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内收的作用 今天教师节,先向天下辛苦的教师表示一声道贺,同时也要向三位版主,表示感谢.正是他们像老师一样在博乒上辛勤耕耘,才有了广大业余球迷的福祉. 上一篇体会写了自己对前脚掌内侧蹬地对重心的蹬转还原发力所认识到的重要性,这一段时间一直在积极的巩固中,同时也认识到了另一点就是踝关节内收对实现"前脚掌内侧蹬地"的积极意义.个人一些浅见,初学参借,高手勿笑,同时也望大家点评指正. 我们打球的站姿并不是我们人体自然的站姿,移动中"跑起来"(张怡宁教学片语)时也不是我们人体快速移动最合理的姿势.所以说,如果让我们用打球时的姿势去参加跑步肯定会被认为是"拐拐腿".但就是这"拐拐腿"才能使我们的身体在最短的时间内爆发力量.那我们走起来或跑起来是什么姿势呢?大家都清楚,出脚的轨迹应该类似于"V"字型的剪刀路线.这是我们最舒服的感觉,走起路来尤其明显. 而我们在基本站位中要求"双膝稍内扣",这时我们的踝关节也应随之稍内收(内收就是以脚尖为支点,以右手持拍为例,右脚后跟沿逆时针方向稍转,左脚后跟沿顺时针方向稍转),有助于我们完成双膝稍内扣.这一点初学者在静止站姿时还可保持,可一旦结合上步法移动起来,由于人体自身"最舒服的感觉"左右,同时也单方面认为移动中的绝对速度(乒乓球中步法的快是相对于来球和符合自身发力特点的,而不是真的像跑步一样快),内收的踝关节会自然外展打开恢复到最本来的状态,这样快是快了(总说我们步法跑不到,小小的乒乓球台的面积我们放下拍子就跑步的姿势进行,还有什么够不着的球,用身体挡都可以挡得到),但在我们的脚却是沿着"V"字型出去的,在落地引拍的霎那,是否依然能够保持身体易于击球发力的合理性,则是一个大问题了. 因此,个人认为应该在移动中,包括双脚离地的时候仍需尽可能的保持双脚踝关节的内收状态,使踝关节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感,这样虽然肯定没有以"V"字型出脚要快,但却为自己调整身体的击球状态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初学者(汗颜啊,现在我也仍然在努力做到)往往只能打一板好球(能发接发球抢攻打一板好球,说明动作的基本框架是成型的),在连续相持中却总会发生重心后坐的现象(尤其是在侧身位及从右向左移动时的重心后现象,如果有可以试一下会有很大的改观)和这一点也不无关系.同时在版主的帖子和许多高手达人们的帖子也常出现这样一个比喻,就是把蹬转时脚部的动作比作成"碾烟头",大家真的去碾一下(平时会碾,可真的说起来却常常忽视),碾烟头是不是也需要踝关节的内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