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球的哲理(转)
冬日私语
已有 262 次阅读 2012-06-17 19:02
打球的哲理乒乓球真是一项充满哲理的运动:你打得狠,对方守不住,可以得分;你防守固若金汤,对方久攻不克以至失误,也可以得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攻就是守,守就是攻,攻、守这对矛盾在乒乓球运动里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上学的时候,学哲学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随着阅历渐长,体会渐深: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是“方法论”,信乎此言。 前发一帖《关于发球的哲学》,避开了纯技术的内容,也算是投机取巧吧——一来,专家学者此类文章见之于媒体的已然不少;二来以我辈的对技术的理解奢谈较高层次的技术要诀,总不免挂一漏万,贻笑大方事小,误导了球迷,那罪过可就大了:-) 可能有人不以为然,有那么多早已被公认的理论,何必自不量力班门弄斧呢? 我倒是以为,专家学者的文章一般是基于专业水平而言的,初学者信服,而又畏于高深不能卒读,或以为不适用于初学。好像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不完善的决策,如果坚决执行,就会胜过两个正确但相互抵触的决策。”(大意如此)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个人认为,能将自己的认识整理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明晰的体系,即便有错误或者不完善的地方,总比没有思想、没有目的地实践作用大多了,而且在实践中还能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更进一步促进自己的实践水平的提高。 讲几个哲学命题在打球中的体现:一、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我当初学习哲学的第一个命题,好像有点儿“空”,脱离打球的实际。其实不然。 在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初期,人们用的是木板,技术只能是挑、挡;后来出现了胶皮拍,削球技术成为主流;日本人使用海绵拍,远台长抽威风一时;中国人用海绵胶皮拍的近台快攻打法创造了乒坛的奇迹;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新开发的胶皮、海绵,各种添加合成纤维甚至金属丝网的球拍,无不使乒乓球运动朝着旋转更强、更凶狠快速的方向发展。 器材属于“物质”,技术应该属于意识的范畴,器材决定了一个时期的技术打法、水平,如法国的盖亭和比利时的塞弗,其凶狠近乎“不讲理”的打法创造了辉煌,就得益于当时新开发出的碳纤拍。而当改用大球,大家也用了合成纤维拍后,这种“不讲理”的打法就风光不再了。反过来,当球变大了以后,技术打法的要求(凶狠、快速)也促使器材进一步研发,内能套胶、张紧海绵、快速脱水、大板面、加纤维、中空管技术、空心柄等等层出不穷。 纵观器材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认识到,“哲学”的确是无处不在的。因而我们也可以用哲学来指导实践:要重视工具的作用,但不要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要“唯武器论”,有条件能用上“高级”的拍子当然好,没有条件也不要灰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能弥补器材的不足的,“高手”用差一点的拍子能轻松战胜“低手”(相对),而低手用好拍子却不能战胜高手,可见决定因素是使用武器的“人”而非武器。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理论,都是前辈在打球的实践中认识到并总结出来的,也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初学打球的时候,虽然很信服,但又觉得很高深,不怎么懂。技术有所进步以后,才对这些理论有所理解,于是用它来指导自己,进步显著。这是大多数人的体会。 常言道:“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技术水平高了,就会带动认识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了自己的信心(“胆大”);信心和认识水平的提高,更促进了技战术水平的发挥。 认识这一条的意义还在于,对初学的人,不要过多讲(初学者自己也不要过分追求)很艰深、繁复的理论,让他了解基本的原理就行了;等他技术水平有了进步,理解力上升后再说稍深的道理才更有效。举个例子,初学者才会打两三板,就讲“三、五板的控制”,当然叫做“不知所云”:-)三、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无限循环往复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运动。乒乓球的打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打法都随着器材的进化而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至强,而后或者是由于规则的限制,或者是由于其他打法的发展而渐渐没落;经过痛苦的涅槃之后,再一次焕发出新的光彩。 胶皮拍取代木板拍后,削球打法曾统治乒坛,随着远台长抽的发展而渐渐没落,完成了“自我否定”;后来使用长胶的以张燮林、梁戈亮为代表的“削中反攻”完善,蜕变了削球打法,获得成功,是一次“否定之否定”;在弧圈球挤压下,丁松、朱世赫使削球打法带来中兴之势;目前,削球打法又处在低潮阶段……削球打法的发展告诉我们,虽然目前有困难,只要重视积累,促进“质变”,削球打法还是有生存空间的,从施婕、陈卫星、林聚、金景娥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点希望,也验证了这一哲学论断。 I LOVE THIS “GAME”。虽然有职业运动员以此为“业”,但从根本上来说,乒乓球运动不过是一个“游戏”,而游戏的根本目的是给参与者、观赏者带来愉悦。当顶尖高手们利用新器材带来的凶狠打法瞬间解决战斗,直奔奖杯和奖金的时候,却使乒乓球运动越来越背离“GAME”的初衷。 限制海绵的厚度;禁止合力发球;限制球拍两面覆盖物的颜色;限制长胶粒的径高比;限制使用有机胶水;使用40MM大球;……ITTF的每一次改革都是人的意志对器材发展的作用力,在令某些人、某些打法经历阵痛的同时,迫使技术打法向着有利于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的方向发展。 