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搓球(转)
冬日私语
已有 274 次阅读 已被 1 位用户收藏 2012-05-22 07:35
浅谈搓球搓球技术与推挡技术一样,也是三项基本功底之一。按击球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正手搓与反手搓;按击球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快搓与慢搓;按球的旋转强度的不同可分为搓转与搓不转;按旋转方向的差别又可分为搓下旋和搓侧旋等等。这里的介绍仍以直板为主,横板可参考、借鉴。1.反手搓球:(1).反手快搓:动作小、节奏快、带下旋、以借力为主,是"搓短"与"摆短"技术的基础。基本要领:正常站位稍偏左,左脚稍前,双膝微曲,收腹含胸,身体前倾;手臂自然弯曲,大臂自然靠近身体,小臂略内旋并稍提起至近左胸前、并使拍面略后仰(90+25度)。注意:一定要用小臂与手腕的配合调整拍面角度,不可用姆、食指的"压"拍肩来调整,以保证手腕与小臂的灵活性;当来球从台面上弹起时,在身体重心带动下快速将右脚伸入台内同时上身入台内,以小臂与手腕控拍向前下方迎球;这时重心应略前移至右脚前掌上,以左脚掌为重心的主要支撑点;在来球的上升期,触球的中下部(时钟4-5点);击球瞬间,手腕适当前挺并与小臂快速但适当用力向右前下方摩擦球;击球后,随势挥拍并及时还原。击球过程中,重心转移过程也应做到"轻、松、快",以配合整体击球动作,切实达到"快"的要求。这里要注意三点:1.发力动作要快,但动作幅度要小,力求干净利索。2.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来球反弹上升的力量,所以击球时间一定要在上升期;同时,在手腕前挺并小臂发力时,要摩擦确实,有小幅度"去切一下"的感觉。3.初练时,手腕只有外展即"前挺"动作即可,不要盲目追求多么转而收腕、展腕,这样反倒会使动作幅度过大,难保"快"的效果。(2).反手慢搓:动作相对较大故动作较稳定、击球节奏和球速都相对较慢、下旋相对较重,与快搓、搓短、摆短技术相结合,能有效、灵活地变化比赛节奏和落点,自发力为主。基本要领:基本站位、引拍如快搓,双脚分开距离比肩宽略宽,左脚稍前;当来球从台面弹起至高点期时,身体带动小臂与手腕控拍向前下方迎球;下降期间(以下降前期为主),以稍后仰(角度同前)拍形触球中下部(位置同前),向底部摩擦;击球瞬间,以腕部和小臂发力为主带动大臂向右前下方摩擦;击球后,随势挥拍并及时还原;击球过程中,应有重心后、前、后移动的感觉,以助发力和还原。(3).反手搓侧旋:球速慢、弧线相对较低、带右侧旋。基本要领:站位、引拍同前,身体略左转,当来球从台面上弹起时,前臂及手腕控拍向左前方迎球,在高点期至下降前期,以后仰(90+45度)拍形触球中下部(同前);击球瞬间,以小臂和手腕前挺发力为主,向右前方发力摩擦。击球后,随势挥拍及还原。击球过程中,应有重心前后转移的感觉。(4). 正手搓:基本要领同反手,只是步法调节上有不同。以上为搓球技术的基本基础。(5).搓短:适用于落点较长但不出台侧下旋球。基本要领:站台、引拍基本同快搓;当来球从台面弹起时,身体带自然放松的手腕与手臂向前迎球;在来球下降初期,以略后仰(角度同上)拍形触球后中部或稍偏下,向左下方(来球为左侧下旋)或右下方(来球为右侧下旋)顺旋转(或逆旋转)减力摩擦;发力时只用小臂及手腕迎球;触球瞬间,以拍带球稍顺转"引"球后,再向斜下摩擦,即卸力摩擦;注意,这里卸力的关键一是顺转摩擦,二是注意减力,同时一定要注意用手腕调整拍面或左或右的迎球和发力方向,以避免因顺转回球会从对方反手位出台的现象;如采用逆来球旋转摩擦时,除注意减力外,还要注意顺转带球但横向的"轻发力"摩擦,拍触球的始点也同顺转摩擦一样是(来球旋转较强时)球后中部或(旋转不强时)略偏下。