腰收起,击球点要接近身体中部,但注意后引时还是尽量固定,尽量用转腰去后引。只用了半节课他的出球弧线已经令我非常满意了,随后我开始要求他用并步两点移动去拉。课结束后我又要求他每天洗澡前两点移动动作做5分钟。第三次课他的并步左右动配合引拍及出手已较为熟练和协调,这次课练了一节课正手位和反手位的连续拉,由于以前有基础所以结束时每个点位的连续都能突破10板,而且动作基本顺畅。这次的家庭作业是,这一周要尽量多的找人打,但只能练习正手拉球,不可比赛。如果找不到人可以不练。第四次课,前半节仍然是正反手位的正手连续拉,后半节课我开始教拉下旋了,先是侧身位定点。为了消除他对下旋的恐惧心理我开始只是将球托过去,并告诉他就用我们学的动作拉,结果几乎板板上,5分钟后我看他已经很放松了,就逐渐加强了一些旋转,并一直不断的告诉他只要沉点肩引拍就会过,只要再沉点肩就好了,这样一直提醒下,他的下旋动作就慢慢形成了,到后来我的球供的很转的情况下,他也会有70%的命中率,这时我们换到了正手位拉,就这样两三个来回,他两个点的下旋都有了样子。结束时我又要求他做拉下旋的动作,并着重体会随登转收前臂的那下爆发力。简短节说,第五次课练正手位和侧身位两点拉下旋,但不是直接移动,是先等在准备位然后侧身拉,然后回到准备为再右向移动拉。最后几分钟重复不转两点拉练习。第六次课,下旋接不转拉,即等在准备位,首先侧身拉下旋,然后接一个中路偏正手位的不转。第二组为正手位下旋接中路偏反手为不转,就这样又练了一节课,结束时要求回家做相应的连接动作。第七次课前半节课重复第六节课内容,后半节课就是单球发球抢攻接回和,第八节课同样内容。前后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他的正手得到明显的改观,当他开始和以前的人打着玩时,得到一致的赞扬,而且由于自己送分少了,以前较为接近的对手都败下阵来。当然,我前面说的练习内容是课上的主要内容,在一些休息时间中我还对他的发球和搓球技术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上面的这一位可以说是非常顺利的,下面这位就不那么顺利了。例二、此君曾和一名前省队的运动员(等级分2550)训练过一段时间,但最终被放弃改进基本功技术。他的主要特点是:一、对乒乓球理论所知甚广。二、所有动作从开始引拍起就已经发上了全力。三、腰部动作几乎没有,每次击球两脚同时蹬地,所有动作都是肩和大臂的合作。四、由于肌肉紧张,各项技术中的多余动作很多。由于是一位长期学员,所以我的基本想法是先从正反手攻入手,在规矩动作的同时,要设法让他松下来,然后才能提到进行其他技术的学习。第一次课一上来这位先生就和我论了一番乒乓理论,还提了一些问题(不知是试探,还是真的疑惑),我都一一作答。而后这位先生就告诉我应该如何教他,即如果发现有某些技术他掌握困难就绕过去,千万别耽误了进度(事实证明他的建议有正确的一面,我开始还全部在当笑话听)。就这样我们开始了。简短节说,三四次课下来我开始头有些大了,这位先生有自己的一套,他不是很按教练说的做。我给他纠正完正反手的基本动作后,一直要求他轻打,且越轻越好,如果能打着正手攻打个盹什么的就完美了(原来他虽然动作和发力都不对,但可以打很多板不掉球)。可是每一次这位仁兄都怒目圆睁,还不时的发全力重扣几下(实际上由于太紧张,都发不出什么力来),不一会就气喘如牛,汗透衣背了。无论我如何说都不太管用。而且在每次课开始和结束时,他依旧保持着和我讨论理论的习惯。就这样整整两个月,除了动作模式有了些改进外,其他一切我想要的效果均未实现,而且看得出来老兄对正反手攻也有些厌倦了。我不得不变招了,我同意开始教他改进弧圈球,但是那是在每次课的后半截课,前半节仍然是正反手攻,听到这个喜讯老兄眼睛一亮。从那节课开始,我发现他前半节课的球轻下来了(因为得留着劲打“更重要”的弧圈呀,哈哈终于中招了。)然后,后半节课我安排的是正手远台的兜挂练习,仍然不是发力练习(不过老兄似乎以前没这样练过,所以很感兴趣,也很配合我,我便借机强调他的前臂动作,登转,及重心还原)。这样又是五六次课,不但他的正手攻球放松了下来,前臂的动作和登转配合顺畅起来,就连轻挂弧圈的技术也很娴熟了(现在看来他最初的要求有道理,但是绕过去不意味着放弃了,适当的时候还得绕回来)。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所有人都说他打球象变了个人似的,舒展了,也从容了,他自己也告诉我他现在打球不那么累了,感到肩部明显的松了下来,脚步也灵活许多。更重要的收获是,他开始信任我了,和我讨论理论问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配合。说道这里不知Liutj2005是否能满意了。总之,感觉教练这项工作是会遇到不断的挑战的。光有知识,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忍耐,细心和策略。学会见缝插针似的给予而不是像翻斗车卸货似的给予才是真有了一些境界。我还远远不够,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磨练的。
    收藏 举报 回复 
涂鸦板
插入图片
  插入   删除
+增加图片 只支持 .jpg、.gif、.png为结尾的URL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