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群组综合技术

  • 分享

    怎样提高掌握重心的能力

    冬日私语 已有 173 次阅读  已被 1 位用户收藏 2012-04-26 07:34
    怎么样提高掌握重心的能力乒乓球的任何技术动作都包含着身体重心变化,就说明了学会和掌握正确身体重心变化规律和技巧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的重要。也许,我们许多朋友都因重心的问题感到过迷茫,或许把重心认为神秘,不可琢磨。确实,重心不是重量,也不是重力,它只是身体各个质点重力的合力作用点,是一个无形但又很实在的点。事实是,我们都生活在重心世界中,无时无刻都与重心发生着联系。我们平时的行走、奔跑、跳跃,身体的各种姿态,都是人体操纵重心的活动。身体的平衡就是重心的稳定,人如果一旦失去重心,要么就会摔跤,要么就象行走在太空一样,身不由己了。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我们在乒乓球运动中,却对重心显得如此不惑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出自于缺乏对专项技术动作规律上的认识和缺乏对重心变化规律上的把握。那么,真正要解决重心的问题,也只有从这样两个方面下手。不管乒乓球运动技术有多么的复杂,但乒乓球运动实际上是一项以持拍手为主要运动环节的项目,身体的其它部位都是为其服务的。如果我们真正抓住了上肢重心的变化规律,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因为在乒乓球运动中,还有什么技术能离开上肢的运动而单独存在的呢。那么,上肢运动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上肢运动与身体其它环节在运动的配合上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目前还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文献和资料,但是我根据执教多年的经验和对这项运动的理解,从重心变化的角度,至少有以下三条是可以进行研讨和借鉴的。第一条:上肢同侧运动时,身体其它环节的重心变化在方向上和方式上与上肢重心的变化趋同一致;第二条:上肢异侧运动时,身体其它环节的重心变化在方向上和方式上与上肢重心的变化相反,成对向运动;第三条:下肢重心的主要作用是移动身体,维持身体的平衡并协调发力,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调控性。上述三条规律,普遍存在乒乓球的技术动作之中。如正手攻的引拍与击球。上肢的运动方向,决定了身体同侧其它部位的运动方向,换句话,引拍上肢向后下方运动,那么,与上肢相邻的近侧的身体部位,也同样要随之向后下方运动。反之,击球时上肢从后下方向前向上向内运动,那么,这些相邻的部位,也会保持与上肢同样的运动方式。而这些动作方向上的运动,也就是这些环节的重心转移和运动方式。明白这条规律,就可以使正手方位一侧的运动,在上肢重心变化的引领下,将同侧身体各个部分有机的配合起来,达到动作上的协调。又如反手攻球。引拍时前臂重心向后运动,身体躯干左侧(以右手持拍为例)的重心位置则向前移,击球时,上肢重心向前运动,躯干重心则向后运动,肩关节处的杠杆作用得到发挥,以增加击球的力量。在如下肢重心的变化。正手攻球时,可以采用持拍手同侧的下肢与击球动作协同发力,也可以采用异侧脚协同发力;在反手攻的时候也是如此。究竟采用哪只脚,要根据来球的状况和个人使用技术动作的习惯,比如,正手短球,可以将右脚前移配合击球,也可以左脚插上。但对于长球,一般是采用同侧脚后撤,因为这样可以让出击球的位置。再如使用并步移动时,可以先动右脚,也可以先动左脚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下肢重心的转移和移动,主要任务是根据来球的落点变化,移动身体和维持整个身体的平衡,并配合发力。总结这三条规律,对我们认识运动中上肢重心与身体其它环节重心之间的关系,利用重心找球,利用身体打球,提高重心的操纵能力,我想多少是会有点帮助的。练习中,凡是需要用力或速度上要求较高的技术动作,重心转移和移动的幅度就大;凡是对力量的要求不高,但对技巧性、精确性关联度较大的技术动作,重心转移和移动的距离就小。换句话,重心变化的大小与动作用力的程度成正比。总结这三条规律,还有利于我们正确对待和分析自己的技术状态和找出存在的问题。如果是击球技术动作上的问题,先从上肢重心入手,是不是掌握了上肢在击球过程中的稳定性,是技术动作本身细节上的问题,还是上肢重心不到位,重心掌握不够的问题;其次是分析躯干与上肢的配合问题,是不是掌握了击球时重心变化的规律,躯干与上肢在配合上有没有脱节的现象和不协调的问题存在;如果身体不稳定,移动不要位,那就要把动作改进的重点放在下肢重心的转换上,提高下肢重心在平衡身体重心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有针对性的去进行改进,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技术。