但我们也不要忘记,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们在努力使用、适应合乎规则的器材促进技术发展的同时,又在不断开发现有规则许可的更犀利的武器。“ITTF的确是张好盾,它总是激励器材厂商前赴后继地当矛。”(李克非文中语),乒乓球运动就在ITTF和运动员、器材厂商的矛盾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 ITTF也许考虑过禁止使用合成纤维降低球拍击球的威力。但是由于纯木板的制作要砍伐大量的树木,不利于环保;那么从健康和环保的角度禁止使用有机胶水,就迎合了潮流,更达到ITTF增加回合、提高观赏性从而促进乒乓球运动推广、发展的目的。据称有提案建议增加球网的高度,也许在促进乒乓球运动推广发展的同时,会引发乒坛各种技术打法的新一轮沉浮,和球拍制造技术的研发热潮。 小到个人技术的发展、进步,也是如此,有高潮,有低谷,波浪式前进。我前面发过的帖子《半梦半醒之间》,另外有网友的帖子《突然见花开了》,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在此不再赘述。但我们对于进步的过程要有正确的认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不能坐待质变的到来,没有平时的练习积累(量变),是不可能有进步(质变)的。 武林高手可以“飞花摘叶,伤人无形”。然而终究需要很深的功力,耗费精力;设若神兵在手,自可轻取对手。当技术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出现低潮、停滞不前,在个人来说,有可能是使用现有球拍所能达到的技术顶点,不妨考虑升级你的武器,提高球拍的攻击力,在新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层面上开始又一轮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四、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看整体和全局,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常见到有些“老球油子”,动作难看,你怎么看他的基本功都“不行”,可就是极难对付,每一下都叫你很别扭;而另外一种球迷,得到前辈指点,“要打基本功”,于是以专业队的训练为榜样,苦练基本功。赛前练球热身的时候,一招一式象模象样,颇有专业的味儿,可在比赛中却大相径庭,反而比不过那些“基本功不怎么行”的人(刚开始专业训练的小孩也多见这种情况)。于是慨叹,专业队就是不一样,自己这么苦练还不行。殊不知苦练基本功没错,怎么练就大有讲究了。 掌握单项技术是乒乓球运动必不可少的基础,但仅此只能说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相对实战来说,它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比赛是运动的、变化的,以“不变”应“万变”只能是个神话。 少体校的孩子们当然不懂这么深奥的道理,但是他们的教练教孩子们初步掌握某单项技术以后,就开始让他们在小范围跑动中“两点打一点”,“一点打两点”等等,然后逐步提高难度,循序渐进,直至把两项、两项以上的单项技术结合步法组合起来练习。虽然这时候的孩子们对战术没有理性的认识和自觉、主动的运用,但长期受教练的“灌输”和“潜移默化”,几乎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不自觉地就能运用战术组合。这就是说,教练让他们把单个的技术联系起来放在比赛的整体和全局中练习运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收效显著。 这的确是专业训练和业余训练的不同之处。业余爱好者限于认识水平和条件不足,很少的几次练习基本功的机会都在“死练”,由于不自信而过分注重动作的“规范”,往往不自觉地就会把板与板之间、单项技术之间的联系割裂开了,“为了练基本功而练基本功”,却没有想到,无论什么样的技术都是要在比赛中来运用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再熟练的技术都是一盘散沙。 打个比方,这类“专业球迷”很“富有”(基本功确实不错),只可惜没有“经济头脑”,不会经营自己的“资产”,“捧着金饭碗讨饭”;而那些“老球油子”,虽然“穷”(基本功不太好),但“会过日子”,精打细算,每一板都有较强的目的性,充分整合自己的技术动作,达到了效能的最大化,“日子”也不见窘迫。有句名言,大概是拿破仑说的吧:“一只狮子统率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只羊统率的一群狮子。”当然,如果能高明(以良好的战术意识)地指挥、运用一群“狮子”(良好的基本功),更加可以所向无敌了。 以上讲的是技术之间的联系,单个技术动作中诸要素之间的联系也很重要。如旋转和速度的运用就很有讲究,一味追求旋转或单纯讲究速度都很容易让对手适应。各种击球技术尤其是发球,都要联系自身打法特点,尝试运用不同旋转和不同速度、落点的组合。 乒乓球起源于网球,更是生活的投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打球。武术、篮球、象棋甚至于书法中的某些感悟会让我们触类旁通,使迷茫中的你我眼前一亮。“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提高自己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素养对于提高对乒乓球运动的认识是大有裨益的。五、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攻与守、主动与被动、控制与反控制是对立的,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在被动、防守时,要力争先稳住阵脚,摆脱对方的控制,努力争取主动以至得分;反之,在主动进攻时,也不能急于求成或过分求稳,以免不必要的失误或失去主动权。 转与不转,长与短,快与慢,发力与借力,“奇”与“正”,这些乒乓球技术中相互矛盾的要素,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发挥作用。试想,没有“不转”的变化,对方又怎能“吃转”?,反之,清一色的不转球,对方自然可以放心大胆地挑、打了;有短,方能衬出长,有慢才可以突出快的作用;有时可发力,有时可借力,可在借力中发力,也可在发力时借力;没有较强的实力(“正”),你再怎么出“奇兵”,对方都可以置之不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