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乐无穷网友俱乐部

  • 分享

    重视自身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和兼容性(转)

    冬日私语 已有 544 次阅读    2012-08-13 11:06
    重视自身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和兼容性 弧快打法小碎步运用原理(一) 盯球探幽(一)主题一:重视自身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和兼容性 乒乓球是一个原理统一却外在表现形式无限的运动.我们经常在观摩明星的动作会感慨这个动作真漂亮,那个动作挺舒展,这个手法有艺术性,那个手法有观赏性.当然欣赏是可以的.但如果我们去模仿就需要有一个指导原则---就是要符合自身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和兼容性. 一致?兼容?一致是指不同动作之间的连贯,兼容是指不同动作之间的协调.(兼容这个词听得最多的应该是计算机当中硬件之间,软件之间,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兼容问题了.那计算机中不兼容所带来的后果也是乒乓球技术中不兼容的后果是一样的.)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看看: 站位侧身位用正手发球还原后,来球为正手位低弧线出台球,正手上手拉弧圈.张怡宁:握拍属稍深握型,略偏反手,拇指弯曲扣板明显.发球与还原中的重心起伏较小,还原后离台相对较近,且在正手位偏中路. 由此上原因,正手位拉弧圈出现的动作就是我们所常熟悉的"勾臂卷拉" 个人所见其弱项:正手位低弧线半出台球(球一出台就下沉的那种),张姐在打比赛时时常会出现漏这种球.而且上次手指因拉半出台的球而磕台受伤,跟这种拉法不无关系.波尔的拉法肯定不会出现这种磕台现象.李晓霞:标准握拍.发球还原后偏反手位,离台相对张怡宁较远,也是典型的女子打法,重心下降不大,沉肩不显,有一定的正手杀伤力,但不足以得分,以转入后续相持为主的发力方式. 由此上原因,所出现的动作就是双脚腾空离地较为明显地"手腕外撇式的跳拉" 个人所见其弱项:正手拉正手位直线球时易从右边台外高出或飞出.跟郭跃世乒赛决赛时拉飞这样三四个球.王大力:奇怪的不知是深握还是浅握的握拍,上拍肩离虎口较远,拇指与食指斜插幅度很大.由于身高臂长,还原时重心起伏不大,身体由台面的夹角相对马龙较小,外观上看几乎正对球台,离台较近.因为手臂长的原因,所以在击球时不需要一定的侧身角度即可利用手臂打开的空间进行拉球,出球外拐明显. 由此上原因,所出现的动作外型就是"板凳式蹬转外拐弧圈拉法" 个人所见其弱项:大力的正手强得是没法说,但由于这种握拍的限制,手腕对球的摩擦不易控制.反手主动发力偏弱.波尔:深握拍,还原站位离台较远.双脚分开距离极大,引拍时小臂弯曲明显,勾腕明显,挥拍时才再打开弯曲的小臂进行击球. 由此原因,所出现的动作外型就是上身挺直的"挺拉" 个人所见其弱项:台面内不朝前走的强烈下旋或强烈上旋的半高.好多比赛见波尔在此球上常失误,不是下网就是出界.也跟他的站位和独特的拉球方法有关.孔令辉:握拍偏反手位,站位离台较远,两脚距离较近,移动迅速.引拍勾腕亦明显.这是因为他的握拍也决定的. 由此原因,所出现的动作外型就是标志性的"勾臂甩拉" 个人所见其弱项:在处理中路偏反手位半出台的低弧线球时上手能力不强,多采用自创的削磕进行回击.马龙:标准握拍,略偏反手,相对李晓霞的握拍较浅一点,以达到手腕更加灵活的目的.还原后离台较远,与台面夹角较大.两脚之间距离较近,重心较高,小碎步运用频繁,引拍转身明显. 由此上原因,所出现的动作外型就是教科书版的"钟摆式圆弧拉法" 个人所见其弱项:虽然击球时间从容,吃球好,摩擦好,但不易于拉出"爆冲"式没有弧线的弧圈.从他几次与朱世赫的比赛就可以看出,没有绝杀得分的一板球. 当然其他的乒乓明显也都带有自身痕迹标志性的拉球动作. 试想,如果让张怡宁学大力的"外拐拉法",让李晓霞学波尔的"挺拉",让马龙学张怡宁的"卷拉",让王励勤学李晓霞的"跳拉".让波尔学孔令辉的"甩拉".那可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了.我们一定也不要让自己成了大杂烩.再举一个例子: 如果你全盘模仿王励勤,却又觉得马龙的反手更让你倾心.那试试看,能组合起来吗?王大力都无法克服这种自身所带来的所必然的弱点.