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Stiga杯”征文:《论乒乓球的旋转》

已有 685 次阅读    2013-05-27 16:44   标签乒乓球  旋转 

论乒乓球的旋转

 

陈泉錡

 

乒乓球的旋转,从1880年起源到现在,其旋转从无到有,从下旋到上旋到暴冲,向我们充分展示乒乓球的魅力。

 

传说,19世纪80年代,有两位英格兰的网球选手,赛后余兴未了,在伦敦某餐厅,用酒瓶的软木塞当球,桌面为场地,在两把高背椅子上挂一根细绳当作球网,用雪茄烟盒为球拍,模仿达网球的动作在桌上对打起来。球星效应,餐厅老板和当时围观的食客,就这么开始传播出去。有好事者1900年在英国成立乒乓球协会,同年12月,在伦敦的皇后大厅举行了英国第一次大型乒乓球赛,300余人参加。因为器材的原因,球拍为木板,几乎产生不了旋转,只能平挡和直扣。所以打法单调,战术简单。

这一时期,可称为无旋转的时代。

 

 

1902年,英国人库特发明了胶皮颗粒拍,球拍击球的旋转性能和速度都得到加强,从此,乒乓球进入了有旋转的时代。因为一开始球网过高,技术以削球为主,后过渡到削中带攻。

1936年,布拉格,第10届世界锦标赛,罗马尼亚对波兰,第9场是决赛,对搓一小时,比分还是00,裁判员因脖子随球来回转动达3000余次,出现抽筋,被迫换裁判;新换上的裁判,后又因脖子抽筋被更换。这是一个死守、稳削、死磨的时代。

随后,日本人将海绵技术引入乒乓球器材,使得球在球拍上的停留时间增长,选手可以用球拍“咬”住球带高一点进攻过网去。第19界世乒赛上,日本队男选手夺得男子单打冠军,结束了死守、稳削、死磨的时代。欧洲型削球选手也采用海绵,加强了削球的旋转,凭借人高臂长的优势,削出了号称“连起重机都吊不起来”的下旋球,有效制止了亚洲选手的“快准狠”型打法。这一时代的争夺,基本是下旋球的争夺,谁的下旋球质量出现纰漏(如下旋不够强烈),就给了对方进攻机会。

这一时期,可称为下旋球时代。

 

 

针对欧洲型选手的“连起重机都吊不起来”的下旋球,1960年,日本运动员发现发明了弧圈球。再强烈的下旋球,只要出台了,用这项技术都能拉起来,上旋非常强烈。

从此,乒乓球的对战,从下旋球的争夺,过渡为上旋球的争夺,乒坛进入上旋球时代。

凭借这一新技术,日本队那一年所向披靡,世界乒坛一时称之为“秘密武器”。

中国体委科研所则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摸清了其奥秘,在第26届世乒赛中,中国队大破日本队的“弧圈球”乒团,夺得男团冠军。从此,中国队开始执掌世界乒乓球运动之牛耳。

欧洲运动员掌握弧圈球技术后,发现很适合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横拍两面弧圈,成为世界乒坛的主流。弧圈球技术,高吊、前冲、侧拉、假弧圈俞加细腻,中远台弧圈球对拉俞加频繁和猛烈,欧洲型选手人高臂长的优势再次得到发挥。

这一时期的乒乓球,因为有了弧圈球,再加上中国队的前三板技术,已成为艺术。这一时期的艺术大师,无疑就是瑞典名将瓦尔德内尔,他凭借娴熟细腻的弧圈球技术、变化莫测的遮挡式发球、铜墙铁壁般的防守、灵活多变的战术,称霸乒坛10余年。“乒坛长青树”,说的是他称霸时间之长,另一外号“乒坛莫扎特”,则是说他将乒乓球运动带到了艺术的境界。

 

为平衡全世界乒乓球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国际乒联作出了一个令我至今无法理解的决定:改大球,改11分制度。

改大球,削弱了乒乓球的旋转,11分,增加了乒乓球的偶然性,速度和力量称为主要的制胜法宝。从此,乒坛再无细腻的旋转艺术,乒乓球进入暴力时期。

如今,满眼都是快似炮弹的暴冲弧圈,再没有气定神闲的王者艺术,整个乒坛成了狼窝,成了凶狠撕杀的修罗场。2011年世乒赛,冠军得主是中国的张继科,外号“藏獒”,跟当年瓦尔德内尔的外号“乒坛莫扎特”成为鲜明的对比。

2004年雅典奥运会,柳成敏与王皓的决赛,王皓因心理素质原因失去冠军,成为评论的焦点,而且评论至今余音未了。而我却更关注半决赛的柳成敏与瓦尔德内尔一战,这一战,标志着旋转艺术时代的终结,以及另一时代——暴力时代的开启。

回来吧,乒乓球艺术!

分享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