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天地乒乓球俱乐部

  • 分享

    一场关乎乒乓的饕餮盛宴——新版《乒乓杂志》读后感

    约旦 已有 157 次阅读    2013-08-03 23:22

     

    7月28日月赛结束当天晚上,拿到CHIC从北京寄来的5本《乒乓杂志》,要求分发给5位球友,然后一一收取“作业”。感觉有点像“学习委员”,呵呵。

     
    太久木有阅读纸张媒体了,以至于一直习惯抱着本本在床上上网的俺,抓起一本厚重的杂志,竟然随手牵了根电源线,准备“插电”。大囧!回过神来,不禁莞尔。虽说如今是新媒体时代,在“内容为王”仍被奉为圭臬的传媒界,传统平面媒体依旧有它的不可比拟的便携性、易读性和易保存性。打开7月号的这期《乒乓杂志》,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不禁令人惊艳:新颖的版式、丰富的内容、翔尽的报道、绚丽的色彩,堪称一本视觉盛宴。
     
    厚达160页的杂志,其中广告占了40页左右,居四分之一,但是由于画面精美、赏心悦目,读来并无厌倦之感。目录之后便是卷首语“我们负责报道乒乓球圈的一切”,特别欣赏其中一句话——“老上们虽然没有像我们一样奉乒乓为国球,但他们对这项运动的喜爱丝毫不亚于国内的爱好者们。只是我们更在乎赛场上的输赢,而他们更享受这项运动本身带来的快乐。”接触过一些洋球友,的确如此。乒乓无国界,国人对金牌的垄断,并不影响世人对这项运动本身的喜爱。
     
    开篇是刘国梁的访谈《国家队的“新模式”),谈到对乒乓球运动的推广,话题份量感足,且紧扣卷首语的主题。紧接是刘国正的专家指导,依旧访谈形式,回答球迷的技术疑问,“让专业队教练帮助你完善技术”。
    专栏由两位央视名记周到和李武军执笔,虽然平时在电视里对二位的形象耳熟能详,阅读他们的文字还是第一回,皓哥婚礼的幕后故事、“马丁宁”主持的轶闻趣事,可读性都很强。《全球乒闻》对域外乒乓媒体的介绍,也让人耳目一新。
     
    接下来是器材版块。本人从来不是器材控,对于一个个眼花缭乱的技术术语让人叹为观止,光是底板就有振动系数、弹跳、结构、重心、重量、厚度6个参数,胶皮则有微距、弹跳、硬度、重量、拉伸、海绵6个物理指标,不禁暗暗感慨,西人真正是将科学至上和实证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一组明明白白技术数据,也许好过一千句虚无缥缈的“手感”,呵呵。
     
    本期杂志最大的看点,无疑是技术部分的精细解析。虽说网上比赛视频比比皆是,可是如此精细的动作解析、丝丝入理的技术分析,实在少见,让人欲罢不能。“下盘不稳,难成大器”,说的不正是业余球友的通病吗。“进攻前的蓄势”、“蓄势后的雷霆进攻”,一场精彩纷呈的对局通过一帧帔精选的分解画面,再配上专业的技术点评,让人拍案叫绝。
     
    奥恰的下蹲发球解析,同样很吸引眼球。一招鲜,吃遍天,掌握一招发球绝技,几乎是每个球迷的梦想。《名将赏析》选取的是马龙和庄志渊的精彩对局,编辑对每个关键画面的截取,精确、连贯而又清晰,让人受益匪浅。
    “小李飞刀”关于两板球套路最可靠的那篇文章,对于业余球迷来说,堪称《孙子兵法》,简单而且实用。
    杂志封面报道内容是王皓大婚,图片和文字的比例大约是六比四,编辑除了选取了一张张高清的照片,还巧妙地留白,让人阅读起来没有丝毫空间上的压迫感。
     
    杂志的末尾部分是各类赛事速递和域外乒坛见闻,驻外记者采撷的他乡乒事,让人耳目一新。
     
     
    最后谈谈几点建议:
     
    目录的编排感觉有点凌乱,采取的是一页目录内容,一页广告,再是一页目录内容,一页广告的编排。貌似不太符合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以至于俺一开始都找不到想看的文章;所以建议目录的页码依旧恢复传统的连贯性。
    既然“负责报道乒乓球圈的一切”,对于草根乒乓的关注貌似依旧不够。如火如荼的《谁是球王》只字未提,众多话题人物,比如老年球王张学友、乒乓娇娃吕维,身上都应该有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
    CHINA TT积分赛制目前已经在神州大地广泛推广,作为民间赛事的组织者,他们有着哪些酸甜苦辣,这样草根话题,无疑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更接地气,更有亲近感。
    以上是本人对改版后的《乒乓杂志》一点粗浅的观感。祝贵刊越办越火,大卖特卖!
    收藏 举报 回复 
  • 凌波仙子 2013-08-04 21:07
    约旦你的几点建议真好,还可以介绍一些有关积分赛的基本常识。
涂鸦板
插入图片
  插入   删除
+增加图片 只支持 .jpg、.gif、.png为结尾的URL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