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群组综合技术

  • 分享

    打球重心的摆放及其移动的发展历程

    四季为乐 已有 432 次阅读   2013-11-18 16:08

    打乒乓球是异常讲究重心摆放及其移动的,这不仅决定着击球的质量,也影响着击球的稳定。身体的重心摆放极其移动,特别是攻击时的重心摆放极其移动,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了解一点这个历程,对我们业余爱好者来说还是有必要的,对我们打球也不无启迪。

    五十年代,攻击的时候,重心的摆放位置较高,重心移动很小,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人打球,下蹲的程度没有现代人低,几乎是站着打球的,而且重心从发力腿过渡到支撑腿不是很明显。只要我们看一下那个时代的冠军容国团先生的比赛视频即可略知一二。

    六十年代,攻击的时候,重心的位置摆放尽管有所降低,但依然比较高,重心有了移动,以前后移动为主,这样的攻击方式,击打半高球是异常厉害的,有居高临下、泰山压顶的感觉,但这种打法在还原性上面就比较困难了。典型的有三届世界冠军庄则栋先生。

    到了七十年代,随着弧圈球技术的兴起,重心的摆放和移动有了较大的变化。重心的摆放更低,重心的移动主要是从下到上,也就是说拉球的时候,人体从下往上蹬,以此利用球拍的摩擦性能将球击打过网。典型的有中国直拍反胶第一人、世界冠军郗恩庭。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乒乓球球队的成绩起伏不定,成绩不是很理想,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结构性的大讨论,比如正胶还是反胶的讨论,直拍与横拍的讨论,打实力还是打灵巧的讨论等等,至于重心的摆放极其移动的这些细节问题,也就涉及不到了。

    从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的蔡振华明确了要以上旋球争夺为主的发展道路,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将攻击时的重心摆放及其移动作为重点关注的技术,而王励勤的出现基本为这个问题定了型:王励勤拉球时,重心较低,下盘极其稳定,击打稳,质量高,人称“王大力”,发力时重心从发力腿移动到支撑腿,击打完成后重心又从支撑腿移动到发力腿,从而能快速还原进行连续击打,整个过程重心几乎不起伏。

    这一点,我们从最年轻的樊振东身上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收藏| 举报| 回复 
涂鸦板
插入图片
  插入   删除
+增加图片 只支持 .jpg、.gif、.png为结尾的URL地址