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击球有理(下)
冬日私语
已有 210 次阅读 2012-04-13 21:32
击球有理(下) ——李晓东谈击球的五个环节 “打什么样的球就选择什么样的距离” 第四个环节是击球距离。 击球距离主要是球与球板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越大,发力越容易,力量就越大;但失误也多,不容易稳定。反之,距离越小,发力越难;但是容易借力,也容易调节控制。根据这个理论,应该是打什么样的球就相应选择什么样的距离。 如果遇到机会球,球与球板之间的距离就应该大一些;相反,处理台内球如果还用那么大的距离,打过去的球肯定不转。 打球大概分四种情况:一种是打机会球,一种是主动进攻,一种是快速相持,还有一种是积极防御。这四种球几乎概括了所有打球的情况。 机会球用大力量,肯定动作是大的,球与球板之间的距离也是大的,这就是合理的。但我要解释一下,幅度大的动作里要包含“小”,“吃球”这一下动作要上得去。不能说动作大,胳膊抡圆了,但触球的时候球拍是匀速打出去,这样的球能打出劲吗?应该是触球之前先放松,最后触球时再把劲使完,否则动作就会发僵。主动进攻的球要用中等力量,动作、重心交换、距离也是中等的。快速相持与积极防御的力量更小一些,快速相持大概只用三、四成力,积极防御则用两、三成力。虽然我说的容易,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大力量与小力量还好区分,大力量与中等力量,中等力量与小力量有时候却不好区分。 这里有几个窍门要说一下。 第一,打所有的球都有重心的作用。拉球为了让球转点儿,要“点”一下,有重心;搓球和推挡也要有重心。好多人只用手打球,不用重心打球。有些人劲在肩膀,脚底下是空的。就像胖人只是身上有肉,发不出力。正确的触球部位应该在板头,一是有力量和旋转,二是球打在板头,弧线出来很好。 第二,打什么球都要“合”上力(借上力)。发球在借上力的点最舒服,接发球借上力好接,挑打借上力好挑,防御借上力好压------不光是借力,有时还借旋转。 第三,打所有的球出手时力量都要集中。出手集中就能把球打透,手上的感觉要好得多。搓球、发球、推挡也一样,所有的东西都要出手集中。原来曾传强指导讲过,打球要“吃重”,讲的非常好,尤其是在出手集中这一下要“吃重”。 “0.9是北京台,0.91就听不清楚” 第五个环节是调节球。 调节球的感觉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内涵,这是最精华的部分,不看动作好不好看。 调节球时,不同的人可能在某一方面好一点儿。比如王励勤的正手好,王皓的反手好,马琳的台内球好。 大球和无遮挡发球规则实行以后,对选手的力量要求比原来高得多。小球与大球相比,旋转下降了将近1/4,控球下降十几个百分点。像孔令辉、老瓦的风格打小球还行,改大球以后受了很大影响,速度、力量不够。拿卧推来说,刘国梁、孔令辉当初推50、60公斤就费劲儿,现在马琳能推90多公斤,王励勤能推100多公斤。选手的综合素质和专项素质越来越重要,起码你要跑得够快、力量够“杀死”对方。 乒乓球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精细,选手的水平也越来越接近。比如2007年世界杯的比赛王励勤对柳承敏——我说过好几回,如果王励勤的反手再弱一点儿,第一板的质量再低一点儿的话,对柳承敏就该输了。 我们处理每个球都会想到,怎么样让反手更冲,正手更凶,搓球更转,防御更顶,但要想命中率和质量有保证,就必须要调节和控制,不是什么球都能搏杀。 调节球的含义特别广。 第一个叫摩擦调节。摩擦调节主要在于手腕、手指的用力,当然也有重心的用力。摩擦调节时要引拍,如果不引拍,手腕手指用不上劲儿。我觉得手腕加速带动前臂比重心带动手臂挥动更快。