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三板的优势仍然是取胜的关键
冬日私语
已有 143 次阅读 2012-04-22 16:16
前三板的优势仍然是获胜的关键在世界上惟独能长盛不衰,独领风骚的竞技体育项目,就是中国的乒乓球。不管今后的结果怎么样,至少,中国的乒乓球从1959年以来,逐步替代了欧亚诸国,连续称霸差不多半个世纪,尤其是经历过汉城奥运腥风血雨的洗礼之后,更是锤炼成铜墙铁壁,成为当今世界乒乓坛真正的龙头老大。为了改变中国乒乓球一支独秀的局面,国际乒联没少动过脑筋,然而,每次规则的重大修改和对比赛的种种限制,中国不仅没有伤筋动骨,反而使技术更加炉火纯青,直到本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我感到奇怪的是,国内媒体对国乒为什么获得这样的成就没有深究,反倒指责中国队无情无义,唯金不仁。玩不玩,怎么玩,你替外国人动什么脑筋,中国还有几个项目能象乒乓球这样辉煌过,有什么必要去越俎代庖呢?难道让中国的乒乓球象足球那样蹩足就高兴啦,中国的媒体我更读不懂它。中国乒乓球为什么能立足世界之林,有各个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我想是我们找到和真正掌握了这项运动的制胜规律。规则怎么变化,我们也会变化着和你玩,不是吗?从技术的角度,我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坚持了自己的特点和特色,核心的内容就是“前三板”。怎么样理解“前三板”,随着打法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前三板”的内容也同样得到了充实和完善。要说马琳与王皓、王励勤之间的争夺,还是郭跃与张怡宁、李晓霞之间的抗衡,都集中表现在“前三板”的技术上,更不用说马琳与萨姆索诺夫、王励勤与柳承敏等我国选手与国外选手的交锋,争夺的焦点都是“前三板”,而“前三板”的主战场都是在台内的技术上。因此,可以这样结论:中国队的获胜基础是“前三板”的技术,而技术的优势又突出的表现在台内短打。我认为,目前我国选手在“前三板”的应用策略上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主要特征是因人而宜,以我为主,力争主动,扬长避短。“前三板”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抢先上手,先发制人,而是从本身技术掌握的情况出发,加强控制与反控制,提高“前三板”处理球的能力,通过比赛证明,显然,中国队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种进步尤其是表现在接发球一轮的技术上。也就是说,发球与接发球的较量中,中国队员在“前三板”的技术上明显的占据了优势。马琳台内各种技术的使用,王皓反手拉、拧(尤其是有了直线),李晓霞、雷振华的台内挑打,王楠、张怡宁的稳健,可以说在中国每一个队员身上,我们都看到了“前三板”球高超技艺表演。如果我们能够把“前三板”技术作为衡量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尺,那么,你就会发现,国外选手与我国选手的主要差距就在这里。柳承敏、波尔、吴尚垠、李廷佑、水谷隼、庄智渊、蒋澎龙等选手的“前三板”水平已经具备了抗衡中国选手的能力,他们之所以出局,要么是由于相互之间的撕杀,要么最后都碰到了发挥更为出色的中国选手。如果说在改打大球的初期,中国选手中远台的相持和搏杀能力是获胜软肋的话,那么,今天中国队在相持上上不仅彻底改观,而且也逐渐的显示出了优势。这种实力球的提高解决了“前三板”技术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中国选手台内球技术的精益求精。通过本届比赛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原来台内球明显具有竞争优势的马琳、王皓,中远台技术也大幅度得到提高,尤其是王皓,正反手中远台的对峙丝毫不比横板的水平低;另一方面,原来中远台实力球很好的王励勤、陈屺、马龙等,台内的短打和控制技术提高的幅度也很大。这次进入半决赛和决赛的选手,可以说都是技术全面的选手,尤其是“前三板”技术的顶尖高手。可以预料:今后的比赛胜负,主战场将会转移到“前三板”的争夺上。因此,中国队要想继续保持霸主的地位,就必须要继续坚持原有打法的技术特点和技术风格,在突出体现自己“前三板”技术特色的基础上,来巩固已有的成果。国家队成功的经验对于我们业余球手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对于业余球手来说,技术的薄弱环节在发球和接发球,尤其是接发球,没有好的发球和接发球技术,要想获得“前三板”的主动是谈不上的。我们不妨在练习中腾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发球、接发球练习。要知道,发球技术比什么技术都重要,而发球技术的练习是乒乓球所有技术练习中唯一只能通过个体进行练习的内容,容易因枯燥和单调受到我们的忽视。(UC浏览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