下面谈谈怎么样提高掌握重心的能力的问题。在《乒乓球运动的重心》一节中,对重心究竟是与人体什么样的素质联系得最紧密的问题进行过说明,其实,不仅仅是协调性的问题,还涉及到个体的遗传基因,涉及到人体先天的能力,科研结果表明,遗传的先天性的因素通过后天的训练是不太可能得到改变的。对这类问题我们不再讨论,要讨论的是通过后天的训练,也就是我们尽可能的发掘人体与生俱来的潜在因素,在最大程度上将体内潜在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才是训练的真正目的。那么,对于提高掌握重心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什么样的渠道和方法呢?一、发力时身体的协调配合。发力状态下的身体配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配合。这里,我并不是提倡在学习初期阶段就应采用发力的技术,而是说在发力的情况下,你能做到身体协调就算达到了技术动作对重心掌握上的最终要求。学习技术动作有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长短取决于你把握的程度,如果你要缩短这一过程,那么,从现在起,你就要严格的遵循由轻到重的原则,扎扎实实的练好基本技术,而练还基本技术的前提条件又是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因为技术动作的掌握和形成是在人的意志支配下,由运动器官实现的,如果技术概念模糊,形成不正确的技术定型后,再纠正就比较困难了。技术提高是没有止境的,但提高和创新的基础是基本技术,我们可以看看近年来大家所谈论的一些新的技术,无不都是在基本的技术上演化和创新的结果。反手技术在反手攻、拉和推的基础上繁衍出了拨、弹、撕、带、拧、挤等,正手技术在攻、拉、突的基础上,出现了带、爆冲、点、挑等,这些名目繁多的细节技术,都是在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诞生的。而基本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补充,也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长期的、艰苦不懈的基本技术的练习。基本技术的掌握,需要技能与技巧,而重心的变化,就是技能与技巧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可以这样说,任何动作的技术概念,都包含了重心变化的因素在内,区别只是服从于表述的需要,只对动作结构进行说明,没有从重心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但那些对动作结构上的说明,都明显的打上了重心变化的标志。比如手臂向前、向后、屈膝、转体等,实际上都是对重心位置变化的描述。因此,重心在基本技术的概念中无所不在。如果我们牢固的掌握了技术的概念,并按照技术要求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一旦熟练,你就掌握了该技术的重心变化的规律,使身体和动作就越发变得协调起来。由于熟练,你使用技术时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顺;而力量越大,又会促使你的技术包括身体的协调性进一步得到提高,这就是我要说的“发力时身体的协调配合”的全部意义。要发力,就要讲究发力的顺序,论坛中大家对发力的顺序问题没有什么分歧,一直认为是从下至上。但是对怎么样学会发力,在方法上讨论得并不充分。力的传递方式与学会发力我想应该不是一回事情。而恰恰相反,我认为,练习发力必须得颠倒过来,从上肢开始,然后到躯干(肩、腰、髋),最后才是下肢,原因之一也是从重心的变化规律出发,即先重点解决上肢重心在发力过程中的位置与变化。我把发力看成是十分功力的话,上肢的发力应该是5分,躯干的发力是3分,下肢的发力是2分,当然这样的理解可以讨论。但至少可以看出上肢与躯干发力的结合应该是发力的主要途径。主要理由是:离发力点越近,力量就越容易整合,而离发力点越远,传递的难度越大。理论上讲,下肢力量最大,但由于重心的作用,力的全部不可能完全传递到发力的末端,同时,也不是所有的技术动作都具备这样的发力条件和力量要求。一般情况下,主要是上肢的力量和躯干的力量在起作用,能够把这两个部分的力量整合起来,你的功力就可以达到8分。练习时,要首先保证上肢的发力顺达,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会运用躯干(主要是腰与髋)的力量,最后才是结合下肢的力量。如果先就去考虑把下肢的力量用到上肢的发力中去,重心变化的跨度太大,你就会因为身体重心的起伏太大而引起身体重心的不稳,出现身体不协调的现象。从技术掌握的难易程度,以及身体协调能力的提高,还是重心变化的规律上分析,都是不可取的。