我们又怎么能做得到呢?除了把动作搞混,动作衔接不连贯,没什么好处. 或者说我觉得波尔的握拍法好,又觉得张怡宁的站位挺轻松,又觉得大力的蹲转外拐拉法有威力,又觉得马龙的反手非常强劲.(唉,这说得就是我自己).这还能打球吗?除非天降一个天才,不,应该是神才才能做得到. 模仿是我们业余选手提高技艺的一个捷径,但必须明白什么是该学的,什么只是用来欣赏的.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明显作为模仿对象,然后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里的一定是适合,而不是喜欢.而适合的标准就看个人理解了.主题二:弧快打法小碎步运用原理(一) 谁都知道小碎步运用的好,可以让自已的身体更协调发力,击球更流畅.可我一直也有个困惑,小碎步到底该怎么用,比如我击完一板球,在球飞行向对面球台,和对手击球的时间里,我到底该作什么?我的脚该去哪里呢?有原地跳跳?还是左右移移?其实今天体会当中的(一),只是我想到的一点体会而已,至于以后的(二)(三),其实我还没想好.只是觉得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去琢磨领悟.1.协助重心的还原.该还原到什么程度呢?一是还原到高重心(自身打法所习惯的基本预备姿式时的重心高度,而不是站直),这也是高重心打球的一个运用细节.二是还原到重心偏左脚.如果还原时,重心跑到了两脚正中间,是极不利于下面的击球的重心转换的及步法的继续调整.(详因等下一篇再讨论吧) 2.协助身体尽量回到初始预备姿势位置.(离台65公分左右,身体与台夹角为26度)这个原则有利于你下一板的再调整再击球,而不是等在那里.3.协助身体在引拍时步法依然不到位的微小调整. 举第一个例子说明前两个问题: 正手右脚上步搓短球后小碎步的调整.这时不要搓完只是右脚站回看着对方,那下一板的手段除了回搓就什么了也做不了了.应该右脚蹬地用并步使身体滑向左后方,并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这样就可以做到第二原则,协助身体尽量回到初始位置,离台稍远,但与台面夹角的角度不够;但此时的重心过高,身体较直,而且重心在右脚或两脚正中间,因此右脚再朝右后用一个小的垫步(或称单步),将重心降下来并偏向左脚,同时也将身体与台面的夹角打开到26度左右.这样的还原是成功的,无论对方是回搓短,还是劈长,甚至于反拉,我们都可以再次作调整进行击球.其实我们也可发现我们业余球友都是发抢的那一板好,其后步法差的几乎就上不了手了,原因也在这里.从预备位姿势出击是人最舒服的时候. 第二个例子就是追身球,也可以很好地说明第三点.当我们让不开身的时候只能依靠一个或两个小碎步来扭身拉球.主题三:盯球探幽(一) 呵呵,这个(一)也只是悟到的一小点,其后的随悟随发.判断发球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光靠文字和理解是不够的,但我们总要建立一套盯发球的系统理论.才可以在实践中去运用,也才能真正盯得住球. 今天只讨论球的长短该怎么判断,如果球已经发出来,即使在第一跳的时候判断出是一个长短球,也有些晚了.这时除了勉强回搓,且回搓也是被动的,上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勉强上手只能徒增失误.1.从挥拍幅度判断.如果幅度大,那球就相对较长,意识中的预动就不需要向前.(因为我们预备姿势已足够击这种球的距离了.)如果幅度小,那球就相对较短,意识中的预动就应该左脚先并一步,准备右脚上步.2.从击球点判断.如果击球点较低,在腰部位置,则球会较长,因为在这个位置,球拍是不可能做过多合理的摩擦,撞击成分较大,在这种触球的情况下,球会离球网较远,球相对也会较长;如果击球点较高,在胸部位置,则球会较短,会"飘"向球台.因为此时的高度点触球便于发力摩擦,撞击过多可能会发出高球,且没有很好的旋转.这一点在柳叶刀兄的发球体会的精华帖可以看得到相同的论述. 如果对方从低击球点发出了短球,应该是轻碰过来的,牺牲了应有的撞击,直接挑或劈长就可以了.如果从高击球点发出了长球一般会飘高,直接上手拉或弹皆可. 这已经是第六篇体会日记了,需要呈清的一点是皆是自已的体会与认识,有诸多不足之处,还请版主及各位球友指正。
    收藏 举报 回复 
涂鸦板
插入图片
  插入   删除
+增加图片 只支持 .jpg、.gif、.png为结尾的URL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