搓短要求基本如快搓,但要求比快搓的"迎前"更要快,以改变击球节奏。(6).摆短:适用于落点近网、轻下旋或不转短球。基本要领:站位、引拍同前;确定落点后,及时调整脚步,落点偏左边线时上左脚,偏右边线时上右脚;如落点在正手小三角区内,可左脚先向右脚并一步,然后右脚再迅速伸入台下,同时上半身保证入台面,这时应注意左脚不可距台过近,否则对方回长球时会显得很被动;同时重心应轻平移至右脚前掌上,仍以左脚为身体重心主要支撑点,以利及时还原和随时移动;在来球从台面上弹起至网高或高于网高时,以稍后仰的拍形触球的后中部,利用来球在拍面上的反弹力回球过网。这里要注意的是触球一定要轻,要切实体会"用手心托起球后轻放过网"(直板)的感觉;同时可利用腕部调整球拍迎球和发力方向,以调控落点。(7).反手将下旋搓成上旋球:基本要领与搓侧旋同,只是从来球(后中部或)中下部向中部或中上部摩擦,故有"半推半搓"的形象说法。(8).将不太转的台内上旋球搓成下旋:基本要领与慢搓同,需要稍高引拍,以略前倾拍形从上向下,从球后中部向下部或底部摩擦。(9).搓转与不转:这里有二种方法,第一种是利用球拍触球时起始点和离去点之间的摩擦距离结合球拍作为力矩的方法减小摩擦距离和力矩的方法,具体内容请看我发的"请记住老九"一文;第二种方法是利用拍面的倾斜角度及发力方向来控制:搓转时适当加大球拍的后仰角度,击球瞬间充分利用小臂与手腕的力量,触球中下部,快速地向底部发力,同时注意摩擦一定要实;也可将球拍稍后仰,触球后中部,利用小臂与手腕配合的旋内过程,沿球的外园以球为轴心,以"包球"方式从后中部向底部圈弧式摩擦,以加长摩擦距离;搓不转时,球拍的后仰角度可适当减少一些,球拍的摆速适当放慢,轻触球的后中下部以"推或撞"的方式击球来减少摩擦。这里要说明的是:"包球式"摩擦说起来容易,并且以外观动作基本差不多的假象来搓转与不转,也常被用到发球技术中,但其要求手感要非常好才可做到,故初学球友不如用"老九"来控制转与不转,反倒来得容易和直接些。(10)削球:略搓球技术应注意的细节:1.引拍:有球友认为搓球是在球的下部发力,所以引拍高度一般都低于球台平面,这是不对的;应注意搓球技术中大部分是从上向下发力的,所以引拍高度一定要在台面以上,一般情况下是基本与网高同高。2.发力:球龄较长的中老年朋友多以"抖腕"发力,这大多是"正胶"留下的后遗症,正生胶因摩擦系数较小,所以用加大手腕动作来弥补摩擦力的不足;用反胶的初学球友没必要去模仿,只用手腕的前挺及小臂的合力就足可够"转",同时也利于控球。3.控拍:直板的控拍以姆、食、中指为主。但有球友在控制拍子的前倾、后仰角度时以姆、食指压拍肩的压力为主来调控拍形的,这样会使手腕与小臂紧张,不利于正确发力,更会增加整条手臂的负担;正确地方法应是利用小臂的内旋(后仰)及外旋(前倾)并配合自然放松的手腕来调控。4.借力:搓球技术中有很多时候是需要借助来球反弹力来与自发力反向运动形成摩擦的,这在文中巳有交待,但这里还是要再一次强调需要注意击球时间尤其是上升期时的反弹力,以增加摩擦效果和有效控制弧线;同时注意下降期及顺旋转摩擦时的减、卸力。5.站位及步法:由于搓球大部分是在台内,所以有部分球友的准(予)备站位会距台较近,甚至有球友在搓来搓去中会不自觉地越来距台越近。这种现象在初学球友中体现较多,一旦对方"将球变长"或"追身"时,往往会来不及移动就巳失分了。建议大家多注意国手们的予备站位及步法移动;正常站位应以55cm或60cm左右为基本台距,以双脚的前后左右移动来"迎前"。6. 有关各种旋转的来球的不同特性,详细地了解和掌握会对搓球技术非常有利,本人巳在"乱侃劈长"一文中有较详细介绍,因篇幅关系这里不再重复,请感兴趣的球友去搜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