但是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上述观点并不是把发力的学习割裂开来,很机械的按照先上肢、后躯干、再下肢这样一个严格的步骤,也不是要求先掌握上肢的发力之后再去掌握后面的两项发力,而是在练习中,学会依次发力,循序渐进,并突出学习的重点,把上肢、躯干、下肢的协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整个发力技术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使练习变得更加有目的、有成效,并使发力的程度与技术的提高联系得更紧。二、运动中身体的基本平衡。重心变化千差万别,但变化的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要维持运动中的身体平衡。任何技术动作在结束之后,不能维持身体的平衡,就说明还存在着缺陷。要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技术动作,就必须要保持身体姿态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就是某种身体位置上保持平衡的能力,根据乒乓球运动的特点,对人体需要的是一种不断变化中保持身体稳定的动态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能力的提高,依赖技术练习不断趋向复杂,越是复杂的技术,对身体的平衡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乒乓球的复杂技术,不是指各个单项的基本技术,而是指由两个以上单项技术组合而成的复合技术,尤其是不同的单项技术的组装,再加上与各种不同的步法集合,形成一个个动作方式、方向、空间、时间上完全不同的运动单元结构。比如,正手拉后接反手攻,反手搓后接侧身拉等。单元结构内,技术类别不同,方位不同,参与组成的单项技术多,技术动作之间还需要步法连接,那么复杂程度就增高,练习的难度也就增大。如,侧身发球—正手台内挑打—回反手推—转正手发力拉的练习单元里,由四种不同的技术两面交叉衔接而成,其中需要左右两边和前后三次大的步法移动,象这样的组合练习,既复杂,难度也较大。我们可以根据实战的需要,选择和确立几个重点的套路,甚至设计一些超出实战难度的组合来反复练习,无疑,对我们提高操纵身体重心的能力,改善身体的协调,保持在高速运动中和复杂情况下身体的平衡状态都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种设计也要从练习者的具体情况出发,因人而宜,难易适当,具有可行性。开始时可在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组合,逐步增加难度。你完成的组合越复杂,难度越高,你的技术和能力也就越高,实战的水平也就会大幅度的提升。平衡能力还体现在对时空感和方位感方面。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有些球手对常见的一般高度的球感觉很好,但对于出现的半高球或者高球,就束手无策,就是通过训练的选手,如果对这类球如果练习较少,同样会失误较多。失误的原因不外乎这样几条,空间感不强,不能较好的调节击球的位置;方位感不强,不能把握击球的机会;时间感不准,找不到击球点,击球时出现明显的动作不协调,重心不稳,身体失衡的现象。乒乓球是一项对时空感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比赛中的每一个球,都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如果缺乏准确的判断,就不可能进行精确的回击。运动的动态变化不仅决定了球手要提高判断能力,还决定了其必须具备遵守动作的空间条件的能力。这种遵守动作的空间条件的表现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不同旋转、不同速度、不同高度、不同节奏、不同力量的来球,能把握好不同的击球时机,并具备改变动作或部分动作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有目的的使技术训练的内容逐渐复杂化。身体的平衡性还可以通过专业以外的体育项目的练习来得到提高,因为身体平衡广泛的存在于运动之中,同时,作为一种身体能力,也会使你更多的适应各项运动的要求。其中,球类运动对乒乓球的影响最直接,而滑雪、滑冰、体操等项目对平衡能力的要求难度更高。我们要充分利用运动技术之间的积极转移,使之为乒乓球运动服务。你平时参加各种体育项目的活动多,你的身体的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和掌握重心的能力就会比参加单一运动项目的人要好得多,学习技术的进度也会更快,这已经是一条普遍的规律了。三、 技术训练的复杂性。真正解决重心问题,还是要通过专项运动的技术训练。乒乓球虽然是一项非周期性的运动,但在技术训练的内容安排和掌握动作的进度上,也带有某些周期性运动项目的特点。比如练习初期进行的有规律的定点正手对攻、左推右攻等。有规律的练习是运动初期训练的主要内容,好处是能够使你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但如果安排不当,或者练习的时间过长,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形成一定的习惯动作节奏,就对今后在掌握不同击球节奏上出现麻烦;长期的有规律的练习,也会使你形成的动作的动力定型不太适应比赛状态下的需要。