举个打人的例子,如果我要打人,手腕不使劲儿,打一下对方根本不在乎,如果手腕用力,打的就疼。再加上重心,与手腕在同一时间,朝同一方向用力,就如虎添翼。 摩擦调节里,我觉得摩擦的主要功能是解决旋转问题,不能误认为只要有摩擦,这个球就打得准。准不准还有一种对弧线的感觉。邓亚萍就打得准,她打球的弧线特别好。 第二个是板形调节。板形调节是一个非常高级的东西,以前谈的少,这两年谈的稍微多一点儿。压着板形打台内球能打吗?肯定打不了,一打就下网。所以接发球中想挑转的球就要“亮”一点儿板,,挑不转的球就要“立”一点儿板。 真正通过板形来调节球,没有什么球是攻不了的。当然这也有技巧。比如这个球是下旋,我通过亮板,通过敲击,觉得这球弧线够过网了,我肯定敢打。什么时候“亮”,什么时候“压”,是一个技巧,亮晚了球肯定出界,压早了球肯定下网。球下网多半是板形调节少,出界多半是击球点太“厚”。 调节球里有很多微调,跟半导体收音机一样,比如说FM0.9是北京台,FM0.91就听不清楚。上旋球里不太转的就亮一点儿板,转的就稍微压一点儿;不太转的球可能借力多,转的球发力多。板形调节特别重要,要随时调。 第三个是力量调节。我把力量分成五种:大力量、中等力量、借力中发力、借力为主和卸力。大力量用于扣杀、冲杀高球和半高球,基本上用90%的力量。有人主张还要用更大的力,但我主张用九成力就可以了。如果胳膊抡圆了,用十成力,球一旦回来下一板就没法打。 中等力量最看能力。主要用在主动进攻和连续进攻,60%、70%的力就差不多。借力中发力是一种合力,利用对方的力量和旋转,加上自己的力量和旋转,两个力合在一块儿。借力中发力好像是打回头,其实根本不用使多大劲。对方用60%的力,我也用60%的力?我觉得用这么大的劲儿打上了也是偶然。用四、五成的力击过去跟七、八成的效果差不多,而且前者的把握性还大。 借力为主,多用在快速相持、快速防御和积极防御中,这要求出手的命中率。卸力多用于摆短和发球中。有时候用生胶或正胶接弧圈球也是卸力。学任何新东西,掌握任何新技术,首先要学会发力,学会发力以后再学调节球就容易的多。拿发球来说,不能想发短球就不敢使劲儿,轻轻碰一下。虽然球短了,但对方可以随便打。我要先使劲儿,使完劲再忍,再往回收这股劲儿。 第四个是节奏的调节。现在速度是发展的核心,更确切的说是速度加旋转。光旋转强,速度慢,威胁不大;光速度快,旋转不强,威胁也不大;纯速度和纯旋转的年代已经过去了,速度、旋转、力量三者结合起来威力才最大。目前来说,三者结合的最好代表是王皓,王励勤也在往这方面努力——相对来说他的速度和力量很好,旋转还差点儿。 节奏的变化与旋转是相辅相成的,跟人家比快比不过就加转,转的适应了就加快,这是一门功夫,讲究套路。 节奏说白了就是快慢,我们常说打球“一下一下的”。什么是“一下一下的”?王涛是生胶,我教了他九年,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正手近台快带——这不是我发明的,他以前也有,只不过是大家偶尔用,他是经常用。第二个是反手生胶的快拨,北方人叫“快扒拉”,这就是“一下一下的”,是“真快”。 节奏跟力量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跟绕口令一样:“敌重我重”,就是对方发力我也发力,这种情况用的不多;“敌轻我轻”——这种用的也不多,就是对方轻的时候我发不了力,就再回一个轻的,这叫积极地控制和反控制。用的比较多的是“敌轻我重”和“敌重我轻”——分别是对方轻打的时候我发力,对方发力的时候我防御。在这里,我们要争取“敌轻我重”。 节奏上也是,一个是“敌快我快”和“敌慢我慢”。“敌快我快”相对容易,“敌慢我慢”很多人慢不下来。同样的道理,“敌快我慢”和“敌慢我快”与力量调节一样,快慢相互制约。就讲这么多,仅供大家参考。(此文由本人选录于《乒乓世界》,是国家队教练李晓东为男二队的授课,由张凡、姚远整理),转载请注明“转载于精英乒乓网”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