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的有效快速转换----脚底的秘密 说是秘密,其实也没什么秘密.何老师早就在<收腹含胸>一文中说过了,可是能引起初学球友重视的却不多(高手勿论).我亦如此,觉得自己知了知了,倒头来还是一知半解. 首先说一点大家的不需置疑的共识:正确的发力方法用重心的转换所带动身体的力量迎球,最后由小臂完成击球动作.但在这个实施的过程中,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1.以正手动作为例,就是引拍时重心转换了,右脚也吃住力了,蹬转挺膝顶髋扭腰都做了,小臂也放松了,击球点也合理了.可总觉得转体的速度慢点,力量向上传导的不够充分,同时总是觉得自己在做足动作的同时,就会延误总佳的击球点;如果不做足动作,击球点倒是赶上了,身体的动作又做不充分了.原因何在?重心转换过慢效率低. 2.发球还原慢.现象同1,动作做足,身体力量用充分还原就慢;舍弃相当部分的身体力量快还原,发球质量又下降了.原因何在?仍然重心转换过慢效率低 3.不同技术动作的衔接慢.以左推右攻为例,如果练习时球速慢,打得还像那么回事,虽然觉得身体有些迟滞,但时间充足,也还调整得过来.一旦球速稍加快一些,就会脚底绊蒜,赶不上趟,发不上力.原因何在?重心转换过慢效率低. 只要重心转换慢的问题存在,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包括正手攻球的基本功练习.是什么问题导致这样阴影的存在,挥之不去. 先看看何老师原文中的一段话: 双脚分开略比肩宽同时右脚后移,使右脚落后左脚多半只脚,然后将两只脚的各自姆指根后的那块凸出的骨头处踩实并要有两处互相支撑的感觉。注意:这时双脚可能是倒八字型,不必太在意,舒服自然就行;如果你有双足跟不实的感觉,那就对了,你会同时感到有身体向前、重心不稳的现象,这就是重心的前移。记住这个感觉,然后稍屈双膝,将双足跟稍落,保持平衡。注意这段话中的红字部分.就是"然后将两只脚的各自姆指根后的那块凸出的骨头处踩实并要有两处互相支撑的感觉".再注意蓝色部分"凸出的骨头". 好了,大家如果有兴趣并愿意认真尝试,可以先做一个试验,很简单: 要求:正常站直,然后把右脚稍再向右移一些,反复做踩实(有重心下压的感觉就行)弹起的试验,并感觉弹起速度和有效性的差异.试验一:右脚掌全部踩实试验二:右前脚掌踩实,注意是前脚掌后跟稍虚一些试验三:右前脚掌从姆指根后的那块凸出的骨头处到前脚掌中部踩实,从前脚掌中部到脚小指微虚试验四:只右前脚掌从姆指根后的那块凸出的骨头处(需注意的是此处确切的理解应为凸出的骨头及紧贴周围的肌键,只靠单纯的凸出的骨头是站不稳的)应踩实,其余前脚掌部分微虚试验五:右脚掌左侧(注意不是右前)包括脚跟的左侧踩实,其余右脚部分全部微虚. 从以上试验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得感觉到,踩实后弹起最迅速最有力度最有效的就是试验四的结果,弹起最慢的就是试验一.由此,也可以判断,脚部踩实弹起的力量传导过程中,脚部肌肉组织和关节参与得越多,缓冲时间就越长,力量的损耗就越多,弹起得就越慢.试验一由于脚部全部踩实,在弹起时过程中全部的肌肉组织和关节几乎全部参与了,所以效率最低;试验二与试验三相对较少,所以比一快,但效率仍然不高;试验五,是大家可能对"双膝内屈,重心着于前脚掌内侧"理解时出现的变异版(我曾有过),这会造成双膝内扣时疼痛,但仍比试验一要快. 打个比方:走路时,我们会用脚后跟着地进行,速度较慢;跑步时,我们为了获得更快的弹起速度,就会用前脚掌着地进行.从这一点上来说,打球更像是跑步击球法.(呵呵,个人见解,让德班见笑了) 现在可以解释前面所出现的,为什么我们在动作做充足的时候却总是觉得击球时间被延迟且力量传导时损耗的问题了.就是因为我们的手臂在等待来自身体的力量,身体在等待来自蹬地的力量,可这蹬地的力量却无精打采,姗姗来迟. 同时我个人反复试验觉得,如果能做到把左右脚姆指根后的那块凸出的骨头处踩实并互相支持,双膝稍屈和收腹含胸就会自然做到位;如果左右脚出现试验二与三甚至于五的情况,不是双脚分开距离过大,就是双膝稍屈与收腹含胸做得不足或做得过了.所以我认为把左右脚姆指根后的那块凸出的骨头处踩实并互相支持与双膝稍屈收腹含胸的正确站位之间的关系,是绝对唯一互逆的因果关系.(个人对何老师文章的见解,还望何老师能给予点评,恐有误) 个人在实践中感受到,把以上所说的这一点时时做到位的话,包括发接发的站位,重心的有效迅速的转换是会有一个极其明显的改善,同时这对步法的迅速移动,不同技术动作的衔接,身体击球动作更合理充分的实施,击球过程中重心循环往复的交替转换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