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臂的运用(转)
冬日私语
已有 319 次阅读 已被 1 位用户收藏 2012-05-19 10:38
小臂的运用小臂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发力的效果,比较常见的使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地向大臂快速靠拢,我们称之为收小臂;另一种是靠大臂带动向前,我们称之为挥小臂。有关研究部门曾做过一个实验,在毫无予知的情况下整条手臂的任何部位受到刺激后,人的本能反应均是先收手指和小臂的。生活中的常见例子也很多,例如,在没有测电设备的条件下,若想知道日常生活所用的220伏电压中的两条线中哪条带电,有经验的电工会用手背去试一下、而不是用手心去试,因为他们知道用手背去试,触电后小臂会带着手迅速地收向大臂而脱离电源;而用手心去试,受刺激后则必定是更牢地抓紧电源。再如,我们想知道一件物品的大致温度,也会去用手背去接触;再如,我们单手从地面向上提升重物时,小臂也会自然地向大臂靠拢,也就是说,大、小臂有关肌群在手臂发力时的收缩方向是一致的。这些例子说明,收小臂的发力是最自然、最简单、最有效地的发力方式,因此,在正手发力这一环节上,正规教材与正规的教练无不强调是收小臂而非挥小臂。挥小臂的发力,只适用于引、挥拍空间不足的特定条件下,如台内发力击球等。有球友在入门时,由于没有正规的指导,练习回合球时多数是在台内的借力回球,熟练后养成了挥小臂的习惯,一旦遇到需要自发力击球时,总是感觉所击出的球在力量或速度上不能尽意,即使将蹬地、转腰、摆肩的要求全做到了,也总是感觉在发力上缺了一点什么,同时会伴有动作大、还原慢、甚致发僵发硬、不顺不潇洒的感觉,其唯一的原因就是在于小臂的正确使用上。也有的球友为克服抬肘的坏习惯,不是从技术源头上找原因,却将收小臂的动作改成了挥小臂,其结果是走了极端,肘是不抬了,但发力的顺畅性却失去了。我们都知道手臂在发力时,大臂与小臂的发力方向应保证一致才能发力顺畅,而挥小臂时,小臂的回收方向并不是与大臂同向的,这样就出现了差向的问题,差向必然导致差速,有球友会感觉摆速不够或爆发力不足,这就是发力不畅的唯一原因了。有球友曾问过我为什么在发力击球后球拍的拍面朝向会与其他人不一样且力不从心,看过视频后证实了我的判断,就是挥小臂而不是收小臂的结果,尤其在中远台需自发力时,表现尤为明显。也有球友问我小臂二次加速的感觉很难找到的原因,说小臂二次加速的效果不如随大臂的自然收效果好,通过自拍视频同样得到了证实,这几位的小臂使用方式也是挥而不是收,让他们拍了快攻的视频后他们自己也发现了问题所在,"这哪里是在击球,分明就是在拍球",这是其中一位球友对自己动作评价的原文。挥小臂击球的优点在于球的稳定性显得好控制,可以有效地避免抬肘、漏球等现象,但这仅是权宜之计,并不是正确发力的最高境界。有球友从快攻向弧圈技术过渡时,到达一定程度后再提升,就遇到了瓶颈而无法超越,其主要原因就是在练习快攻起步时,缺失了自发力击球的这一课,他们只习惯于台内的上升期借力回球,而在高点期自发力击球这一必要环节上,由于缺少好的陪练或没有多球练习等条件而误过了。他们的定点练习中回合能打上几百个不失手,但实战中却不会发力,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迎球,有球友说这是节奏掌握上不够熟练,殊不知他们的自发力能力并没有过关,不会发力,又如何能掌控节奏?归根结底,仍然是小臂正确使用的问题。当然,借力为主也是一种风格,但自发力却是我们技术提升的必要条件,单从台内挑球这一单项技术来说,习惯于挥小臂击球者必定没有收小臂发力者的效果好。同时,正手的习惯也必然会带到反手技术上去,这一点在横板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凡反手好于正手的横板选手,其正手大多是挥小臂而不是收小臂。还要说明的是,反手技术的入门阶段,挥小臂的发力控球稳定性好的优势会得到明显体视,尤其在防守或控制技术上,自发力的所占比例较小,稳定性尤显突出,但在反攻、反拉等自发力为主的强攻技术上,因为大、小臂的结合运用不好,旋转在一定程度上会有、速度及力量却远远不够,就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综上,我不否认挥小臂发力在乒乓技术体系中的作用,但却反对将挥小臂的发力方式当做是唯一正确发力方式的观点,我坚持认为,收小臂发力方式是正确发力的根本基础,挥小臂发力只应是这个基础上的一种再造形式,在整体技术中,应以打牢基础为先,再图提升和丰满,这才是我们提升技术必由的正确之路。为此,这里提出两条建议供参考:1.练习正手快攻阶段中,在借力击球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一定要把自发力为主的发力方式再加以深造夯实,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2.正手攻技术稍有基础后马上进入反手攻练习并争取早日进入正反手结合练习,使正反手的发力感觉得以均衡、同时固定和提升。如果正手熟练后再练反手,在反手的提升过程中会遇到想象不到的麻烦,使整体技术的提升进度大为减缓,甚至会出现偏一手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