因此,乒乓球技术训练更多的是要结合实战的需要,使练习的内容达到全面、实用、准确、熟练的要求。所谓实用,就是要从比赛的实际需要,达到复杂技术对身体重心转移、交换、移动、还原的方面的要求,使身体的能力满足专项技术的需要。这一个过程,即是技术带动身体,使身体适应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身体促进技术,使身体保障技术发挥的运动过程。从单纯的技术角度,我们可以把乒乓球的技术分成这样四类,即速度性、力量性、灵巧性和精确性。比如发球,属于精确性类别;快攻中的快带,属于速度性,扣杀属于力量性;弧圈属于力量性;摆短属于灵巧性。有的技术动作具有几种属性,比如台内挑打,可以是灵巧性技能,也可以是精确性技能;爆冲则属于力量性和速度性。究竟属于哪种类型,要看你自己掌握技术的状况。确定技术类型的好处是,便于你更加清楚学习和掌握这些技术,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你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什么地方。灵巧性、精确性技能,需要上肢动作的高度分化,力量性、速度性技能,需要身体的协调配合,力量性与灵巧性、速度性与精确性、力量性与精确性、速度性与灵巧性结合紧密的技术动作,那么,既需要上肢的运用技巧,还同时需要身体各个部分的协调配合。练习中,你要解决的重点是什么,是上肢运用上需要改进,还是身体的协调性需要改善,有了这样的分析,就使你能够准确的判断自己技术动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去加以解决。一般情况下,应该首先解决上肢动作中出现的问题,因为这是关系到击球动作的核心环节,其中尤其是要注意前臂与手腕的动作,也就是最后出手动作是否正确,然后再去考虑其它方面的改进,这应当成为我们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的一条基本的思路。从身体部分参与运动的状况来分析,同样也可以提高我们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规律上的认识。我们可以把参与运动的身体部分按照离击球点的距离分为近端、中间和远端这样三个环节,上肢为近端环节,躯干为中间环节、下肢为远端环节。根据你在运动中的表现,你可以 评价在这三个环节上技术的掌握情况,来明确你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重心不稳定的问题,你就要分析是腰、髋、肩与上肢配合上的问题,还是下肢与躯干的配合问题,寻找问题也应该是本着从近端到中间,再到远端这样一个途径。这样的分析过程也是建立在对环节重心变化的基础上之上的。一般来说,击球动作的不稳定,主要是近端环节与中间环节的连接问题,身体整个重心的不稳定,主要是远端环节与中间和近端环节的协调配合问题。从运动的方式上分析,也能够准确的判断出自己在重心操纵上的问题。我们可以把技术分为同侧技术动作和异侧技术动作。在技术动作的衔接上,同侧技术动作之间比异侧技术动作之间的难度要小得多。比如,正手连续拉与正、反手连续拉比较,显然后者的难度要大。原因在于重心的变化随动作方式的变化完全得到了改变,动作转换的难度越大,重心的变化也就越大,对操纵重心的能力也就越高。从技术动作的结构上比较,同类的技术动作在连接上也要比异类技术动作容易得多,比如左推右攻的连接,就比左搓右拉的连接要容易;正手搓后转拉要比反手搓后侧身拉容易;发球抢拉要比搓后抢拉难度大;拉后快带要比拉后转削难度小。与运动方式的改变一样,动作不同类,重心交换方式的难度就大,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就高。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技术训练的复杂性是提高重心操纵能力的唯一途径。给我们的提示是:1、技术训练的过程要从有规律的练习逐步过渡到无规律的练习,并应该以无规律的练习为主;2、技术训练应重点解决异侧技术之间和异类技术之间的衔接问题;3、身体环节的重心改善应遵循从上肢、到躯干,再到下肢之间的协调配合问题;4、上肢与躯干的配合主要解决击球动作的协调,下肢与躯干和上肢的协调配合主要是解决身体的重心稳定性问题。需要加强理解的是:躯干的运动形式和在身体重心变化中的作用。重点提示:1、 躯干运动的力偶现象(详见之二的具体内容);2、 躯干运动的骨杠杆作用。这里再把关于躯干运动的骨杠杆作用简单的介绍一下。在反手技术应用时,躯干运动的形式不再是力偶现象,而是以躯干(主要是肩关节为支点)的骨杠杆运动。骨杠杆运动的形式是以持拍手一侧的肩关节为支点,持拍手与肩带骨(含非持拍手)的对向运动。有点象书页效应,引拍就是书页的合拢,击球就象是书页的打开。躯干就象是书脊。当然,这只是一个抽象的比喻,在运动方式上还会有一些变化。
    收藏| 举报| 回复 
涂鸦板
插入图片
  插入   删除
+增加图片 只支持 .jpg、.gif、.png为结尾的URL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