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手下旋弧圈球技术动作分析(转)
冬日私语
已有 189 次阅读 2012-06-15 17:55
下旋弧圈球技术动作的分析(亮亮转)下旋弧圈球技术动作的分析(亮亮转)本文摘自《乒乓世界》,其间有大量连续照片,由于年代教长,且那会的印刷效果较差,图片清晰度不高了,故没有扫描过来,请大家谅解! 作者:史健 一、前言 弧圈球问世已有20年了。它先以强烈的“上旋”面目出观,一改往日旋转要素中“下旋”称雄的局面,并将乒乓球“旋转”与“速度”的抗衡推向了新的高度。随后,在空中左右横飞的侧旋弧圈球和落台后两侧偏拐的顺(逆)旋弧圈球相继诞生,丰富了弧圈球的旋转种类,提高了弧圈球的威力,使得弧圈球成为运动员克敌制胜的重要武器之一。 随着运动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当弧圈球选手拉远离身体位置的来球时,若用常规动作完成显然已不可能,于是,有的运动员就在跑动中被迫将拉球动作做了些改变。奇怪的是,当对方回击这种来球时,球触拍后的反弹方向并非向上,而是朝下,常造成对方回击落网的反常现象。这种现象似乎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运动员不仅可以拉出上旋、侧旋或顺<逆)旋弧圈球,而且还可以拉出与上旋性能截然相反的下旋弧圈球。事实若果真如此,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因为,采用相近的技术动作击出两种性能相反的旋转球其威力要比只能击出一种性能的旋转球要高大得多。为了更好地解释和验证这种现象,本文就下列专题进行探讨: 1.验证“下旋弧圈球”的旋转性能与旋转强度。 2.分析下旋弧圈球技术动作的特点? 3。探讨将这种应急动作变为常规技术的可能性。二、研究方法 1.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图片分析法,对其中两个部分内容进行了图片分析: ①采用手挡还击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②对下旋弧圈球技术动作的分析 2。研究对象:天津市体工大队男运动员刘X(运动健将) 3.仪器:采用柯达64格/秒快速摄影机 三、讨 论 · (一)下旋弧圈球旋转性能与强度的实验结果 图一是采用平挡回击法还击刘X拉下旋弧圈球的结果。图中显示出;当采用平挡还击法还击来球时,球触拍后的反弹方向是朝下的,致使回球未能过网。这个实验结果证实了刘X拉的弧圈球确属下旋,且有较强的旋转。这个结果经许多在场运动员亲身体验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二)对刘X拉下旋弧圈球技术动作的分析 图三是刘X拉下旋弧圈球技术动作的基本过程。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动作并非是还击远侧来球时仓促完成的,而是较从容地回击近端来球时的技术动作。刘X通过多年运动实践掌握了这一动作,并使其成为自己参加比赛时的主要得分手段的事实说明:将拉下旋弧圈时的一种迫不得已的应急动作练就成可以主动出击的常规技术是完全可能的。 下面,对刘X拉下旋弧圈球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 (二)准备姿势 拉下旋弧圈球时的准备姿势与拉其它弧圈球基本相同。上体略含胸收腹(见图三),两脚平行站立,比肩稍宽,膝关节内扣,脚尖面向前方(见图二)。 从图三可以看出:在拉下旋弧圈球时的引拍过程中,握拍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即食指由拍前移至拍后,与其余三指并排顶住球拍后部。握拍法的这一变化使腕部在特定状态下的完成动作的功能发生了改变。即当腕关节弯屈并伴有内收的状态时,由于食指移至球拍后部,大大增加了运用手指调节拍形变化的范围,利于击球者将拍形控制在适宜的后仰角度,更好地完成拉下旋弧圈球的技术动作。 同时,图中也显示出:拉下旋弧圈球时自引拍方向是向后方。此时身体略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脚。在引拍过程中,腕部始终处于微曲状态,为下一个击球动作环节的完成做好准备。 (3)挥拍击球 在挥拍击球过程中,拉下旋弧圈球与拉其它弧圈球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来球的下降期击球,击球点较低,距离身体也较近,并且,由于拍形后仰,故而球拍触到球的右侧中下部。球拍触球时的发力方向主要是向前。此时,因手臂摆动速度相当快,使拍这巳超过了球体反弹后向前飞行的速度。待球离拍后,手臂才随势向侧上挥动,由于腕关节仍处于弯屈的状态,当球拍挥至头部前上方时,球拍正面朝向自己,在转体动作进行的同时,重心移至左脚上。至此,拉下旋弧圈球的技术动作全部完成。 四,结 论 土.本文的研究初步证明:下旋弧圈球是存在于运动训练与竞赛中的客观事实。发展这项技术动作并提高其技术质量不仅利于加强弧圈球的威力,也可进一步促进其它单项技术的提高。 2.刘X的运动实践证明:经过有目的地训练,下旋弧圈球由过去一种应急动作练就成为运用自如的常规技术是完全可能的。 3.拉下旋弧圈球与拉其它种类弧圈球的某些技术环节有着较大的区别。拉下旋弧圈球时,应在尽力使动作外形与拉其它弧圈球相似的前提下,注意握拍法、击球点、拍面角度,用力方向等完成动作时的特点,使其符合制造下旋球的原理,保证拉下旋弧圈球技术动作的完成和技术质量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