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组 - 赛事新闻
-
谈谈甩拉——兼谈怎么样看待“直臂拉球”甩拉是近几年弧圈技术改进和进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它是对传统弧圈技术手段的一种新的补充和创新。甩拉与快撕、撇拉、爆冲以及直拍横拉等手段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弧圈的技术体系。甩拉是在强调前臂加速的基础上,更注重了大臂的合理运用,即重视把上肢乃至身体各个环节的功能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大臂的高速甩臂势能,并使之与前臂的加速有机的结合,最大限度的挖掘上肢肢体整体上挥摆的速度和全身各个部分的发力作用,从而增大弧圈的力量和旋转,来达到提高弧圈质量的目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一定的规律。甩拉技术之所以得以勃兴并大行其道,有它必然存在的环境与条件。 客观上,规则的革新是一个主要的成因。改打大球后,球体重量增加8%,体积增大16.635%。从理论上推断,和小球相比,球的旋转减弱了13%,球的速度降低了23%。球体重量的增加,要求运动员必须要研究增大击球力量方法,而只有力量的问题得到解决后,才有可能实现旋转的加强和击球速度的加快。很显然,小球时代的弧圈技术在大球时代已经不太适应,必须要加以改造和创新。 主观上,发掘人体潜力,使技术在规则的范围内不断完善与发展则是一个主要的动因。一方面,改打大球后既然球的速度降低了23%,那就意味比赛的节奏会因为球速放慢而有所减弱,运动员准备击球的时间得到了延长,运用动作的时空范围得到了扩展,加大动作幅度已经有了可能。另一方面,规则的修改,为我们寻求和革新相应的技术提供了机遇。小球时代球速快、旋转强,动作细腻、精准,在击球技巧的要求上比大球时代要高,因此,动作中对前臂的运用依赖性高。进入大球时代后,这一状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球的来回增多,实力球增加(据统计相持球增加了10%到20%),相持阶段各种技术的运用十分广泛,有利于运动员发挥自己的技术功底和技术优势,充分挖掘运动员身体素质潜能。如果说小球时代更多的是依赖前臂的击球技巧,那么,大球时代便是在小球时代的基础上需要更多的融合大臂及全身的协调运动,集聚更大的力量来投入比赛,换句话,大球时代进入了用身体打球的时代。这一现象可以看作是小球时代转入大球时代的一个技术上明显的特征。 最后,是人体的结构特点和运动潜能能够满足技术革新的需求。技术的创新不能离开人体这一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人体肩关节是全身各个关节中功能最全面的一个关节,能够满足甩拉技术对身体结构方面的要求。同时,甩拉不仅要求大臂参与的程度高,而且也对动员腰部和腿部参与运动有很高的要求。这一切,从动力学的角度来分析,都符合人体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和运动方面的规律。 目前,弧圈技术已经具有挂、拉、冲、爆、甩等几种手段,每种手段的运用都对应着具体的球势与球形,某种手段(包括甩拉)并不意味着可以打通一切球势,而必须根据场上的情况灵活运用,作为同类技术的手段之间有相通的一面,也有区别的地方,当然也不排除队员掌握技术手段的程度和个人使用技术手段的习惯。我们重视甩拉手段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它技术手段的采用,一个成熟的球手,在处理球的时候手段并不是单一的和一成不变的,在突出主要手段的同时,也不会抛弃其它有效手段的应用,关键是看有没有、能不能和怎么样选择当前的有利手段。 有人会问,甩拉的动作要领是什么,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甩”在汉字中是动词,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首条解释是:摆动,挥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用力向外或由原来位置往另一个方向抡;摆动。还有一条解释是:用甩的动作往外扔。结合乒乓球甩拉的动作特征,我们可以将甩拉理解为:以快速有力的抡摆将球以弧圈形式还击。甩拉作为弧圈技术的一种基本手段,与其它弧圈技术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甩拉技术的自身特点是什么。我认为,甩拉首先是手的快速有力的抡摆,而不单是强调前臂的加速摆动,也就是说,甩拉是以手的快速有力抡摆为前提,以手的整体运动为特征。其次,是甩拉技术的发力方式有独到的地方,即甩拉是先由腰发力,因此,甩拉的动作始终是与腰部的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腰手结合,以腰带手是甩拉的要领之一。这样的方式决定了拉球动作的开放性,在技术动作上的体现是转腰引拍动作的幅度大,扭腰甩手的速度快,凝聚在板头的力量大。“以弧圈的形式”是界定甩拉击球的基本方式,其中也涵盖了前臂的加速,因为不管是什么类别的弧圈,动作特征都呈现出了前臂在击球瞬间的加速动作。 有些朋友将优秀选手“直臂拉球”的动作视频发到论坛上,以此说明“直臂拉球”的动作特征,朋友们所说的“直臂拉球”,实际上就是甩拉技术。有人认为这些球手的拉球没有明显前臂的加速动作,其实这是视觉上的错觉。相对于一般拉球而言,前臂的加速动作是突出的和明显的,但在甩拉技术中,由于大臂的加速与前臂的加速是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的,快速的甩臂使前臂的加速动作有所隐蔽,但并不说明前臂没有加速的动作,相反,前臂的加速动作要配合上臂的快速挥摆,其对技能与技巧上的要求会更高,这种力量更大,参与运动的环节越多,速度越快的击球手段,既代表着先进的技术,也决定了完成技术的难度。有的朋友对我关于讨论直臂拉球的文章中谈到的形与神的问题提出了异议,我还是这样认为:不要将引拍时手臂的舒展放开和拉球开始时的起势动作作为认定“直臂拉球”的依据;不要用“直臂”这样的汉字组合来形容动作的名称。所谓“直臂”,这只是对甩拉的“形”的外表过于绝对化的描述,而甩拉真正的要领是腰的主动牵引和扭腰发力,以及上臂与前臂加速的高度组合,这才是甩拉“神”的所在。如果说大球时代是真正体现用身体打球的时代开始,那么,甩拉技术在比赛中的广泛运用就是一个显著的标志。
收藏| 举报| 回复
-
再谈甩拉《谈谈甩拉——兼谈怎么样看待“直臂拉球”》文章上传后,论坛上许多朋友跟贴,发表了一些相同的和不同的意见,可见大家对弧圈技术非常重视,对甩拉的兴趣也很高。甩拉目前在专业界已经是一项很普及的技术了,之所以普及,是大球时代对甩拉技术的一种呼唤与弧圈技术进步的一种需要,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综观历史上竞赛规则的重大革新,都会促进技术的不断变化、完善与创新。只要熟悉乒乓球的朋友,就不难发现,中国的乒乓球运动状况在大球时代出现了一些以前小球时代所见不到或不常见的现象,比如,包括直拍在内的正反手进攻能力趋向平衡、中远台相持与搏杀能力的提高、以力量为主要特征的“前三板”和与之相连接的中远台的后续进攻、各种打法技术体系之间的磨合与交融、战术的相应简约和明朗化、过渡性技术减少等,都在今天的大球时代凸现了出来,并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这既是中国乒乓球队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国乒乓球队对世界乒乓球运动所作的贡献。而甩拉仅仅是弧圈技术在手法上的一种完善,是大球时代整个技术变化中的一个在局部细节技术上的调整。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当今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变化,更有利于我们认识一些比赛制胜规律上的细小变因,理解和学习当前技术上出现的一些的新的东西。 看了大家的讨论,我觉得有必要对甩拉技术再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以期能给大家一点启示和帮助。 一、甩拉只是弧圈技术中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弧圈技术的全部。 我们要辨证的看待甩拉技术,不能把甩拉当成是万能的弧圈技术。如果认为甩拉就是弧圈技术,这是对弧圈技术在认识上的片面与误解。乒乓球的任何技术都是有针对性的,或者说是有客观依存性的,甩拉也是一样,它属于弧圈技术中主动性和搏杀性强的手段。因此,比赛中,并不是对所有的来球都可以采用甩拉的手段,而要看来球是否具备和满足了使用这种技术的条件,同时也要看球手是否能抓得住稍时即纵的击球时机,两个条件都必须具备,否则,就很难使用这样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发现包括大力、王皓、马琳、马龙等一批优秀球手在比赛中都不会是单一的采用甩拉的手段,如果他们仅仅采用甩拉一战到底,恐怕也会达不到现在这样的成绩排位。一位优秀的球手,必须是能合理的处理各种来球的高手,而不是手段单一的莽夫。 二、甩拉对球手的基本要求。 甩拉对球手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要素都有相应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甩拉与一般拉球的对比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甩拉首先表现的是力量上的特点,它不仅仅是前臂的加速,而是整个上肢的加速,即将大臂的加速与小臂的加速融合在了一起,同时,也整合了腰与腿部的力量,因此,甩拉是合理的动员全身参与发力击球的技术手段。因此,甩拉对球手的身体协调以及全身用力顺达的要求是明显的,这还没有包括抢位时在步法移动上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甩拉是完美的动员身体各个部分投入弧圈拉球的技术手段。其次,甩拉在击球的一瞬间,对前臂的击球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朋友在讨论中认为甩拉的整个手臂在拉球的过程中也是伸直的,或者基本上是直臂的,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前臂在击球的一瞬间将上臂的加速传承并将本身的加速发挥到了极致,动作的外型上使人觉得是上肢整体的加速,但实际上,小臂的加速仍然还是关键。因此,甩拉对前臂的加速以及前臂与手腕的摩擦与控球技巧要求更高。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甩拉是在一般拉球的基础上,所体现出的高难度的弧圈技术,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看成是弧圈技术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习甩拉技术,必须要先具备扎实的弧圈技术基础,如果缺乏扎实的弧圈功底,而盲目的去模仿甩拉,只能是事倍功半,有其形而无其实,收不到好的效果。 三、甩拉的使用时机与旋转特点 从方位上分析,甩拉一般在来球出台和远台的时候使用较多,出台球(近台)主要是在来球是下旋,主动上手的情况下使用,远台球主要是在上旋相持或搏杀的情况下使用。中台对峙时由于球速快,使用较少,但主动搏杀的时候仍会使用。从击球时间上分析,甩拉下旋一般在来球的高点期或下降前期,远台上旋对拉时一般在下降前期。甩拉球属于前冲类弧圈,也有爆冲,也有二者的结合,一般不会是加转。拉出的弧线低而长,球速快,冲力大,如摩擦球的侧部,则有明显的拐弯。从动作形态上分析,属于主动性、搏杀性进攻类型的技术,因此,整个动作具有明显的前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